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辩证法与哲学相对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辩证法论文,相对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爱因斯坦得出相对论的结论之后,整个哲学社科界和自然科学界为之哗然,表明它是辩证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次胜利进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也就是哲学相对论,是在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理解,而按其本质来说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语)。(注:《资本论》第二版《跋》,第24页。)而且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形而上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恰如相对论时空观对绝对时空观的关系那样,前者是把后者作为环节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自身内。换言之,从形而上学和黑格尔辩证法中可以找到和绝对时空观的相似同源,而从马克思的辩证法中则可以找到相对论在方法论上的相似同源。
一、系统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相似同源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观(时空观等)乃是头脑思辨地理论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世界观的哲学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思维加工处理材料的方法,因而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而不是相反。就是说相对论时空观和绝对时空观的根本分野,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诸如时间空间等成对范畴,而是哲学思维的方法不同从而遵循的规则不同。恩格斯举例说,按照系统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世界,必然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过程集合体。反之按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考察世界,则把世界看成孤立静止的或由机械加和构成的离散结构整体,表现为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但是近代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是按照辩证精神活动的,康德首先提出了宇宙星云说并把太阳系变成了历史过程,从而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一道缺口。表明以牛顿为代表的绝对论时空观,与形而上学地考察世界的思维方法相似同源,而康德的自然观则和辩证地考察世界的思维方法相似同源。爱因斯坦相对论则产生于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即产生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之后,不过是康德黑格尔哲学革命的余波未尽而已。因此,这次哲学革命首先是一次方法论革命,是由形而上学方法复归到辩证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把它们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自身内。马克思总结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103 页。)前者是从古希腊的直观思维到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思维,它是从分析中得出抽象结论并呈现为离散态的树枝结构模,提供诸如具体与抽象等成对哲学范畴;后者则是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它把各抽象规定联结为统一体再现具体总体,是由分析到综合交迭上升呈现为连续的螺旋结构模。马克思说后一条道路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因为它表明人的认识是由简单到复杂扬弃上升的,既是扩展又是深入紧凑并呈现为渐开式的螺旋线。而且马克思及黑格尔关于扬弃上升的方法已经不是假说,而为现代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所证实,是对人类认识既向宏微两极扩展又深入紧凑的科学洞见。
第一条道路表明世界是被二重化了的分立性存在,第二条道路则表明世界是作为二重化的统一性存在,即表明世界是作为二重化的相互关系而存在。即如列宁所说:“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3页。 )说明世界是作为二重化的辩证关系而存在,这种辩证关系只能用“既…又…”等联系词来表达,这种联系词对于解释相对论具有无限重大的意义。因为根据列宁关于“既是瞬间又是关系”一说,就可以把同时发生的两事件看成既同时又不同时,亦即把瞬间看成同时性和历时性的相互关系。认为运动就是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此又不在此(恩格斯语),连参照系都不必更换就可以得出“同时性的相对性”结论,足见辩证法较之爱因斯坦相对论高出一筹。他不能直接从绝对时空观中得出相对论结论,表明相对性不包括绝对性而带有相对主义残余,并给两种理论的可通约或不可通约留下了不尽的争论话题。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乃是形而上学的两极端,它们都是直线思维而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相似同源,只在马克思所指第一条道路中保有其地位。相反的,在马克思的螺旋结构模中则把它们作为环节,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上升运动的思维方法中,即把绝对论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相对论中。这表明从古希腊的直观思维到中世纪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维,乃是任何人类文明不可躐等越过的必经阶段。而且任何卓有成效的哲学家或各门科学家,在他们从事科学工作之前首先得解决科学思维方法问题,因为方法论乃是世界观理论体系的灵魂和实质。爱因斯坦作为自然科学家毕竟也是方法论大师,他的所谓直觉方法就和马克思的“蒸发”思维相似同源,而推演理论体系的逻辑方法则和马克思的“上升”思维相似同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从经验材料到演绎推论的一般前提间并没有严格必然的逻辑道路,只能通过归然归纳和探索性演绎结合的准逻辑道路,并在直觉和逻辑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达到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就是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等于积极的即辩证的,这种直观和逻辑的交相映辉或山回路转,恰好形成一连串的圆圈或螺旋的曲线。表明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和所谓螺旋式上升的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方法和马克思及黑格尔辩证法相似同源。
相反的爱因斯坦据以得出狭义相对论的方法,只是和相对主义即和形而上学方法相似同源,也和我们将要讲到的一般系统论方法相似同源。因为他不知道被“同时性的相对性”推翻了的,只是同时性原则的“绝对性或究竟至上性”(黑格尔语),绝对时空观必须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同时性的相对性”中。当然黑格尔本人也不知道,他的扬弃上升的方法也是必须被推翻的,推翻了的是这个方法的“绝对性或究竟至上性”,它必须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中。而且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完全遵循上升方法的简单节奏,例如那被扬弃了的表象具体等于思维抽象,那被扬弃了的思维抽象等于思维具体并形成渐开式的螺旋线。不言而喻,马克思的方法和黑格尔方法相反而和一般系统论相似(但不等同),因为一般系统论也有诸如联系和发展以及相互作用等范畴,那就说明它们是殊途同归的。但是一般系统论根本不讲什么逻辑思维规律,而辩证法则有着哲学思维的三大逻辑规律,说明哲学系统论较之一般系统论高出一筹。它们的相似只因为都有共同的哲学范畴,都用相互作用来解释世界原因而不借助上帝推动,但是它们的方法不同从而遵循的规则也不同。例如从马克思的系统辩证法模型中,就可以抽得出思维由全体的量变导致部分的质变,以及由部分质变到全体质变的量质互变规律。由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是经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与肯定的统一即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也遵循抽象与具体等环节的对立统一思维律。而由规则就可以引伸出思维动力学的逻辑原理,例如引伸出整体决定部分和部分反决定整体的相互作用原理,且系统思维又是分层次的故而遵循层次递进原理。这些原理似乎可以从一般系统论中找到现成答案,但是一般系统论只讲谐和协调而不讲对立面的斗争,它看到了理论体系间的相容性却忽视了它们的极不相容性。相反的马克思的系统辩证法既然遵循对立统一规律,那就既看到了体系间的相容性又看到了它们间的极不相容性,并遵循两个极端东西对立统一的极限共轭原理(又称为合力原理)。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相对论者只看到理论间的极不相容性而忽视了它们间的相容性,说明它和一般系统论都是形而上学方法的两极端,狭义相对论和一般系统论一样都是初等数学,而不可和马克思的系统辩证法相提并论。
二、矛盾辩证法与广义相对论相似同源
矛盾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乃是同等意义的方法,它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成是矛盾的集合体,二者之间只存在范畴转换问题同属唯物辩证法。例如把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转换为矛盾分析和矛盾综合,即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第一条道路是对矛盾总体进行解剖形态的分析,是撇开广泛的总联系对各部分作孤立静止的考察,从而堵塞了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因此所谓“蒸发”思维乃是一个局限性的领域,它是有限思维的方法并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则,只能达到抽象片面的不完全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因此说,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并回到具体总体,但是这回的具体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103页。 )第二条道路是由相对真理逼近绝对真理的正确道路,是把第一条道路得出的抽象结论作为环节,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多样性的统一”中。即如黑格尔所说,旧逻辑的分析和综合这两个有限认识的方法,不是并列于哲学方法中或简单地交替着,而是作为环节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哲学方法中。表明思维过程的两条道路乃是扬弃与被扬弃的关系,形式逻辑的方法和规律及逻辑范畴都被降低为环节,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第一条道路是形而上学哲学家在历史上所走过的道路,他们总是从整体的直观中得出抽象的一般结论,并把诸成对范畴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制约起来,由此产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等。但是恩格斯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说明问题在于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适用范围,例如在“异中同”或“同中异”不占主导地位时,矛盾排中律或抽象同一律是正当的和必要的。反之在“异中同”或“同中异”占主导地位时,则矛盾排中律让位于抽象同一律反之亦然。但是形式逻辑却没有转化概念,而是跳跃式的由矛盾的排中达到它们的同一,表现为两种极端主义形而上学。说明形式逻辑的规律是近似规律只有相对意义,它们各依一定条件由矛盾排中向对立同一律转化,以及由抽象同一向同一对立律转化等。形式逻辑的规律要求同中不能有异或异中不能有同,也就是同时性中不能有历时性或历时性中不能有同时性,而和牛顿绝对主义及爱因斯坦相对主义相似同源。狭义相对论只是指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而没有指出同时性的绝对性和历时性的相对性,即没有指出的相反命题成立而和形而上学思维相似同源。相反的辩证法则指出相对中有绝对和绝对中有相对,即如列宁所说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由此可知辩证法乃是真正的哲学相对论。
就是说按照辩证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成对规律分开来看都只有相对的有限意义,只有它们的渗透包含过渡和转化才是绝对真理。因此按照辩证规律来看待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时性与历时性或相对性与绝对性都是环节,它们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对立面统一规律中。对立面统一和转化才是宇宙间的绝对规律,恰如能量守恒和转化乃是自然界的绝对规律那样,表明矛盾辩证法和广义相对论是相似同源的。因为广义相对论证明时空不变只有相对意义,光线在引力场附近产生时空弯曲说明不变是相对的,不变和可变都是环节以被扬弃形式包含在对立面统一中。它指出时空可变性是相对于一定物质运动而言的,既没有无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也没有不在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乃是对立面的依存关系。其中物质运动形态改变必然导致时间空间改变,且时间与空间也是此消彼长的表现为尺短钟慢,但二者的互变关系遵循闵可夫斯基变换公式。表明在时空互变关系中有一个不变的绝对值,因而时空变换遵循对立面互补转换的绝对规律,庶可表明广义相对论和矛盾辩证法相似同源。换言之,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构成矛盾着的对立面,它们的关系包含在对立面的依存转化规律中,这是辩证法对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的科学表述。因而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完全符合辩证思维方法及其规则的要求,它标志着辩证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胜利进军。同时表明相对论时空观和绝对时空观的根本分野,在于它们的思维方法不同从而遵循的规则不同,因而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而不是相反。广义相对论还表明: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和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535—466页。)然而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是指出由相对真理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途径,亦或提供理解相对与绝对辩证关系的形式规则。一切关于绝对真理的东西都只有相对的有限意义,反过来被称为相对真理的东西也具有无条件的绝对性质,只有它们的渗透包含过渡和转化才是绝对真理。一切真理都具有对立面统一和转化的形式结构,它们乃是相对与绝对或有限与无限等的对立统一,而这种统一就包含在各门科学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就是说人类认识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只能为绝对真理的历史长河提供相对有限的成分,只是由无数相对真理达到绝对真理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东西,除了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第199页。)诚然, 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这种看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而它的革命性则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第199页。)而且按照黑格尔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 只有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才是宇宙间的绝对规律,也只有由简单到复杂扬弃上升的法则才是永恒法则。列宁因此说,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和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同一和向另一概念的转化中,天才地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0页。)爱因斯坦相对论也猜到了宇宙间的绝对规律, 因此相对论和黑格尔及马克思辩证法相似同源。
以上是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性来看,他从概念运动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事物运动的辩证法,因而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才是唯一绝对的东西。其次,他认为方法是从对象内容中取得规定的东西,内含着事物辩证法创造观念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因此辩证的思维方法是黑格尔哲学中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他把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绝对化,认为它是任何事物无法抗拒的绝对的唯一的最高的无限力量,似乎一切事物都要受方法的宰制从而把方法的作用神秘化。殊不知方法只是思维用来加工处理材料过程的工具手段,是思维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过程的方法,也是头脑思辨地理论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而是狭义辩证法。广义辩证法则是关于事物的世界性的普遍联系的学说,它要求思维从事物中找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抽象的理论形式上再现出来,以便代替把头脑中虚构的联系强加于自然和历史。恩格斯说,那种把头脑中虚构的联系强加于自然和历史的哲学,已经从自然和历史中驱逐出去了只留下纯粹思想领域,即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狭义辩证法)。(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第237页。 )但是恩格斯又说,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普遍适用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始终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勋业。其历史意义在于,世界上的事物莫不受辩证规律的支配而不受形而上学支配,也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唯一的绝对的最高的无限力量,它适用于自然和社会及人类思维等一切领域而是广义辩证法。就是说,黑格尔是给纯粹思辨方法赋予了绝对的最高的无限意义,殊不知思辨方法只在低于存在的纯思想中有其相对的有限意义,他试图把思维规律作为绝对规律强加于自然和历史,这种想法就和绝对唯心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似同源。例如他认为自然界只在空间中展示其多样性而没有时间中的发展,现存事物只是观念的“外化”从而使得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这种头足倒置的辩证法就和绝对时空观相似同源。黑格尔是把观念看作独立主体而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殊不知观念只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决不是凌驾于直观和表象之上而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黑格尔辩证法颠倒基础与派生和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陷入了神秘主义的绝对论而和形而上学相似同源,理所当然要被唯物主义辩证法所扬弃。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也就是哲学相对论
如上所述,黑格尔哲学中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个扬弃上升的方法及其对立面统一转化规则,而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进程的科学洞见。恩格斯因此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的思想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并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12页。)但是这个方法只在纯思想中有其相对的有限意义,因为它不能从实践上驳倒现存世界的非人化,可见他的历史观是绝对唯心论的而不是相对论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一卷,第8页。 )因此马克思的历史观本质上是相对论的历史观。在马克思看来,问题不在于从理论上驳倒绝对论的历史观,而是要使理论批判诉诸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亦即要求把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结合起来。但是实践的历史对黑格尔来说是无法通过的禁区,因为他以为在头脑中克服了世界的非人化就是把它征服了,因而“扬弃”概念就在他那里扮演了堂·吉诃德的角色。说明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批判扬弃方法,是把革命的实践批判扬弃概念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要求在对世俗基础的批判理解中在实践上使之革命化。这样,思维和存在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认为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一卷,第16页。)由此推翻了黑格尔关于思维的绝对性或至上性进入历史相对论。因而只有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相结合的方法,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绝对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解决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但是即如列宁所说,实践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和确定性,也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两重性质,因而只有认识和实践的交互作用才是解决相对与绝对关系的正确途径。这就是思维和存在或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原理,它是马克思在历史领域提出的,又称为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反过来说,人们的意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人们的存在,这种决定和反决定的相互作用原理就是哲学相对论原理。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只有思维和行动相互作用的永恒过程才是达到绝对真理的正确途径。
相互作用原理的提出乃是全部哲学问题的根本解决,首先是思维和存在谁为基础谁为派生问题的解决。哲学相对论最坚决地把人们的感性存在看作基础,正如广义相对论以物质运动为基础而时空变换则以之为转移那样,人们世界观的改变也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基础。在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力是基础而生产关系则以之为前提,在历史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杰出人物则由群众所派生,经济斗争是前提而政治斗争则为它服务。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可以加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先进阶级的政党及其领袖人物可以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但是这些都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基础上。而且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所谓绝对真理,都会被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证明其只有相对意义,因而这种认识论就和相对论的历史观相似同源。爱因斯坦之所以毕生从事统一场论的研究,就是想证明广义相对论还不是最终的绝对真理,这种关于相对真理的见解也和马克思的历史观相似同源。但是广义相对论只是辩证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胜利进军,而马克思的哲学相对论则是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全面进军,它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行动结果的看法都彻底革命化。例如它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只有相对意义,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则具有无限的绝对意义,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否则就会被发展了的生产力所摧毁。即当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或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哲学相对论还表明,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它尚能容纳的生产力未及充分发挥时是不会立即被摧毁的,但是这种看法的保守性或对它们间相容性的看法是相对的,而旧生产关系迟早要被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所摧毁则是绝对的。由此表明,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哲学相对论,不仅是辩证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认识论的胜利进军,而且是辩证法对形而上学历史观的毁灭性打击。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但它目前尚未全面敲响只是相对的,而它必然要全面敲响则是绝对的——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相对论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标签:相对论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