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产力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精神生产力的内涵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精神建设即属于对主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范畴。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物质生产力;人们认识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即而达到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就是精神生产力。恩格斯曾经指出:“许多种类的劳动,包含着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注:《反杜林论》第204页。)知识的运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劳动,创造精神财富,是精神生产力的体现。精神生产力因素由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文化方面的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它既是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思想方面包括世界观、理想、信念、道德、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等,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价值取向。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一样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精神资料属于生产资料范畴,是精神劳动的生产资料,其中劳动者是最关键的因素,离开了劳动者,其它一切均化为乌有。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并且进一步指出,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社会结合”、 “分工协作”是以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准则来进行调节的,也就是道德的作用。因而“社会结合”与“分工协作”属于精神的范畴,它对于生产技术的发明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劳动者即是物质生产力的载体又是精神生产力的载体。劳动者要发挥劳动能力,必须受一定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的各种能力是潜在的,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还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生产、利用精神资料改造精神世界的能力。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一旦处于积极的状态,则会化为巨大的力量——变革生产资料,提高劳动效率。这便是精神生产力的体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变物质”。当然这并非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也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翻版,其意仅在于强调精神于人的重要,犹如“人定胜天”之义。
二、精神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邓小平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其含义在于,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注:张一:《理论.现实.思维方法》,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7页。)。 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在形式上只存在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即人们生产、利用精神资料改造精神世界、创造精神财富与生产、利用物质资料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区别,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它们的发展水平表现为生产经验的丰富程度、劳动技能的高低和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最终体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从更深一层次上讲“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质都在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还有精神生产;也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就标志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抛弃精神(意识形态)这个社会凝聚力的支柱,社会生产和社会状态将处于混乱状态,社会的发展就将受到阻碍而停止不前。社会发展停滞,也就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停滞。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精神也就随之产生。如原始社会也有它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某种种族观念、宗教信仰(图腾)等。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化,精神文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没有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能够离开或放弃精神文明这个社会凝聚力的支柱而能正常运行(只是各自的精神内容不一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她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无论其物质怎样发达,也会失去凝聚力,就会在某种异质的精神冲击下,失去根基而摇摇欲坠,所建构的强大的物质体系就会坍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强调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精神这一潜在社会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质生产力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它既是社会凝聚程度的体现、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生产力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发挥着比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静态上看,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技术条件。但从动态上看,生产力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是人,因为物质技术是人发明的,人操作的。人固然要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武装,也需要有先进的意识形态及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武装,它直接涉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否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和发挥出来。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精神生产力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安定的“显示器”。精神文明搞得好,人们的精神状态好,社会风气好,社会就安定,经济就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否则,就会人心涣散,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就会停滞,甚至社会制度的解体。古今中外无不是这样: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最关键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出了问题、意识形态出了问题,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心者,精神也。邓小平也曾经说过,人们的精神垮了,物质搞上去又有什么意义呢?物质文明无论怎样的先进,如果精神搞不上去,也会垮掉的,还谈什么社会生产力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如果只承认物质生产力而看不到或否定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撤销了其中一个轮子,就会出问题的。
精神生产力,还表现在它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无论是低级的生产(原始初民的生产)还是拥有现代化技术的生产,都离不开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75页。)。教育使人们学会生存、掌握生产技术,使物质生产变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致的,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应承认精神是生产力,二者是同一的,而不是相悖的。教育决定着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科学技术的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不仅能够扩大教育面、提高受教育的程度,能够出活力、出人才、出效益,而且能够提高精神文明的层次,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一样,标志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孔子的“富而后教”,适用于初级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就应是“教而后富”。现在的“科技扶贫”就是“教而后富”,这之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劳动精神面貌的变化。我国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当然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的关键是重视教育与科技,重视人的因素,解放了思想,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不仅解放了物质生产力也解放了精神生产力。试想,如果精神生产力得不到解放,思想僵化、保守,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效。这可从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同,得到说明。这里当然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但政策实质上是对精神生产力的解放而已。正是由于人们的精神(思想观念)变化,才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生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另外,精神生产力发展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精神财富,提供精神食粮,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一样。物质文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就是“生存与安全”的需要,就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说来看,后三个层次——交往、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满足。离开了精神资料,人类社会只会处于永远的蒙昧状态,就如动物界一样。人类社会与动物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之一,应是人类社会能够进行精神生产和拥有精神财富,能够利用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发挥“三相”作用,即
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精神生活资料的需要甚至超过了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这体现在人们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文化娱乐时间的增加,而纯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的逐渐减少上。这足以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以及精神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三、精神生产力的特征
与物质生产力相比,精神生产力还有它自身的特征:
其一、精神生产力具有隐含性。这种隐含性表现为难于直接观察与测量,也就是难于进行量化。它不象物质生产力那样可以用生产工具的先进、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来直接表示,而只能作定性的说明。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地来量化精神生产力作用的比重(大小),只能从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以及精神财富的丰富程度来作“模糊”地说明。
其二、精神生产力具有间接性。精神生产力必须通过人的中介作用将潜在的能量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进行生产,才能够得到体现,也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信仰、精神状态等,如生产积极性、工作目的、生活目的、价值观等,来自觉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即
精神→(人×精神资料)→生产过程→生产效率→生产力
其三、精神生产力具有间断性。精神生产力的间断性表现在,在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精神状态处于某一状态,只在这一段时期内产生最大作用,如果遇到外界条件的变化,则会逆向进行。因此,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始终坚持。我们说“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其含义正在于此。
其四、精神生产力具有迟效性。精神生产力的作用不会象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那样,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只能是滞后的。这是因为,精神的物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的变化有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人的内化才能将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进行生产。即
精神资料→人的内化→生产过程→效果,与物质→生产过程→效果,相比,显然是具有迟效性。
综上所述,树立精神生产力观念,有利于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精神文明的建设,强化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