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国外发展理论成果的合理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当代论文,成果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时 代脉搏,着眼变化着的世界,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了世界经 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2004年2月,中央领导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 合理借鉴。回顾人类半个多世纪社会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对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 握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曾经历不断演进、深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
第一,从战后初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孕育形成的早期阶段。主要 是“经济增长型”的发展理论,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着重强调经济增长在整个社 会中的根本作用和重要地位,着眼点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产量,高投入,造成社 会发展理论的经济化倾向异常突出。二是,它只是把工业化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把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忽视人的主体性和精神 要素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在发展中的综合优化作用。三是,这种发展观把人看作是自然 界的主人,人对自然界具有支配地位,并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可以无偿掠夺、占有和任人 宰割的对象。
第二,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是当代发展理论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阶段。 主要体现为“社会综合”发展理论,其本质特征为:一是立足于从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 的角度来解释发展的内涵,意识到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化对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发展观对发展所作的范围定位带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倾向。二是, 这种发展理论深层蕴涵的理论主题是社会人的假设,把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因而注重人 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关注发展过程的综合性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和协 调进步。三是,在发展道路的导向上,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感召力,过于强调发展中国家必将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
第三,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是当代发展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大转变阶 段。这种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一是,新发展观注重人的主体性。以法国弗朗索 瓦·佩鲁为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理论,首开西方发展理论自身反思和批判现 代性之先河,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发展理论,并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觉性,对20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产生 深远的影响。二是,新的发展观已深入揭示到发展观的深层次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对人 的本质又有了新的解读。佩鲁认为:即便是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依据以人为中心的发 展战略。这就强调了人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作用。其核心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多 层面的综合发展。它既要求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要求人际间的平等发展,发展目标应 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新的发展观具有广泛性。它所强调的发展克 服了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潜在冲突,注重经济对文化的依赖性。佩鲁认为:经济体系 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从某种程度上看,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依 赖于文化价值。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 标的合理性。这种新发展观是以文化价值为基础,把发展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来研究 ,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转变。
第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研究进 入一个全新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人的全面性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 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 本手段、条件。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 的“实质”。二是持续性发展。在综合的维度上,注重实现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 社会持续性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 上,保持生态持续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的经济是建立在生态持续基础 之上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三是协调性发展。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系统 协调统一。1994年联合国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确保当今世界所 有人公平享受的手段,要充分认识到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 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这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强调资 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几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四是平等性发展。在时间维 度上,体现着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平等原则 。它包括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两个方面,涵盖着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尤其 是代际平等原则的提出,要求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20世纪末发展理论的重 大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独特创见,深化了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发展理论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演进发展过程,在 其过程中各国的政府和学者始终围绕“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等 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发展”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第一阶段的经济增 长到第二阶段的社会结构变革,再到第三阶段的以人为中心,直至当今全面持续的深化 发展过程,对发展的本质规定性的认识逐渐趋向非经济化、并注重人格化、全面化、持 续化,突出了“发展”的人文主义深刻蕴涵,强调社会发展实质上是一个诸因素相互协 同的整体推进过程;发展由单纯追求数量的积累转向注重能力建设和能力的提高。传统 的发展理论往往把社会发展问题还原为经济的增长、数量的积累、发展的速度,而忽略 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新的发展理念更关注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质 量内涵以及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逐步突出发展的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性,以寻求再 生之路和未来之路的必然过程。
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上,大体上也经历了与国际社会相 似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国际社 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第一,增长不等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 普遍共识。传统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 经济增长。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经济落后的原 因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刘易斯在其代表作《经济增长理论》中,重点探讨的就是如 何实现经济增长。沃尔特·罗斯托更加直言不讳地说:我所关心的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其 它。工业化国家的成功象一面旗帜,成为发展中国家赶超的模式和目标。发达的工业化 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都成为一切国家所要仿效和遵循的样板。以工业化为 目的的发展理论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反映了它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也带来 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 、贫富差距拉大及社会不稳定因素。正是在“有增长无发展”的严酷现实中,促使人们 对这种发展理论产生质疑和反省:单一的经济手段能否持续推动经济的增长?能否最终 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繁荣?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新的发展观取而代 之势在必行。发展经济学家M·A·西纳索在《新发展观》的序言中指出:“增长是规模 的一项指标,它是从发展中获得自身意义的,这种发展虽然同增长保持着差异,但又围 绕着它,并在增长取得进展时显示出自己的效益。”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 :发展不等于增长,但离开了经济增长,发展就无法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是以 经济增长为基本条件的,在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呈现发展的内涵和成果;增长成效越大 ,发展的成果也就越显著。
第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 年代初,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研究的视角和参照系也发生了转 变,理论研究框架也从单向度的发展理论转向社会综合发展理论。一些国家通过调整经 济结构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不协调,出现了分配不公、两 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 群众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更多的实惠,反而制约了发展。当时国际社会的许多思想家 开始对经济增长型的发展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 全新的思路和观点,用公式概括为:“发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 就是指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变革,扬弃单纯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弊端和代价。社会综合 发展观摈弃了传统发展观的思维定势,要求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环 境、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 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发展理论认识的转变和 深化。
第三,发展不能违背以人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必须注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世 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社会的综合性发展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人的发展”作为发展本质的主题,必将逐步取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 入一个更高更新的研究层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发展理论的致命缺陷:对“人” 自身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未真正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人的发展,是人 的内蕴力量的具体体现。“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多领域和多方面, 而且还要探索发展的最终基点、根本动力与发展本质问题,以寻求社会发展理论的坚实 基础。这实际上就提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思维、新方法的发展理念。法国弗朗索 瓦·佩鲁的《新发展观》一书,就对这种新发展观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概括。 新发展观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强调了发展应是“整体性”的发展。佩鲁认为:“整体的 ”发展内涵是指世界整体及它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为各个集团在各个空间结构中的 划分,源于对人的发展地位、发展的意义、发展的代价的新认识,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为特征,着重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综合协调关系及其对人的未来发展的意义。佩鲁 的新发展观还从横向角度,强调发展应是“综合性”的发展,把发展问题理解和定位在 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展现和完整人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发 展理论更注重于把“人的活动及其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理论和“一般研究主线”,改 变了早期传统发展理论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定势和研究视野,以人为发展目的。因此,佩 鲁转变研究发展理论的视角,以人为中心,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跨学科地 综合性研究发展问题,赋予了发展观以更新、更深刻的蕴涵。
第四,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 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理论正式诞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探索社会发展道路和发 展模式的一种全新思路,也是人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人类发展史 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涉及到人类未 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1992年巴西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并通过了5个重要文件,为今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共识,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特别是《21世纪议程》被称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凝聚着当代人类对可持 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深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论的酝酿、形成阶段,开始走向实 践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