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2山东环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区域资源、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支撑。
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1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概述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处理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可以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这也是区域发展必经之路。因此,把协调性当做测度标准的方法和理论现已广泛应用在区域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两者关系的研究中,比如,协调发展度模型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有一些专家运用EKC、DEA、IPAT模型以及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近几年来,脱钩这一理念已经被引进到农业政策领域中,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得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已经延伸到资源环境领域,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得到了深入的验证和应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脱钩理论更适用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能源消费、环境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研究还非常少。
2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三个要素系统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①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②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③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④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
2.1自然资源要素系统
它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供给,经济发展要大量消耗这些资源,发展越快,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就面临越严峻的考验。
2.2生态环境要素系统
它包括大气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等。环境是载体并具有外部性,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并没有将环境损害及其影响列入生产成本,导致环境受到损害。
2.3经济社会要素系统
它包括经济增长、工业生产、劳动就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工作的重心、努力的方向,也是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方面,即努力发展生产、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3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3.1理论方法体系有待统一规范
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对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其中不乏针对典型区域的实证分析,一些评价和监测方法非常有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总体来看,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技术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统筹研究力量,逐步构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统一的技术方法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研究成果转化于应用不足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是为了及时监测预警,实时掌握当前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最终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目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发展和国土开发利用管理,多数仍停留在科研层面,特别是监测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并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成果,指导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产业布局。
3.3制度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
目前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认识不统一,而且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需要逐步探索建立一整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制度框架和配套措施。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协调。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和自然规律,有些区域甚至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底线。各级政府是区域发展的决策主体,所以要加强官方主导,整合各方力量,制定具体措施,统筹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逐步建章立制。
4展望
当前,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处于中等尺度的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具有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而且同时受到跨尺度因素的影响,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
4.1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紧密结合,进行承载力研究内容的开拓创新
全球范围内生态保护与修复、可持续发展等在学术界和管理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联合国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成为各国努力的方向。中国已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要内容的落实,均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有效支撑。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随着退耕护岸林(草)工程成效的不断显现,黄土高原成为近年来中国植被恢复最显著的地区。然而,面对区域环境变化的新形势,必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研究,揭示社会经济需求和自然生态需求相结合的承载力阈值范围,以防范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承载力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系统,不同系统的评价指标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如何更好的融合物质、能量、信息、空间和时间五位一体的方法将成为承载力研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构建差异化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认知不失为合理且具有效率的研究方法,各系统之间模糊界面的影响分析、相互关系和独立性,以及承载力的时间动态性等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随着大数据、数据分发与共享、GIS等软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面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综合评价和模拟模型构建、决策支持工具开发等也是需要加强的重点方向。
4.3需更加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动态和空间相互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尺度之间关联研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远程关联与耦合的问题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一大前沿和热点。例如,流域尺度与城市尺度的研究承载力结论存在差异,只有明确承载力的范围选择,考虑城市与流域资源环境的关联,加强流域尺度与城市尺度的融合研究,才能更准确的评价承载力)。同时,自然资源处于持续变化中,使得承载体表现为动态性;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内容、规模持续变化也使得承载对象表现出更强烈的动态性。因此,不同尺度不同范围内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作用与关联、动态变化,在人类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进步的背景下,都将会带来承载弹性的提升。因此,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间动态、空间互动及时空耦合下的适应性综合研究也成为未来研究的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06):98-99.
[2]刘立涛,沈镭.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时空演进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12):45-46.
[3]郑德凤,臧正,张雨,孙才志.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03):56.
论文作者:张学宽1,杨凤超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承载力论文; 环境论文; 资源论文; 区域论文; 尺度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方法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