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历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观论文,历史论文,主观论文,意志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②]因此我们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的“积累”。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就是指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
人的历史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各种生产活动;另一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经济联系、阶级斗争、文化活动、政治事件以及战争等。本文只讨论后一类历史行为。
在世界历史上人与人的交往中,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有两种表现:一是历史行为产生的近期内直接或间接的结果;二是历史行为留给后人的远期影响。
首先,由于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与行为者的主观目的是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性大体可分为下述几种表现形式:
(一)历史行为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造成了原有事物的某种变化,因而发生了客观作用。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美利坚合众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通过“西安事变”达到了“逼蒋抗日”的目的,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历史行为者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又取得了“意外的收获”,即历史行为产生了两个或多个一致的效果。例如: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国人民抗法,结果拿破仑战败,亚历山大和俄国人民实现了保卫国家领土、维护俄罗斯尊严的目的。同时,反法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沙皇亚历山大在俄国农民中的威信,因而加重了他们心中原有的“皇权主义”思想,客观上又起到一种巩固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统治的作用。
(三)历史行为者虽然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同时却产生了行为者不愿看到的意外效果,即历史行为产生了两个互为矛盾的结果。例如:1814年3月31日,亚历山大一世率反法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巴黎,实现了反法战争胜利的目的;但是,正是由他率领进入巴黎的由贵族子弟组成的俄国青年军官们在经历了巴黎资产阶级社会的熏陶之后,在1825年成为俄国第一代革命家,意欲推翻沙皇政权的“十二月党人”的主要成员;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为赚取更多利润而大力发展生产,大量雇佣工人,结果达到了发财的目的,但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也越来越多。
(四)历史行为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即历史行为失败,因而产生了与行为者意愿相反的客观效果。例如:毛泽东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清除非社会主义因素,结果却使中国蒙受“十年浩劫”;1861年美国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结果却是南方奴隶制的废除;在16~19世纪西班牙统治拉丁美洲期间,许多拉美土生白人被送回西班牙接受教育,殖民者的目的是使这些人学成后为殖民统治服务,结果却是这些人在欧洲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回国后反而成为推翻殖民统治的中坚领导力量。
(五)历史行为者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产生了一个或多个更为不利的后果。例如: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的结果不但是法国战败,而且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法国波帝王朝复辟,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重建,封建主义在欧洲回潮。
(六)历史行为者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产生了对行为者有利的后果。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但客观上都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新王朝都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社会因此而向前缓慢发展。
其次,人的历史行为还会产生或多或少、或近或远、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近期的,如1791年海地独立战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序幕;有时是远期的,如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之囚”所留下的巴以争端这份历史遗产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世界热点问题。历史行为的影响有时表现为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例如,恩格斯回忆和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时认为,“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因此,“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③]所以,他主张不能像1848年那样搞街垒战了,要学会利用合法斗争和议会斗争这一有效武器。历史行为的影响有时又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延伸,例如,中国人民在饱受了百年之久的外国侵略之苦后,再也不能接受那种“300年殖民地”的主张。历史行为的影响有时表现为经验,如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汲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有时又表现为教训,如1958年以后的“共产主义大锅饭”的严重后果使我们今天认真实行“按劳分配”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行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广、有多么重要,都是难以定论的,因为这种影响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已经表现出来了,有些还没有表现出来,有些已经被认知了,有些还没有被认知,有些虽然被认知了,但却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上述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两种表现中的前者可称为历史的自觉工具,后者可称为历史的不自觉工具。但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作为客观作用,它一旦产生,其价值和影响就不再局限于行为者本身。历史上发生过的人的全部活动,或称历史行为,不论是大的集团(阶级)活动还是个人行为,也不论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已经载入历史史册都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作用。这些作用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正比。作为历史遗产,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不断“积累”,使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升华,这种积累和升华的最终结果就是人所追求的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美好愿望的实现。由此可见,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多样性,二是客观实在性,三是积累性。
二
历史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历史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这首先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一致性问题,即人对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无意识、无目的、不自觉的发展过程,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追求某种目标,是受主观意志支配的。“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④]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或称总规律;其次,人类社会还有诸如阶级斗争规律、价值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许多特殊规律。由于普遍规律的时间延续性相当长,而特殊规律的暂时性和限定性很强,所以,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主要不是表现为人对普遍规律的认识,而是对特殊规律的认识。但不论如何,对规律的认识制约着历史行为的结果。一般说来,任何违背规律的历史行为,不论是落后于规律还是超出规律的允许,都将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而认识规律、遵从规律的历史行为则能够取得成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双方都是在一定的主观意志支配下从事活动的,因而,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不可避免地受人的意志的制约。
意志对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和结果的制约首先表现在行为者对事物的认识上,即通常所说的“条件”和“预见”。如果行为者考虑周到,预见科学,视条件而动,则取胜的可能性大,反之则成功的可能性小。例如,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胜但不能速胜的思想符合当时的形势,因此正确引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人的意志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和结果的制约突出表现在已经升华为思想和理论的人的意志上。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蓝图。可以认为,没有思想、没有理论、没有意志,就没有历史的今天。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一种表现。但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作为“主观意志”的意志也好,思想也好,理论也好,都是客观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对于交往中的人来说,虽然双方的意志都是主观的,但甲方的意志对乙方来说则是客观的,反之亦然;第二,不论主观意志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也不论它是否正确,是否成功,从历史认识看,只要它存在过,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只要它实践过,都产生了客观作用;第三,正确的意志推动历史发展,错误的意志阻碍历史发展,例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则为法西斯希特勒制造人类灾难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人的主观意志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使历史行为的结果千差万别,但历史上各个个人或集团之间的意志冲突的结果常常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造成一种双方都出乎预料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着,而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⑤]这里所指的“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在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中正是那些不能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的事物。例如,在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现象并不少见,但最后真的你死我活却不多见,因为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并不意味着肉体的消灭,而是意识、经济和人的融合、改组或转化。在西方,17~19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的融合,19~20世纪西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结果是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在解放以来的中国,公有制经济的确立曾一度使私有经济无地生存,但是十一届三中全后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私有经济重新崛起并成为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
不论是客观规律还是思维规律(主观意志)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制约,都属哲学上主客观一致性的问题。但是,当历史行为客观作用表现为“影响”时,则越出了主客观一致性这个范畴。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表现为对后世的影响属哲学的另一个范畴——因果关系。
恩格斯曾指出,“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⑥]他还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的,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⑦]历史事实证实了这种看法。例如:发动十月革命的俄国人并没有促动中国革命的主观愿望,但没有十月革命的“炮响”就不会有中国革命;4~5世纪欧洲和北非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一系列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迁徙者主观上并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蓝图。
三
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分析从历史认识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正确性和灵活性。第一,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多样性、实在性和积累性证明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和渐进性,进而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历史行为不断地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认识的结果,最终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历史行为客观作用不但受客观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制约,任何只看到自然规律而忽略人的意志的反作用都是非历史的、不正确的。第三,历史行为客观作用常常超出行为者的预料,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包括人对历史上自己的行为的结果的认识,是相对的,任何人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
其次,对历史行为客观作用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从历史学看,历史学客观作用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历史哲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本体论、相对性、可能性、统一性、整体性、规律性等课题的讨论,却很少从历史角度研究“行为理论”,即使有些研究,也主要是探求历史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其结果。在历史研究中,人们主要探求具体人物和事件的行为原因、过程和结果,却很少研究深层次的、广延性的、横向的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从哲学角度看,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属于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一致性问题,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时发现,这一研究很可能超出主客观一致性这个命题。例如:按照哲学的“奖惩法则”,成功或胜利是由于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也就是取得了一种自由,表现为客观规律对人们的奖赏;失败则是由于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办事,而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也就停滞于必然性或盲目性之中,表现为客观规律对人们的惩罚。但是,从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看,例如前文所举的某些实例,成功的未必是主观上去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未必一定得到奖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是在收取对法战争胜利果实时受到了惩罚。特别是当历史行为产生了双方都没有希望过的结果时,历史所体现出来的是客观规律的实在性而不是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至于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以“影响”的形式出现时,则与主客观一致性这个命题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行为的结果简单地、绝对地划分为成功和失败。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7~598页。
[④][⑥][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7、550、41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479页。
标签: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