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究论文_封利波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究论文_封利波

封利波 (平山县东回舍镇东回舍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400)

【摘 要】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承传,我们应该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这里的"文化"应指大文化,而不是单指文学流派),因为,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1-027-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下面我们共同探究。

一、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字谜七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去猜字谜,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字谜或自编一些字谜,在班上开展猜字谜比赛活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应对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1、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适时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能够起陶冶情操的作用。

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3、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所以我向学生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黎良海. 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2.01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50.

[3]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

论文作者:封利波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究论文_封利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