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方能“给力”——中职跨区域合作办学现状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力论文,中职论文,合作办学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和重新配置,其意义是交换、整合、节约、优化资源的过程,是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惠互利的过程。
毋庸置疑,跨区域合作办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策上,依据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战略,从全国大职教的发展要求和规模目标出发,国务院及教育部门等多次发文倡导职教的东中西部合作招生、城乡统筹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意见;在实践上,近些年来,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对口支援”“西生东输”“跨界求学”“异地就业”“跨域办分校”“两地手拉手”“职教联盟”……跨区域合作办学成为职业教育一道创新风景。
然而,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情况究竟如何,合作办学的动力何在,数量范围有多大,在哪些方面合作,什么形式合作,合作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良性互动和利益双赢,还有不同地区对合作办学的认识,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一致吗?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意见,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等感受都是一样的吗?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为切实了解这些现状,笔者以中职为重点开展了跨区域合作情况的调研,分别针对三类人群发放了问题相同、针对性较强的问卷,包括: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7位地市的教育局长、283位县市的教育局长(有效问卷377份,含青海省地市教育局长17份);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级重点校的校长796份(有效问卷683份);上海两所中职学校对口支援来自四川、宁夏、云南、江西的240位学生(有效问卷238份)。
跨区域合作办学现状
跨区域合作办学实施不太普遍、各地不平衡 在问及“贵地区或贵校是否开展了东中西部合作或城乡合作,规模如何?”这一问题时,教育局长的回答是:76.1%的地区开展了职教的跨区域合作办学,23.9%的地区没有开展;校长们的选择是:认为学校跨区域合作数量比较大的占5.2%,回答“有一些”的校长为45.7%,约46.4%的校长回答没有。这说明,在跨区域合作探索的数量和实践的规模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和学校尝试过,但规模较大的不多,只有一小部分发展得比较顺利,还有相当多的地区如中部省份和半数的学校从未体验过跨区合作,一些东部和西部的学校处于观望阶段。
可见,教育局长和校长对本地区中职跨区域合作办学程度的判断大体上是一致的。“合作不太普遍、量不平衡”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点有关,立足本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但“开放性”“合作性”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规律。从空间上说,开放程度有多大,合作范围有多广,需要条件和基础,与当地的政府推动力、学校努力程度、文化传统、容纳态度和水平等都有很大关系,不可能“齐步走”。
跨区域合作办学范围以跨省为主,省域跨市县合作增多 在跨区域合作的范围方面,教育局长的看法是:7.4%为跨国合作,47%为跨省合作,26.2%为跨地市合作,19.5%为跨县合作。28.4%的地区有职业院校参与了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职校校长的回答是:4.6%的校长反映自己学校实现了跨国合作,46.1%的学校实现了跨省合作,32.6%的学校实现了跨地市合作,17.3%的学校实现了跨县合作,4.2%的学校实现了跨行业合作。
从范围上来说,尽管教育局长和中职校长的选择数据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即中等职业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的范围还是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在国内合作方面以跨省和跨地市合作为主。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探索明显强势于国际化合作,这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跨省合作和跨地市合作占主体,与我国“东强西弱”“城好乡差”“市大县小”的经济差异和职业教育资源及就业条件失衡相关,与东部省份“有岗位、缺生源”和西部地区“有生源、缺岗位”的优势劣势互补状态有关,还与国家“东西部对口招生、对口支援”的政策导向相关;省域内地市之间、县市之间合作增多,与各省推动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有关,比如重庆、四川都在大力推动“五统筹”的城乡一体化,湖北省实施“1+8”(武汉+8各地级市)的合作,广东省珠三角城市支援粤北和粤西的行动等。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既是职业教育跨省合作、跨市县合作的宏观背景,也是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题中之意。
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内容比较单一,模式多样化 在跨区域职教合作内容方面,中职校长在选择上从高到低为:招生合作占53.6%,就业合作为45.1%,资源支持为22.0%,异地办学占14.3%,其他方面合作有3.1%。教育局长的回答与中职校长相差无几,31.9%的地区选择了招生,33.8%的地区认为是就业,18.4%的地区体现了资源支持,15.9%的地区探索了异地办学校。
可见,合作招生与合作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西部招生、东部学习、东部就业”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合作范畴,“生源”和“未来劳动力”的流动和互补是跨区域合作的最基本形态;资源支持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对口支援、城乡对口帮扶上,具有道义性和援助性的色彩;而充分发挥区域和学校的优势,东部带动西部,城市反哺农村,在教育教学资源如专业建设、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还不太普遍;因此,跨区域合作在内容上比较单一,比较偏重生源的“进口和出口”,比较注意硬件资源的引进和输出,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关乎教育质量的“软”要素上,合作并不深入和广泛。
跨区域办学的模式则多种,两地分段培养式:“2+1”“1+2”“2.5+0.5”“1+1+1”;合作空间:点点合作、点-面合作、面-面合作、多点-多面网络化合作;多地多元合作主体: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企-政-中介等合作;合作方式还有:职教集团式合作、主校-分校式合作、专业性联盟、异地订单式培养,等等。如果深入挖掘,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不一而足。这种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是由职业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决定的,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
跨区域合作办学主要来自三种驱动力,多是学校行为 笔者研究认为,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动力机制比较复杂,但现实中主要有三: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人际关系驱动,这种驱动力与区域合作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调查的结果也呈现了复杂态势。有28.57%的中职校长认为跨区域职教办学的主要驱动力是政府,62.50%的中职校长认为合作驱动力是学校行为,33.93%的中职校长认为是市场驱动。而对于目前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73.21%的中职校长认为是校长自主,19.64%的中职校长认为是行政主导,12.50%的中职校长认为是社会中介,还有1.79%的中职校长认为跨区域合作的管理模式是其他。教育局长对合作的驱动力和管理也有自己的期望:7.4%的教育局长认为应当进行全国统筹,30.1%的教育局长认为是地方行为,60%的教育局长认为是学校自主。可见,大多数教育局长将地区和学校作为跨区域职教合作办学的驱动主体。
跨区域合作办学效果
对跨区域合作的效果大家认识不一,但是肯定多于否定,最重要的是学生大多比较满意。
肯定多于否定 调查中,有73.21%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的结果是双赢,1.79%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是单方受益,17.86%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好处不多,3.57%的学校认为区域合作办学根本没必要。
不管是中职校长还是教育局长,对跨区域的职教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吸引本地生源,还有利于拓宽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推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调查表明,跨区域合作不乏成功的案例:如19个省对口支援四川震灾的19个市县,四川与西藏的“9+3”对口支援,山东的大批量西部招生,宁夏的万人东部求学,甲校和乙校的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职教集团的跨区域联盟,他们合作成功的标志是达到了目的,甚至实现了双赢。
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如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有人认为,在招生任务压力大、特别是本土经济发展需要本地技能型人才跟进的形势下,向东部输送学生,具有不公平性甚至“掠夺性”,他们说:“合作无效果,对学校无推动作用”“西部辛苦招生给了东部,对西部学校没有好处。而在学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西部学生没有充分的保障,学生家长也不乐意”。
东部和发达地区也有疑虑,东部支援西部,引进异地学生,经费缺少保障,管理出现困难,有些“费力不讨好”。有人认为,很多地区合作之后出现了强势更强、弱势受损的更不均衡的矛盾。以合作招生为例,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较差,而中东部职业教育资源和实习实训条件都具优势,因此,一般是学生先在本地上学1~2年,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而后去中东部发达地区求学、实习、就业。长此以往,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东部地区的生源地,这种跨区域合作在支持西部中职学校发展和西部整个中职教育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学生多数比较满意 对学生的调研,侧重点在上海职校对口支援的西部或地震灾区的学生。其实,合作是否成功,最根本的衡量标志,应该是学生满不满意;最重要的是进学校后学得好不好,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好不好。
对某校124位学生调查显示,他们对异地学习和就业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表现在:来沪途径为学校安排、自愿选择的占94.2%,来时由“学校统一购票和接送”的占94%;在沪读书,“非常愿意”的占53.73%,“比较愿意”的占30.60%,感到在沪学习“很快乐”的占73.13%;对学校课程安排认为“很合理”的占68.66%,认为自己“认真学习”的占89.55%,认为学习职业技术技能“很重要”的占94.77%,已考取一个技能证书的占80.60%,考取两个以上证书的占16.40%;对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感到“适应”和“非常适应”的占78.63%。有75.37%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并且取得相当优异的成绩。对学校的报到和离校的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6.87%;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上海”的占20.90%。对于来沪读书的目的,出于“寻找机会”的占67.91%,“充实自己”的占24.63%,还有“遵父母之命”的占8.96%。
跨区域合作办学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问题,比如缺少政策支持、缺少专项资金、跨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等。
跨区域合作尚缺乏实质性具体政策支持 从校长调查发现,近70%的校长认为跨区域合作不顺畅是因为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有的校长说,“跨区域合作需要政府搭桥、非常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牵线”;有的说,“没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中职跨区域合作很难顺利进行”。还有校长建议,“希望政府制定具体的政策,比如资金、资源分配上,能否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笔者发现,跨区域合作遇到很多政策层面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助学金的发放问题和学籍管理问题。很多学校的跨区域合作实行的是“1+1+1”“1.5+1.5”“1+2”等模式,也就是说,学生有户籍地和学习地的两个地点和两个学段,不同时期的助学金由谁发放?学籍归哪?学费按哪个地区标准收?事实上各省各地的政策并不一致,有的东部给补贴(如上海、浙江),有的西部拿补助(如宁夏、甘肃)。究竟应该是输出地给还是输入地给,尚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以致很多去发达地区学校学习的学生领不到每年1500元的经费补助。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较浓。由于全国范围内的中职生源刚性锐减,因此,有些地方不愿意外地学校来本地招生,认为本地区的学校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实际上,这样的保护主义,使得一些地方故步自封,中职教育发展缓慢。
经费严重不足且缺少合作专项资金 与上述政策最密切的是经费问题。关于经费方面的调查显示,67.4%的地区政府财政拨款到位,32.6%的地区政府拨款不到位;“20%~30%教育费附加”到位的有59.4%,不到位的有40.6%。有其他渠道筹措经费的占88.8%,没有其他筹措渠道的占11.2%。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构成有一定差异,由于政府拨款到位的只占六成,绝大部分学校都从其他渠道筹措经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政府拨款不到位,且又没有其他渠道筹措资金的情况发生在同一地区或学校,其生存和发展已经比较困难,如果再跨区域合作办学,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会因此增加一定成本,缺少专项支持性的资金,合作很难长久持续。
从学生的角度看,上海某中职学校来自四川、云南的104位学生中,90%是“三低一多”式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就业层次低、收入低、农民或农民工多)孩子,有些甚至拿不出路费到异地求学,对上海的学校来说,“几乎全包”,“来一个,赔一个”,很多学校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儿,学校减免一点儿,师生捐助一点儿”,从而减轻他们的生活困难。
因此,政府要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拨款到位,保障教育费附加到位,最好设立一些“东西部合作专项资金”,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激励必要的合作发展。
区域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跨区域合作办学中“跨”是其关键词之一,提到“跨”就必然涉及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校长反映“西部学生到中东部学习、顶岗实习后,有些思想、习惯问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受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很多学生生活不习惯,致使学习出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学校、教师、学生的观念、思路有差异,使双方很难有效沟通、实现双赢”。
调查发现,虽然区域差异不是导致跨区域合作办学少或者困难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跨区域合作办学还需要多方助力
研究表明,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应该是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时下并不乐观,多数的合作还是小规模、短期性、援助性的,无奈合作、暂时合作、浅层合作是跨区域合作的基本状态。合作双方的心态尚未完全摆正,外部和内部保障条件还不具备,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面推动。
如何看待和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需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区域利益、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几个层面的关系,需要处理好短期行为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本土化发展和合作性发展的关系,涉及理念、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问题。比如,在管理体制上,中央层面或省级层面有必要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指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好全国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做到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优势;可以针对现实难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助学金发放和学籍管理,改变户籍化管理,实施属地化管理;给予西部和中东部各自在合作办学中需要发展的资金,以切实支持跨区域合作办学;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经费要多方共担,要实行财政补贴、收费限高、补助限低的政策。
还要拓展深化合作领域,不能仅限于招生合作,还要开拓就业合作、返乡建设合作,特别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师资、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合作发展。要尊重区域差异,求大同存小异。要实行援助、互补、互利、多赢相结合,既要通过政府推动道义援助性的合作,也要通过市场完善“互利双赢”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