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需要、人的活动和社会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社会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既要考察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活动,又要使之与社会矛盾有机结合。正是它们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谨谈几点浅见。
一
所谓需要,也就是人类同自然界一定联系的必要性,是人类对某种对象、目标的渴求与期望。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为此产生了满足需要的人的活动。所以,有人认为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第一,需要是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并不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需要只是激起人的活动,并不是活动本身,至于满足需要的活动是怎样的,并不是需要的范围。有人说,人的活动推动历史发展,需要又是激起这种活动的动因,所以需要是更深层次的动力。但是,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同的社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这样追溯下去必然要进一步追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方面。第二,需要是主体发展自己的目标,是人行为的内驱力,但并非任何需要都能推动社会发展。那种不合乎社会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三,需要不能孤立存在,如果它得不到满足就没有任何意义,而人们的需要,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得到满足。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人的物质需要与唯物史观的联系。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物质需要,把它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这里有必要区分动力和动因两个概念。当有些唯物辩证法教材说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时候,尽管使用了“动力”字样,但这里的主要意义在于揭示运动变化的根源性。因此,确切地说,矛盾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根源,是运动变化的动因,矛盾运动才形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由于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即由产生、发展、解决而形成的无限发展的链条。人类社会矛盾运动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社会矛盾都必然得有人的参予,社会矛盾自身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当矛盾出现后,只有正确解决矛盾,才能形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则只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困难与混乱。因此,不能把社会矛盾与解决矛盾分割开来,孤立地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事实上,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是指人解决矛盾的社会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并且人解决矛盾的活动,广义上包括了人在矛盾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活动。矛盾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解决,所以要使社会矛盾得到解决,就必须使矛盾得到一定的发展,还要创造使矛盾得到解决的条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可见,社会矛盾运动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解决社会矛盾的人的活动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社会进步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社会矛盾本身不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如果不导致生产,也仅仅是需要而已,也就是说,需要和社会矛盾自身都不能单独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需要和社会矛盾又是社会发展动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解决矛盾的活动要受到需要的制约和调节,因而也可以说,是需要激起人们去解决矛盾的活动,从而推动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样,需要、人的活动和社会矛盾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且,这三者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抛开哪一个方面去讲社会动力问题都是不全面的。
首先,社会矛盾如果没有人的活动参预,它自身是无法推动社会前进的,甚至无法理解它的存在;社会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引起或产生一系列的需要。其次,需要是在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要求,即是对已实现的需要的发展,因而它才成为活动的动力。这种需要把人引向更高的目标,需要与得不到满足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满足需要的欲望使人努力去解决这一矛盾,于是产生了人的活动——解决矛盾的活动。第三,就人的活动来说,它既要受到人的需要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矛盾发展的制约。因为,并不是人的目的与需要的取向都能获得成功,要想使人的需要得到最佳实现,必须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调整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又改变着社会矛盾,使社会矛盾得到发展和解决。正是由于这个机制的运行,社会才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把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成由需要引起的人对社会矛盾的解决的活动,既坚持了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人们不能不联系到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考虑自己的活动。按劳分配既是对需要和利益的承认,同时也是对需要和利益的调节。需要包括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需要是人活动的目的,因而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机制中起了杠杆的作用。利用需要这个杠杆,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引出了一系列人的活动,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矛盾,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这并不是说需要是更深层次的动力,因为需要也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首先,它受到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相应的物质和文化的要求。其次,在生产关系中,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第三,并不是人的一切需要都能使人产生正确解决矛盾的活动,只有那些在现实中提供前提条件,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才能引起相应的解决矛盾的活动。第四,人们的需要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一个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制约;一个集团的需要受到其他集团和社会需要的制约。第五,新的需要的产生是以旧矛盾的解决程度为前提的,在解决旧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新矛盾。所以,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中起着动因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源泉,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然要去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可见人们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活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目的,发展生产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这种目的和手段之间所发生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那么这对矛盾不仅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而且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集中和具体体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提供可靠的客观物质条件,这是生产满足需要;人民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会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人民群众又会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刺激生产的发展。生产和需要之间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解决矛盾的活动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主要矛盾以及基本矛盾的解决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改革活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是非对抗性的,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或方面,改革正是对这些“不适应”的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主要表现在体制方面,即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管理方式等具体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通过改革消除这些弊端,使矛盾得到解决,会使不适应变为适应,从而使阻力(矛盾)变成动力(矛盾的解决),解决后的基本矛盾又会有新的不适应,人们还要通过改革解决这些不适应。正是这种不断解决基本矛盾的改革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活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要求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既提高了人们的需要,又为满足需要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要、人的活动和社会矛盾的相互作用,必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