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家规依然有感召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感召力论文,家规论文,六百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7月26日天微亮,金衢盆地已经弥漫着浙中特有的湿热。郑宅镇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街上零星散落着几家早餐摊位,袅袅升起的热气里夹杂着几句方言的叫卖。白麟溪穿镇而过,早起的妇女蹲在岸边搓洗衣物。两岸青砖小瓦马头墙,而最显眼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祠堂。 今年5月,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郑氏家规成为第一期上榜者。作为郑氏家族第二十七世孙,71岁的郑定汉这几个月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忙碌,“几乎每天都带人参观郑氏祠堂”。对“‘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这个头衔,他觉得太重了。 祠堂20米的长廊梁上悬挂着范仲淹、朱熹等人的题词牌匾,无一不是称赞郑氏家族的孝悌忠信。祖先堂,供奉着先祖们的牌位。郑定汉说,正是这些人,共同缔造了168条家规,守护了郑氏家族的生生不息,“镇上大部分人,都是他们的后代”。 168条家规依然有感召力 “我们家族被叫做‘郑义门’,义门就是指被朝廷认可的、累世同居的大家族。”说起自己的家族历史,郑定汉颇为骄傲。“郑义门”第一世祖郑绮生活于南宋,临终前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音同急)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家族的故事,此后百余年间,郑氏成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 郑氏六世祖郑文融制定了最初的58条家规,到明初形成了168条的《郑氏规范》。当时组织修订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首臣”宋濂,他曾在郑家自办的书院里执教20年。宋濂还把郑家“以孝治家”的理念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给郑家写下了“江南第一家”5个大字,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 郑定汉对家规产生兴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镇上有一群老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成立了一个研究组织,我也喜欢看书,就跟着他们学习了。”那个时候看家规,看的是“有趣”,郑定汉印象最深的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规矩特别多,比如晚辈必须给60岁以上的长辈准备不同的膳食,要想尽一切办法提供适合口味的食品,违者处罚;长辈如果指责晚辈,即使晚辈没有做错,也得乖乖低头认错;35岁之前不能喝酒……没过几年,碰上“文革”,郑定汉就彻底把家规研究放下了。 改革开放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毛醒策到郑宅镇做关于郑氏家族的研究,这让郑定汉再一次注意到了自家家规。他常向毛醒策请教问题,不断查阅《麟溪集》等家族史料。他发现,《郑氏规范》非常注重“孝”,而且并不局限于伦常范畴,拓展到了很多领域。“私自出卖田产、私自购置田业都是不孝。我们的祖先认为,‘孝’首先是要有家庭、家族意识,要能以家的利益为重,因此自私就是‘不孝’的一种。”郑定汉说。 在翻阅典籍的过程中,郑定汉渐渐理解了家规背后的故事:第一世祖郑绮的母亲生病,他日日候在床边,侍奉饮食汤药,30年如一日;母亲病危,想喝一口白麟溪水,无奈浦江大旱,郑绮便夜以继日连挖3天,凿出一口“孝感泉”。 现在,这些延续百年的故事和家规依然有感召力,也在改变着郑定汉的生活。在他们家,长辈不到是不可以开饭的;晚辈要经常给长辈洗洗脚;哪怕是年过七旬的郑定汉,也得时不时孝敬一下自己91岁的老母亲,给她捶捶背……“现在当然不需要你掘地三尺挖水喝,但所谓‘夫孝,德之本也’,一个家有孝有德才会长久和谐。” 郑定汉对家规中的理想世界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之余,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进来。从1997年开始,他将168条《郑氏规范》翻译成白话文,并自费印刷,分发给镇上的人,至今不曾间断。“家规里的理念是好的,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百年不出一个贪官 与郑定汉不同,66岁的毛醒策更多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来钻研《郑氏规范》的。经历了“文革”的动乱,他想找一个范本来探求有序的秘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健康了,社会才会和谐。”最终,他把目光集中在了郑氏家族。“首先,它是义门,能够同居九世,世代家庭和谐,为官清廉,非常不易;其次,历史上金华附近的文人对它的记载丰富,研究资料详实。” 十几年间,毛醒策几乎就是在图书馆和郑宅镇度过的,发表的文章也不下百篇。 毛醒策介绍说,中国的家训制度有三个历程:第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作为中国家训制度的第三个里程碑,《郑氏规范》的特点是规范性强、可操作性大、与国家精神充分吻合。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这也是《郑氏规范》流传百年不衰的原因。 毛醒策认为,《郑氏规范》对于郑氏家族而言,相当于一部家庭法律。“这部家规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祭祀礼仪和家族礼节、贪污腐败的处罚以及经济管理三个方面。比如家规第八十八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也就是说,一旦家族成员有贪赃枉法的,马上就会被宗谱除名,这在传统社会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在经济上,每个人除了自用外,其他的钱都要上交族里,由公家进行再分配。”毛醒策认为,这些条例都带有浓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色彩,“也是郑家百年不出一个贪官的原因所在”。 《郑氏规范》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强,“很多古代家规里,普遍会写孔子怎么说,《周礼》怎么说。而《郑氏规范》里,这些虚的东西不多,反而实的东西很多,它明确规定了家里每个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女人到了50岁,不要烧饭了,要退休享福;最超前的一条是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女儿长到10多岁,得给她穿得好一点。这是法律意识的前奏,这种跨时空的规则,提醒我们在法规制定时要避免口号性,要突出实践意义。” 毛醒策举了个例子,在郑家,大家长都是选举而来的,并且轮流来当,遇到问题大家长也不可独裁,必须按照家规做决定。“这种以规矩和秩序治家的理念,与如今讲政治规矩的要求不谋而合。这或许也是中纪委重视郑氏家规的原因之一。” 好的东西总会被看见 2010年,53岁的退休民警郑朝舟来找郑定汉,想办一份报纸弘扬郑氏文化。“那一年韩国瑞山郑氏宗亲来到浦江祭祖,我才开始了解家族的历史。”郑朝舟说。 那场跨国祭祖的原由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当时,元朝希望郑臣保归顺元朝,郑臣保是郑家第六世的兄弟,曾在南宋朝廷任刑部员外郎。他断然拒绝,逃到了高丽瑞山定居下来,仍遵照家规行祭祀礼,而且遗愿有朝一日要返回故土。2002年,韩国瑞山郑氏和浦江郑氏在河南荥阳参加寻根问祖活动时,发现双方属同宗同系,于是就有了韩国宗亲来浦江寻根祭祖的后续。“即便是离开中国的郑家人,几百年来也一直恪守家规,对亲情、血缘之情非常看重。”郑朝舟说。 另一个令郑朝舟动容的故事发生在宋朝,郑家第五世祖郑德璋得罪了小人,被诬陷判了死罪,身在扬州的哥哥郑德珪舍身救弟,独自扛下罪名。等到郑德璋赶到扬州时,发现哥哥已冤死在狱中,此后他担起了抚养哥哥妻儿的责任。这些也被记录在《郑氏规范》中,时刻提醒郑家族人要兄友弟恭,相互扶持。 为了向社会推广《郑氏规范》,郑朝舟义务办起了《江南郑氏报》。2011年,他又找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想与央视《百家讲坛》合作录制有关郑氏家族的节目,可是最后并未成功。别人都笑郑朝舟“心太大”,他并不在意,转身又联合郑氏宗族找了一个编剧,打算制作一部相关的影视剧,结果被骗了几十万。 几次尝试失败后,郑朝舟干脆跟郑定汉做起了义工。每逢母亲节,郑定汉和郑朝舟就在郑宅镇组织活动,把镇上的妈妈们聚集起来,由孩子们给她们洗脚、按摩;到了重阳节,他们组织郑姓老人一起吃饭、聊天……郑朝舟说:“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冷漠,有时亲戚间也是如此。我们特别想宣扬家规中亲情的概念,想让大家重视血缘观念、社会关系,彼此关照。”对于郑朝舟来说,《郑氏规范》代表一种同舟共济的归属感。 中纪委官网推出了《郑氏规范》后,郑朝舟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我们这么多年没做到的事情,现在中纪委帮助我们做到了,好的东西总会被看见的。” 原标题为:600年家规上榜中纪委网站600年的家庭规则仍然具有魅力_郑氏规范论文
600年的家庭规则仍然具有魅力_郑氏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