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初中英语能力评价标准_英语论文

构建以话题为线索的初中英语能力表现评价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索论文,评价标准论文,初中英语论文,能力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业评价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该标准应“明确告诉教师,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法和证据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1]为深化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英语学业评价课题组以新课程理念与能力目标为基础,为初中毕业(五级)这个关键阶段研制了初中英语能力评价标准。

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等课程文件(参见课程教材研究所,2001)[2]中对评价问题的措辞和解释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英语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除了受国外教育理论、语言学、语言教学和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以外,其本身是一个立足国情与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深化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3]例如: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单独设置了“考试、考查”部分,并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并列;从说明的内容来看,所谓的“考试、考查”已经不单是“测试”,还包括“讲评”,强调对学习的诊断功能。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考试、考查”改为“教学评价”,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以来更是强调了要对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并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4]这五个维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的整体。然而,课程标准对这五个维度的内容的表述都是相对独立的。依据课程标准的文本,教师只知道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比如,课程标准把“语言知识”中的词汇、功能、话题等重要项目作为附录罗列出来,却没有特别描述或解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上,在目前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评价趋势中,任务的设计多是围绕各种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关的话题而展开,语言的功能和词汇也随之自然呈现。[5]但是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他们需要相当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才能够理解这种内在的联系,而不再把词汇附录、功能意念项目表等仅仅当做考前复习的材料来使用。此外,英语课程标准中分级的“语言技能”标准也需要细化并与确定的话题相结合,才能够体现语言交际的不同特征并可以被科学测量。因为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的表述上不够具体,所以教师需要更加详细的指导以明确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课程的总目标。

从单一的、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评价”的转型正是我国中学英语评价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得教师、学生和评价人员都需要更具操作性的、目标化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语言能力到底如何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何对学生应该表现出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分析、分类并进行科学评价,就成为了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国外外语学习与评价标准的发展及其启示

国外对于外语教学与评价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有些标准也比较成熟,这其中包括《ILR语言水平等级量表》、《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语言水平指导》、美国《迎接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参考框架》、《加拿大语言测试等级标准2000》等。下面简要评析最有代表性的美国和欧洲的外语学习与评价标准。

(一)美国《迎接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及其评价项目

美国《迎接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oject,2006[6];章兼中,2006[7])确定了美国外语教育的5C目标:1.运用外语交际(communication);2.获取知识,体验多元文化(cultures);3.关联其他学科,获取信息(connections);4.比较、洞察语言与文化特征(comparison);5.参与国内外多元社区(communities)。该标准还规定了4、8和12年级的目标和标准,给出了进步指标(progress indicator)及实例。基于5C目标和进步指标,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在用于2004年的计划中首次对外语学科进行了评价。其评价标准总结起来非常简单,即“能理解”并“能被理解”(包括语言知识、交际策略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评价情境分为日常生活(daily life)、学校(school)和工作(work)三个领域,评价依据是完成相关任务的能力表现。

(二)《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参考框架》

《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共同框架》)(Council of Europe,2003[8];何艳铭,冯增俊,2005[9];刘骏,傅荣,2008[10])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实验于2001年才最后定稿。根据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策略和应用心理学分级理论,《共同框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14种欧洲语言的能力指标,在纵向上将语言能力分为六级,即基础使用者A1和A2;独立使用者B1和B2;熟练使用者C1和C2。《共同框架》建议各国语言教育部门可以在两个级别之间根据课程或学习者需要再细分。这些指标描述了语言使用者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如何有效地交流以及在不同的级别中期望学习者做什么。《共同框架》还划分了学习者应用语言的四个领域:个人领域、公共领域、职场领域和教育领域。不同的领域有适用于专门的交际行为的主题(类似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话题),其中有些主题是跨领域的,比如“假日和娱乐”既属于个人领域,也属于公共领域。

国际上外语学习与评价标准的长期研究与实践表明,“能力目标”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不断完善丰富。虽然各种标准中对能力目标的解释和用词不尽相同,比如进步指标(progress indicators)、能力指标(performance descriptors)等,但是显然所指是一致的:对学习者语言能力表现的具体描述。其基本特点是:[3]

(1)用以描述能力目标的语言都是积极、正面的,是“能……”,而不是“不能……”。

(2)以话题为线索,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相结合。在同一个话题背景下,既可以将四种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也可以对同一种技能进行更细致的能力评价。这样每一个话题之下的每一个技能项都设有明确的能力目标。此外,因为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表现途径,只有当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表现出来时,这些能力才是可以进行科学测量和分析的。

(3)力求全面、概括地描述语言能力应有的行为表现,但同时保持目标描述的动态开放性,以适合评价主体的特殊性。

通过评析,还可以发现不同背景的标准都涉及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评价、情境综合、任务表现等基本概念,反映了当前语言教学与评价的热点,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标准都缺少对语言基础知识定量的规定,对能力目标的描述比较笼统,对情境的分类也不够细致和系统。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环境和习惯中,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适合于我国中学英语学业评价的标准必然需要考虑如何弥补这一缺失,解决语言载体的问题。

三、初中英语能力表现评价标准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文本研究与整合细化,对各地教学与评价实际发展水平的调研与反思,以及对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外语学习与评价标准的批判性理解与思考,中学英语学业评价课题组研制了更符合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该标准,教师可以明确学生能做什么,学生可以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测试命题人员可以明确应检测什么。同时,这套标准将促使日常教学与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下图概括了这套标准的结构。

如图所示,这是一套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话题为线索、以话题参考词和话题参考句为语言载体、以分技能界定的能力目标为核心的表现评价标准。下面对其组成部分逐一说明。

(一)话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界定的24个话题,是评价标准文本的线索,据此编排对于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评价任务。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在同一个话题的一致背景下,可以将四种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使测试场景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5]此外,每一个话题之下的每一个技能项都设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其中包含了多个同一种技能的不同能力目标。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话题背景下,可以对同一种技能进行更细致的能力评价。

(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指具体、详细的语言行为目标,是对学生应该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预设、分析和分类。在每一个话题导引下,能力目标分别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语言技能中进行细化和解释。以课程标准中的话题18——通讯(communications)为例,在对应的表现标准中,其能力目标表述如下:

1.能听懂简单的电话用语;

2.能听懂关于通讯方式(写信、电话、电子邮件)的简单介绍。

1.能在电话中恰当地使用英语完成简单的话题任务;

2.能简单地谈论不同的通讯方式在生活中的作用。

1.能读懂简单的书信;

2.能读懂简单的电子邮件;

3.能读懂关于通讯方式(写信、电话、电子邮件)的简单介绍与评论;

4.能读懂介绍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的简单的文章。

1.能在书信中恰当地使用英语及正确的格式完成基本的交流;

2.能完成简单的电子邮件。

(三)话题参考词和话题参考句

话题参考词是指在某一话题情境中可能用到的单词,是话题实现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这些词基于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五级应掌握的1500~1600词的总量控制,并主要参考目前在初中使用的三套英语教材对应话题所使用的单词编制而成。话题参考句是指在某一话题情境中可能用到的句子范例,是话题实现的另一类重要的语言载体(由于每一个话题参考词和参考句的内容都较多,本文就不举例了)。

本研究强调在使用评价标准体系时,需要始终关注“能力目标”这个最核心的概念,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测评都是围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的。虽然评价标准体系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细化,但这并不是说评价标准体系中的每一个能力目标描述就等于一个或多个语言知识点,话题参考词和话题参考句的列举也不是为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背诵和命题考查的标杆,而是为了话题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提供的关键指标,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的目标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手段。此外,评价标准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学生和命题人员都可以在基于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实际和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其中的内容,共同完善这一体系。

四、实验反馈与修订

本研究采用典型取样,认真分析并考虑全国新课改实验区的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科研力量等因素,并按农村学校、城镇一般学校、城市较好学校三种类型分别选取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班。实验反馈表明这套体系的评价目标比较详细、系统,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之后能成为教师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依据。

为使本评价标准更加适合于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与最新发展,课题组依据实验研究的结果、专家审读意见以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11]修订了相关内容。比如: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话题的能力目标表述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有些话题的能力目标设计过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因此修订时课题组降低了部分目标要求。受访教师对话题参考词和话题参考句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均表示满意,但也为这两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每个话题到底应该包括多少词才合适”,“某些单词可能被不同话题共用”等。因为目前教师们使用的教材在语言内容编排的顺序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课程标准又没有为每个话题的核心词汇划定具体的范围,所以课题组认为没有必要穷尽列举话题参考词,而更应该突出参考词的示范作用:通过选取常用词汇,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Puhl(1997)[12]指出,除非我们改变评价方式,否则我们不可能改变教学的方法与过程。教师们也想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改进形式单一、注重纸笔测验、忽视能力培养的英语学习与评价模式。然而实际教学与评价问题的表现形式与成因是复杂多变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评价标准体系就能解决的。比如,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教师们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与所在地区和学校类型有关。处于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学校的教师要比处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的教师的评价理念多一些,评价方法也多一些。如何扎实地推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英语评价改革是本研究中的一大困难,是否需要为这些地区研发一套特殊的逐步推进式的评价标准体系也是本研究总结中的一大困惑。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也是对课程标准在这些地区适切性的思考。因此,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次先导性研究,从中衍生出的是更多的研究课题,需要更长期的规划与探索。

标签:;  ;  ;  ;  ;  ;  ;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初中英语能力评价标准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