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五个问题及出路_债券论文

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五个问题及出路_债券论文

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五大课题及其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金融业论文,出路论文,课题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经历了诸多重大的变革过程,获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良性接轨态势。随着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资产规模结构趋于优化,由原来的现金与贷款总额为主变为现金、贷款总额、债券、股票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金融市场也由简单的银行信贷和国债市场发展为信贷、同业拆借、债券、股票、保险等多层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共存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金融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入世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后新的竞争格局,要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尚须在金融体系、融资结构、债券内部结构、货币结构、股市市盈率、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等五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金融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作为健全的金融体系结构,其服务应覆盖各个层次,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公平融资机会与融资渠道。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标等多种融资渠道,但各种融资方式的服务范围受到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比较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

企业融资结构必须合理

在我国企业法人的外源融资中,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银行贷款一统天下,企业外源融资百分之百依靠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结构发放的贷款。1985年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金融品种、金融机构结构的健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企业可以有多元化的融资选择。但结果仍然不尽人意。到1999年,企业的外源融资中,贷款融资占外源融资总额比例仍高达98.83%,股票融资占外源融资总额比例为1%,债券融资占外源融资总额仅仅为1.8%。

目前,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仍然变化较小,贷款融资仍然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证券市场份额极小。非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靠自我积累、自筹资金发展自己,普遍内源融资比例较高,融资结构比较合理。

而我国外源融资中,贷款融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份额很小,不仅使银行处于较大的企业经营风险之中,若企业经营不善,其经营风险最大的受害者将是银行,对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不利,而且对国家金融风险控制构成威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一旦大量国有企业出现问题,引发银行金融风险,必然将政府、国家暴露于金融风险之下,在国家财政支出多年大于财政收入、存款保险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缓解银行贷款压力,以防患于未然。

债券结构应更成熟

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到去年止,我国内债发行额达到4567亿元。但纵观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尚存在如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债券发行政企不分。目前,我国的债券分类,大致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其中,政府债券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包括国家投资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包括地方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内部债券。上述明细债券分类中,除了政府债券由国家财政担保外,国家投资公司债、国家投资债是国家计委和各大专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也主要由国家财政担保,金融机构债的发行主体为国有独资银行,企业债的发行主体大多为国有企业,即使是非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派出机构和国家计委地方派出机构共同审批,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发行的债券,无论是国债还是其他债券,都具有了国有性质,而国家财力、物力毕竟有限,长此以往,不利于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深远发展。

债券结构不尽合理。债券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券余额金融资产比例偏低,无论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内在需求看,需要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发展,解脱、化解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都是需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余额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二是债券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国债市场不发达。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发展比较缓慢,国债市场巨大的需求潜力、发展潜力均没有发挥出来。

货币发行结构现象独特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增长速度令人惊叹,但却未引发通货膨胀。1978~1995年间,我国的货币存量(M2)年增速达25%,零售物价指数年均上升7.54%,同期GNP增长速度为年均9.65%。这种长期保持物价稳定,而金融出现高速增长的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称为“中国之谜”。

股市结构应严防泡沫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使股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市盈率偏高。我国目前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较小,但隐患仍存,关键在于如何规范股市市场发展,如何解决好股市发展中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提高实体经济盈利水平,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若解决好这三大问题,我国的股市泡沫必会逐步消灭,更不会引发泡沫经济。

目前,经济界人士对于股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分歧,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股市泡沫化的程度。一般认为,目前我国股市泡沫成分较大,但远不达到引发泡沫经济的程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国股票市场发行严重供小于求。虽然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飞速发展,由1991年的10家,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1000多家,筹资总额从1992年的0.02亿元,上升至2000年的1亿元,总共筹集资金6.16亿元,但面对8万多亿元的居民存款,面对狭窄的投资渠道选择,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这是造成市盈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投机炒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我国股票结构存在特殊的不合理性。经过近10年的发展,虽然我国股票市值上升很快,到2000年,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高达53.7%,但其中水分很大,这是由于我国特殊的股票结构所致。在发展股票市场初期,对股票结构作出了不合理的设计,流通股一般只占到总股本的30%左右,70%左右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或法人股无法上市流通,成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色”。而正是这一“特色”,使得上市流通的每一支股票股本规模偏小,为投机泛滥、庄家控盘、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抬高市盈率孕育了“温床”。如今,开始较好地解决这部分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相信我国股票市盈率一定会回归其合理波动区间。

其三,我国股票市盈率偏高与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着良好的预期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0%左右,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虽然1989~1993年进行了治理整顿,1997~2000年间出现了通货紧缩,但这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去年我国物价水平开始回升,外贸顺差增大,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经济运行中,短期出现拐点,中期仍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政府更多地转向市场化的手段调控经济,这些都构成了对今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预期。

其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国有企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迅速,非国有经济创造的收入占总国民收入的60%-70%,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服务业上升很快,日益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同时,利用外资成功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自身科技成果频出,人民教育素质不断提高,经济运行充满了活力和前进的动力。面对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股票市场市盈率偏高,但有实体经济发展作后盾,只要能够加强监管,规范股票市场发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等历史遗留问题,增加股票发行供给,培育机构投资者,实现实体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变,市盈率会回归其合理区间。相信我国股市的泡沫会逐步消除。

标签:;  ;  ;  ;  ;  ;  ;  ;  ;  ;  

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五个问题及出路_债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