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职普沟通、中高衔接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运行机制论文,大陆地区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全世界范围的兴起,形成了当前各国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如各国普遍面临“普教热”、“职教冷”、“职教滑坡”等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却很好地处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关系,创建了良好的职普沟通、中高衔接的实用性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台湾的经济恢复、经济腾飞还是在经济转型、经济升级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介绍分析台湾地区职普沟通、中高衔接的运行机制,以期为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中国大陆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寻找道路。
一、台湾地区职普沟通、中高衔接的运行机制
1.职普沟通、中高衔接的运行模式
一般说来,两个教育体系衔接和沟通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普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单向沟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不相衔接。在这种模式下,普通中等教育能分别进入高一层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相衔接;二是普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单向沟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在这种模式下,普通中等教育能分别进入高一层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但不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三是普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体系双向沟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在这种模式下,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分别能进入高一层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第三种模式里,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升入普通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样有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普通大学的机会。由于它在运作中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即学生在每个转接口都有重新选择的可能,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缺陷,并体现出较高的总体效益,即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层次间(专科、本科等)和类型间(证书、文凭等)的衔接,可以优化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因此被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2.运行机制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
从专科教育看,台湾地区的专科学校生源入口不同,其中包括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近年来,又出现学制沟通的趋势,专科学校毕业生可参加普通高等院校相近学系3年级的转学考试,5年制专科学校相当年级的学生可参加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入学考试(5年制专科学校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另外台湾地区教育当局在部分普通大学中设置技术系或技术学院,其“日间部”主要为专科学校毕业生提供直接升学机会,“进修部”则为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专科学校毕业生提供进修和取得学士学位的机会。同时,台湾教育当局又拟在部分技术学院开设学士后1年制技术系,招收大学毕业生修习专业技能,以获得职业证明,有助就业。时至今日,进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学习的职业学校学生,已可以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台湾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渠道畅通。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大学联招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未考上的通过一至二年的社会实践,可以报考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台湾地区综合高中的设置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一年级开设统一的文化课,二年级开设少量职业试探性课程,三年级分设学科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概括为“高一统一,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由此实现职普横向沟通。
(2)中高衔接方法
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衔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级职业学校(即职业高中)与高等专科学校(2年制)、技术学院(4年制本科)的衔接;另一种是高等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2年制本科)的衔接。这两种衔接都是通过高一层次教育专业大类的应考科目来进行的。以1996年台湾地区技术学院(4年制)、高专(2年制)及彰化师范大学商业教育学系(4年制)日间部联合招生简章(以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为例,专业有商业类、农业类、家政类、商业设计类、幼保类和美容类(共6类),应考科目分国文、数学、英文等共同科目以及因专业类不同而设的不同专业科目。从应考科目的评分分析,其中共同科目虽占4门,但总分仅为350分;专业科目只有2门,但每门满分为200分,共400分。由此可见,在入学考试中,专业科目的比重是较高的。这与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只考文化课程的情况就大不相同。
二、对我国大陆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台湾地区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发展协调,人才成长渠道畅通,对于我们全面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1.普教体系与职教体系分别自成系列、自行衔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正在高移化、复合化,由注重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智能型人才,强化职业基础,重视开发能力;由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转向培养社会通才,重视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智技能的开发;由注重培养职业型人才转向培养社会型人才,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一专多能的技能训练;由注重培养从业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重视创新意识、创造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将高职院校的专科层次提高到本科层次,某些专业甚至要逐步提高到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国家政策应明确规定,高职生源大部分应来自中职毕业生,使得中职与高职直接衔接,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双向沟通的问题。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整个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又能使社会成员的教育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利用,使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成为终结性教育,让人们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2.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报考制度,实现中高衔接
中高衔接的难点主要在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发展又不平衡,各行业间的差别也十分显著,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我国台湾地区采用高职院校专业类的做法比较切实可行。一方面认识上容易取得一致,另一方面操作上也较为简单。具体可按每一类别的专业特点对其生源提出相应的不同要求,分别确定入学考试科目。
3.不同类型间的衔接必须通过“过渡课程”转换
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报考专业对口的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也可以在课余、假期参加一些文化课的补习,直接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这些文化课被称作“过渡课程”。“过渡课程”的作用在于顺利实现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以及填补生源状况和入学标准之间的差距。台湾地区的普通教育证书持有者(普通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才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从而保证普通高中毕业生顺利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偏重实用的课程。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从近年大陆地区高职院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技能及职业意识,接受高职课程有一定困难,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则普遍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而且由于中专、技校、职高三类课程计划上的极大差异使得生源基础更加参差不齐,迫切需要针对现有各类生源的不同状况为其设计进入高职的“过渡课程”。至于希望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中职毕业生,在其接受普通高校课程之前也要先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的“过渡课程”,取得参加高中会考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