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与内涵新考-基于“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双重视阈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与内涵新考-基于“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双重视阈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与内涵新考
——基于“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双重视阈

李爱敏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主义”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最广、最深远的国际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受压迫的现状和人类对自身整体解放的追求,在他们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阶级联合”和“自由人的联合”的号召与设想,赋予了“国际主义”以特定的性质和内涵。从“两个联合”的视阈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具有阶级特性、革命特性、实践特性、世界历史特性和共产主义特性,这些特性随着时代变迁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反映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人类共同体意识两个维度的内容,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总体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特性;内涵

根据海斯的研究,历史上最早提出“国际主义”概念的是边沁,他的国际法思想与国际主义理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西方尤其是美国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的来源,但与国际法相关的国际主义概念主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少数欧洲国家官方的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观,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才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受压迫的现状和人类对自身整体解放的追求,在他们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阶级联合”和“自由人的联合”的号召和设想。从“两个联合”的视阈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赋予国际主义以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世界历史性,以及共同体特性。这五个方面的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反映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人类共同体意识两个维度的内容,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总体内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主义”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最广、最深远的国际主义思想。

对于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来说,在历史上即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并且多数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素质较为低下、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此为基础,乡村中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情况,并且难以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多数人口不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较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相对较为冷漠,不能够对政府的各方面政策进行积极的配合[1]。

一、基于“两个联合”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特性

(一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阶级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他们的无产阶级立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思想的转变伴随并孕育着立场的转变。他们无产阶级立场转变的开端始于对物质利益的对立才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的充分认识;他们无产阶级立场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哲学思想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变革;他们无产阶级立场的正式确立得益于他们在从事工人运动实践和理论斗争中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科学实证确立的阶级立场寓于国际主义思想当中,形成了国际主义思想的阶级性质。在整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运动史上,阶级性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根本特性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现实指导思想,号召和组织全世界的劳动者,针对资本与劳动对立所造成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军事侵略以及资本主义一切不平等进行联合起来的国际斗争;另一方面他们也指出国际主义是各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国家寻求自身解放和推动共同进步的联合运动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世界“两大阶级”“两类民族”和“两个阵营”的冲突、对抗与斗争中一直起主导作用。

如今,我国农业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来实现创新发展及内生增长。合理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方向,积极调整并优化,适时改革,以此来创新现有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紧扣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创新要素,实现农业发展的多方面进步,比如品种、生产工艺、流程及组织等多方面,从而构建出更全面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形成长期有效的创新产业机制,保持农业的特色发展动力与活力,从根本上保证旅游观光业的积极发展[5]。

虽然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实践主体总是超出阶级的范畴,但本质上都是由阶级引申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167理解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必然联系,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特征的无产阶级,不受某一时代世界历史主体多元化或多样性的影响,而根据现实世界历史形势的要求,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推动人类的解放事业。因此,对于国际主义的主体,应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范畴,本质上是指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且具有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革命精神,并以整个人类的解放和福利为奋斗目标的主体力量。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阶级性质是为“整个人类”的阶级性质,而不是为“本阶级”的阶级性质,这种阶级性以消灭阶级为目标,本质上是人民性的反映。

(二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革命特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革命性问题,哈利迪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革命与世界政治》一书专门解释了革命与“国际”的总体联系。根据哈利迪对“革命”词义演变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革命思想来源的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革命实质。

流坑村内布局紧凑,被“七横一竖”的8条大巷道划分,井然有序。七条横向的巷道呈东西向平行排列,自南到北依次为上巷、闯家巷、明经巷、墟上巷、贤伯巷、中巷、隆巷;“一竖”呈南北向布局,叫横巷,与“七横”从西端连接,形成主要街巷系统。小巷子穿插其中,纵横交错,星罗棋布,交通便利。各巷道为鹅软石铺地,一侧设置有麻条石覆盖的排水沟,雨水和生活污水由此沟排至龙湖,再汇入乌江下游。

当前,人类社会的矛盾更多体现在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不公正,现代性与过度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困境,以及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不是任何一个阶级或国家的革命能够革除的,同样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主体力量,通过共同联合的革命变革,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这种实践特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来源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实践。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592“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526如果没有1848年欧洲范围内普遍地、轰轰烈烈的国际工人运动,就不会诞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国际主义口号。这种实践特性其次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国际活动的实践不仅检验着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而且还发展、完善和创新着这些思想。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503恩格斯也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5]38。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摩尔根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以及丰富和加深了对东方社会的认识以后,才提出了过渡阶段理论和落后国家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革命性也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的根本特性之一。由于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多世纪,人类或是处于资本的过度剥削之下,或是处于利益和资源争夺的水深火热之中,或是长时段笼罩在冷战阴影之下,这种国际主义始终表现出强烈的革命对抗性。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两大阶级”“两类民族”“两个阵营”的直接对抗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能否认国际主义所具有的革命性,而是要正确认识国际主义的革命性不等于暴力性。正如哈利迪在追溯现代革命概念演变与内涵时所表达的,现代革命,是指“在一个矛盾的现代化中发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转型”[2]20,它包括四个组成要素:民众参与、进步、新时代和彻底转变,暴力不是革命的内在环节或要素。根据哈利迪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首先包括“民众参与”的观念,“即特定的社会团体——包括马克思主义观中的阶级——能够‘制造’革命”[2]34;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追求整体的人类社会进步,即促进历史沿着积极的方向前进,这符合“进步”的革命特征;再次,“革命的概念是引进了一个新时代”[2]34,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革命,与“过去的、传统的或既有社会的决裂。它们使一个新社会——甚至一个新世界——得以建立”[2]34;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倡导的是一种“特定的根本而完全的决裂”。这种与历史的决裂,反映的是正在发生的那些变化的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不可避免性的“新”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种需要最广泛的民众参与的,着眼于科学的社会理想的,引导现代性矛盾现状彻底得以解决,并引起重大政治或社会转型的思想和实践,都是革命性的。邓小平正是基于这一理解基础上,将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哈利迪将“革命”视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中,“革命”一词有不同意义。在古代汉语、希伯来语以及对欧洲政治概念最具形成性影响的古希腊思想中,“革命”是“描述一个政治制度中某种实质的、蕴藏着暴力变化的术语”[2]28,表达的是“政治秩序从一种退化到另一种”[2]28的消极过程。发展到现代社会,革命有了新的、特定的内涵,“1789年后的革命概念带有标志那个时代的更开明的民主精神”[2]33

(三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实践特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6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确认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才是构成人的存在和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体。自此,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现实生产实践批判(资本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我异化秘密的精锐理论武器。也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推动人类解放的理论主题,从而将本体论与人类的苦难和幸福结合起来,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因此,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多坚持实践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最鲜明的特性之一。

哈利迪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989年苏东剧变为两个节点,认为这200年间“革命”或其可能性构成了国际政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的革命性就源于此。他指出,自18世纪始,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激进的国际主义或者说“革命”的国际主义成为“常见”的现象。他以罗伯斯庇尔从怀疑革命转向对武装国际主义的支持(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说明了这种“常见”性。据考证,罗伯斯庇尔曾在1793年4月向雅各宾俱乐部提交了一个比《人权宣言》更激进的版本:“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是兄弟,各个国家必须根据其资源互相给予帮助,就像同一国家的公民那样。”[2]64这同时,除了激进的武装和革命内涵以外,“国际主义包含了后来将会被称为团结的那些东西”[2]64。至19世纪,“在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和活动中,这种体现在法国和美国革命中的国际主义主题,进一步被复制,并被赋予更加系统的表达。”[2]68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辩证地批判法国共产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这三大思想流派所构成的“共产主义看待国际主义的方法”[2]70过程中,实现由空想向科学,由宽泛的设想向系统的理论和运动的转化,恰恰是这种转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哈利迪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观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首先,它把这种从道德和空想出发看待国际主义的一般方法与社会——在此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其次,它从一组宽泛的、通常是残余的理想发展到建立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国际运动。”[2]70至此,“国际主义似乎成为无产阶级的专利”[3],成为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奋斗目标而进行革命的根本指导原则。据此,哈利迪说,马克思的“这一概念被描述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使它与其他自由主义的以及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变体区别开来,与大众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及合法性这些概念齐名,成为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主题之一。”[2]69

这种实践特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不仅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指导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27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正是把全世界无产者当作自己的哲学武器,来批判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世界体系剥削本质的。马克思在组建共产主义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列宁根据国际工人运动总体情况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本国革命”的口号,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服务于实践的鲜明事例。

虽然无产阶级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存在,国际主义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内在价值,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如前所述,国际主义的概念和内涵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和界定的。资产阶级作为开辟世界历史的阶级,首先将自己的国际主义价值打上了自由国际主义的烙印,这种国际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联合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从两个阶级对立的视角出发,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来命名最恰当不过。然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国际主义的这种概念对立虽然能够强化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意识,推动其自觉担负起自身解放的历史使命,但它却不能体现和反映人的本质需要。也即是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只能作为人的类本质复归前民族政治国家存在前提下相对应的价值,不能作为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人”的世界历史性交往的终极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真正的自由不是等级的自由,也不是阶级的自由,而是建立在共同占有社会财富与自由自觉活动基础上的社会自由,这种人类社会联合体中的自由只能依赖每一个人自觉树立起人类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

总之,学习兴趣、钢琴技巧和音乐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始终贯穿在钢琴学习中。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领会钢琴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是精髓,才能取得成功,这才是我们钢琴学习的目的与境界。

经典名著作为人类文化与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同时可以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与阅读能力。由此新版教育部编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名著选读部分,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名著选读”的位置有所提前,同时增加了阅读指导,由此说明教育部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这也需要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名著导读的教学。

(四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世界历史特性

根据对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疏理,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自由人的联合”思想要早于其提出“阶级联合”的思想。马克思最早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在1842年,此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人本主义者,后来他又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为这种思想奠定了哲学和经济学实证的基础。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无产阶级确立的思想和行动的指针。如果从思想的逻辑性出发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同时提出的两个目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我们理应读出两种性质的国际主义价值:一种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一种是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引导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将国际主义的阶级性质和共同体性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概而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国际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纯粹理论形态的或表现为口号式的国际主义是不存在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和团结无产阶级参加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后便参与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第一国际成立后便进行了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斗争,并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本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力所能及地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世界各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促进共同发展、创新世界秩序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起底于这种世界历史视野,也必然具有世界历史特性。马克思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够存在”[1]539,“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1](P539)。所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是指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他们的活动和革命实践即使发生在一国范围内,仍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因为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是国际性的,他们的利益也是国际性的,因此无产阶级的联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表现为一种国际主义的运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国际主义首先表现为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在本国的斗争就是对他国的支援。马克思曾经举例A和B说明了无产阶级本身的这种世界历史性,也说明了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一种内在特质,它不依赖于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形式,只要无产阶级在进行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本国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能够想方设法让其归于失败等等,都是国际主义的表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只要这个阶级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无产阶级,只要能够主动而自觉地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努力求得无产阶级的解放,他的思想和行动本身就内在包涵着国际主义精神。

面对这场来势汹涌的洪灾,云南电网公司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按照“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的应急思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部署、高效决策,从容应对险情。各相关单位、部门落实部署举措,未雨绸缪、积极备战,广大干部员工奋战一线,拼搏奉献,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坚决打赢这场洪水保卫战。

这种实践特性最后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上。“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6]7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正是因为它们要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彻底的批判精神。包括国际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在彻底地、毫不妥协地批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的、虚伪的、丑恶的、荒谬的理论观念。因此列宁曾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经典话语“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22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1.2.3 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反射。纯音测听:运用Madsen502便携式听力计,以0.5、1、2、4kHz的平均听阈作为听力损失的分级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将听力减退划分为5级,即正常≤25 dBHL,轻度:26~40 dBHL,中度:41~60 dBHL;重度:61~80 dBHL;极重度≥81 dBHL。ABR和DPOAE应用美国智听公司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常规进行测试。

乾恒动,坤包容,中华文化,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其中“知礼”“善美”是作为一名老师希望带给你的最好教育,也是你立心天地间的第一课!

(五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共同体特性

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性质的国际主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的国际主义。就“共产主义社会”与“真正的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意涵上的相通性来讲,笔者把基于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要求和反映共产主义社会价值原则的国际主义,称为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

马克思早期曾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国家是最高的善的共同体。但自从遇到了为“物质利益”纠结的难事,并受他最亲密的战友之一赫斯的影响,马克思把对国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以及货币-资本共同体的批判与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受赫斯影响并与其追求的“自由共同体”相一致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共同体,强调每一个个性的个体最终在社会联合中并通过自由的社会联合而获得自由。这种共同体必然要求人类的历史由民族史、区域史、国别史转变成世界历史才能实现。向这种共同体的过渡过程也必然要求人类摒弃狭隘的个人孤立主义、民族沙文主义,而具有一种人类共同体意识。基于此,在赫斯和马克思那里,根植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开始产生日益密切的交集。这种交集在于他们的思想是一种超脱于国家而回归整体人类社会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如果仍以国际主义来定义,可以谓之为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

但与赫斯不同的是,在马克思那里,为实现他们理想的“人类共同体”而确立的实践主体、实现路径与思维方法大相径庭。赫斯基于“爱”和“伦理”构建实现其理想的人类共同体的路径,而马克思最终通过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其创立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现实的社会力量,并强调了革命在阶级敌人比较强大、顽固的前提下的必要性,这决定了二人最后的分裂,也使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开始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性——阶级特性。此后一个多世纪,阶级性质的国际主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最鲜明的标识。

综上而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实际上内在蕴涵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基于“现实的人”为价值主体的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一个是基于“无产阶级”为实践主体的阶级性质的国际主义。二者虽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价值旨趣和实现方式却大为不同。从赫斯与马克思交往的过程分析,马克思事实上最初的国际主义应当是共同体性质的,这是他与赫斯的共同之处,而恰恰是其后马克思形成的阶级和革命性质的国际主义,导致了二人的分道扬镳。当然,无论何者先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内涵具有两个维度是无可置疑的。

二、基于“两个联合”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内涵界定

从以上“两个联合”的视阈和五个特性出发,笔者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内涵界定为:由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根植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趋势创立的,而由其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创新和发展了的,关于指导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通过国际“阶级联合”争取自身解放,并旨在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世界和平,使人类社会建立在自由人的联合基础上的世界历史性价值理念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实践的总称。

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中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 牛晓静等(24):3376

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和平是它的最高利益和价值追求,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阶级联合”和基于新的人类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是它的国际政治组织形式和人类社会交往形式,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是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支撑;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它的根本方法;组织形式与策略多样的具体国际主义实践是它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表现。

(二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两个维度

李慎明说:“无论什么人,即使反对马克思的人,都无法否认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光辉的成就。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它的视野、对象和目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8]1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从立论起点、过程到结论,都具有世界历史视野,这也是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伟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历经一个半世纪仍然影响深远的根本原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世界历史视野不仅表现为他们始终胸怀全人类的发展,而且表现为在他们的理论中能够继承历史上一切进步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9]299

界定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内涵,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如下两个问题:其一,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国际主义思想命名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有自己鲜明的“阶级立场”,但不表明这种国际主义在未来的世界历史中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只能说它在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这一性质。而在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社会,它将由一种人类共同体意识所取代。其二,在马克思的“联合”思想中,既有基于人类整体解放后的人的社会联合思想,也有其基于现实阶级解放需要的“阶级”的政治联盟思想。这两种联合思想,或者说两种国际主义思想,一种具有必然性,一种具有偶然性;一种体现价值原则,一种体现真理原则;一种基于理想,一种迫于现实。这两种不同维度的国际主义构成了动态发展而又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将这两种国际主义价值截然分开,就会犯空想或狭隘主义的错误;将其混为一谈,就会犯冒进或保守主义的错误。

(三 )两个维度的国际主义辩证统一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内涵的两个维度,事实上是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其相互区别在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分别代表人类世界历史价值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前者到后者是一个由偶然性价值向必然性价值发展的过程。所谓内在统一,是指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与人类共同体意识内在相互包含、互为条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决定了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到人类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个内在交融又渐进转换的过程。

1.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相互区别

如果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仍然是一种基于国家前提的国际主义,那么人类共同体意识,则是超越了国家与民族前提的,这是两个维度国际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区别。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时候,他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以政治国家仍然存在的世界历史进程为前提的,他们希冀作为被统治者的无产阶级能够通过跨越国家边界的彼此联合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彻底消亡。而一旦这种“虚幻的共同体”消亡,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真正的共同体得以实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也将成为一种不再必要的概念。这样看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之外存在的,是国家仍然作为人类社会主要的政治单位的情况下,一种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相对立而存在的价值理念。也即是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仅仅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并出现直接的阶级对立以后才产生的一种偶然性价值,这种价值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会随着“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历史阶段的到来而自然失去存在意义。那时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再是跨国联合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而是建立在“国家消亡”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体意识。

相对而言,人类共同体意识则是一种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就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和群体中生成了这种价值。历史上但凡伟大的思想家,都是胸怀整个人类。虽然他们的人类共同体意识仅限于他们所能感知和想象的范畴,但历史上产生的“世界都市”“世界主义”“天下大同”等思想,实际上都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态。张曙光通过研究也指出,“一般来说,哲学学者总是作为大写的‘人’,并且立足于人类‘世界’来考虑问题的,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的思想家,都不是站在‘家’或‘国’的立场上,而是作为思想者思考‘天下’的前途和命运。”[10]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在于,他们基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前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基于对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目标的科学实践路径的探索,将人类共同体意识定义为未来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普遍性、永恒性的价值要求。

2.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内在统一

两个维度国际主义思想内在统一,是指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相互包含、互为条件并递进转化。

首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内在包含人类共同体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不仅立足于现实,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总是把最高的理想和最近的斗争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当前的运动代表未来的方向。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旗帜鲜明地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运动的全人类意义。马克思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不是解放他自己,而是解放全人类。

其次,人类共同体意识寓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一切必然性都寓于偶然性之中。人类共同体意识虽然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一种普遍性价值要求,但这种价值不是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以后才自然生成的,马克思在国际主义运动实践中始终将人类共同体意识贯彻其中。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的倡导人类共同体意识,但这种意识融合在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制定的一切国际主义章程、宣言、口号中,如:“消灭私有制”“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都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标签。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为庆祝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的各族人民大会上,曾赋予法国大革命所宣布的人类博爱观念以国际主义的内涵,并指出了这种博爱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基础。恩格斯说:“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现在正在各地提倡各民族的兄弟友爱,用以对抗旧的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伪善的自私自利的世界主义;……所有的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所有他们的修养和举动实质上都是人道主义的和反民族主义的。”[11]665这种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国际主义——也即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前的运动中的表现就是,“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12]14尹占文博士也指出,“实际上,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不仅仅停留在终极意义上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更重要的是在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中贯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途径上所承载的国际主义内涵。”[13]97

与此同时,伴随清代统治逐渐巩固,一些文人注杜心态则又有款曲。 他们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科名,对新朝态度自然异于遗民,而并未侍奉二主,亦无贰臣道德束缚。 如仇兆鳌(1638-1717年)于《杜诗详注》云: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现实运动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的实现开辟道路,以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价值目标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现实运动确立方向,又强调在历史向世界历史逐步展开和成熟的进程中,促成二者递进跃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最终将伴随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自动失去其存在意义,而人类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辩证否定,将成为其价值延续的新符号。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应该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无产阶级不仅要完成阶级改造、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任务,也要完成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改造和提升。这个阶段的国际主义必然具有双重内涵,既是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并存的时期,也是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向人类共同体意识渐进转化的时期。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21世纪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发展的这个过渡阶段价值的科学把握。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英]弗·哈利迪.革命与世界政治[M].张帆,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张锡恩.略论重新审视国际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李慎明,刘国平,王立强.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张曙光.“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尹占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A New Exam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 Marxism ’s Internationalism ——Based on the Double Perspective of “Class Union ”and “Freeman Union ”

LI Aimin

(School of Marxism,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Marx and Engels are not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earliest proponents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ism”, Marxist internationalism is by far the most influential, broadest and most far-reaching internationalist idea of human society. Marx and Engels focu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oppression of the proletariat in the capitalist era and the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for their overall lib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y co-founded, Marx and Engels put forward the call and assumption of “class union” and “union of free men”, which endowed “internationalism” with specific nature and conno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unions”, Marxist internationalism has class characteristics, r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worl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st characteristic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are reflected in two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ism and huma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overall connotation of Marxist internationalism.

Key words :Marxism; internationalism; features;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34(2019)01-0053-08

收稿日期 :2017-12-15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研究”(17HQZZ18);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接收方式与认同心理研究”(YZ01533724)。

作者简介 :李爱敏,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杨 敏]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与内涵新考-基于“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双重视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