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贸易的新理论_新贸易理论论文

论新贸易的新理论_新贸易理论论文

试论新贸易理论之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7)05-0068-0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对此,以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主流贸易理论显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而新贸易理论的出现被学术界认为解决了传统主流贸易理论所面临的困境,把贸易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新贸易理论的界定

国内探讨新贸易理论的文献很多(张培刚、刘建洲,1995;佟家栋,2000;刘厚俊等,2003;张小蒂、李风华,1998;等等),且多数的讨论均限于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把新贸易理论等同于克鲁格曼等人的贸易理论。然而,无论是在国际主流的国际经济学教材,还是在国内大多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对新贸易理论加以明确定义的都很少,但是通过对这些主流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新贸易理论的端倪。

陈宪等人(2003)在其教材中把克鲁格曼等人的贸易理论定义为狭义的新贸易理论,言外之意,与之对应就应当存在广义的新贸易理论,根据其内容分析,广义的新贸易理论还应当包括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等。Dominick在其教材中则把通过放松赫-俄理论一系列假设前提,从新的视角分析国际贸易现象的理论统称为新贸易理论,显然其内涵也远超出了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的范畴。马惠敏(2003)认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结构变化,经济学家们用新的方法对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果和贸易结构和政策进行的研究。在理论分析中,她不仅谈到了克鲁格曼等人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垄断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而且还谈及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贸易政策的新政治经济学、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理论,她的理解也明显不囿于克鲁格曼等人新贸易理论的范畴。所以,对于新贸易理论的界定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狭义的新贸易理论特指克鲁格曼等人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等角度解释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而广义的新贸易理论则指在赫-俄理论之后出现的通过放松赫-俄理论假设条件,从新的视角分析新的国际贸易现象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理论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划分分别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此学术界基本没有争议。对于第三个阶段的划分则存在一定争议,大多的国际经济学教材称之为当代贸易理论阶段,也有学者认为是新贸易理论(佟家栋,2000;等等)。如果从广义新贸易理论概念上来看则二者应当是统一的,但是如果仅把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当作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则它无法全面地反映贸易理论的发展成果。因为尽管克鲁格曼等人的贸易理论是继赫-俄理论之后最具有影响、最具有说服性的贸易理论,但是赫-俄理论之后出现的其他一些新的理论则无法涵盖进去,而这些理论对于许多新的贸易现象的解释也不乏可取之处。对新贸易理论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会显得更全面、更科学,从根本上说广义和狭义也是统一的,广义的新贸易理论涵盖了狭义的内容,而狭义的新贸易理论也体现了新贸易理论的实质,最充分地揭示了新贸易理论之新。以下的分析则是基于广义的新贸易理论展开的。

二、新贸易理论之新

要更好地理解新贸易理论的实质以及贸易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新贸易理论的创新点。

(一)产生基础:新的经济现象

新贸易理论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释和说明现实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新动向、新现象。二战后,同类产品间贸易量的增加、发达国家间贸易比重的不断上升、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增强等新经济现象的出现都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新贸易理论也从不同的方面显示了与传统贸易的不同之处。

二战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国际贸易的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连续过程,任何新理论的产生都是在旧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发展,新贸易理论也不例外。新贸易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在H-O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突破,其中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均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则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从它们产生的时间长度来看,它们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还比较短,都应当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理论,并且很多理论还处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当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同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提高,至1999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水平达到了85.8%,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大部分在50%以上,而其中个别国家如墨西哥、新加坡、泰国等则超过了90%。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逐渐在世界贸易额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贸易量则开始下降,至2002年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66%,单纯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占到了它们总贸易的2/3以上。生产要素流动最突出的体现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以FDI的形式,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球FDI的流入量达到了1.2万亿美元。面对这些新的国际经济现象,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显示出了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理论假设前提:逼近现实

新古典贸易理论遭到众多质疑的关键之一是存在过多的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这使它的解释力打了很大的折扣,也被认为太远离经济实际。新贸易理论之所以能超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放松了传统理论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朝经济实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系列假定条件构成了传统理论成立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假定是对于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偏好相同、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和要素国际间非自由流动等。新贸易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假定条件的放松和扬弃,推出了一系列解释新国际经济现象的新理论。

Dominiek认为放松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大部分假设都只需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正,而不会使该理论完全失效,但如果去掉上面提出的几条基本假设条件,那么必须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一部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放松技术水平相同的假设,可以用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论来解释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同国家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没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限制,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可以诠释比较优势的动态特征,而且能够部分说明国际间FDI流动的原因。不考虑完全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外部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很好地解释了当今国际上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以及发达国家间贸易大量增加的现象。还有一些理论从其他假设条件出发,一些新的观点也对这些新经济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可见,放宽了理论假设是新贸易理论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基础。

(三)国际贸易原因分析:突破技术和要素差异的解释

传统的贸易理论都只是单纯从技术差异或者要素禀赋的差异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而新贸易理论的分析则是从多角度进行的。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理论不仅考虑了不同国家间技术的差异,更是从动态的角度考虑了技术的变动对不同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还考察了技术特性、产品要素特性、产品成本特性、进出口特性、生产特性和产品价格特性对于不同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产业内贸易理论则是以产品的差异性和需求偏好的不同来考察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动因,并且产业内贸易理论还从产品的分类着手,在不同的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也会存在不同。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的着眼点则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市场结构的不同、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导致相同或相似国家的贸易的产生,导致同类产品间贸易的发生。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则把决定贸易的因素推进到各种政治因素的考察,特别关注了政治因素和经济活动的互动影响。由此看出,新贸易理论分析的基础明显地出现了多元化分析的特征,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部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也是新贸易理论分析超越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在贸易理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并没有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仍是分析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基础性理论。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其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中产生的,有其存在的坚实的经济基础,而新贸易理论则是随着经济实践的变化应运而生的,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现实基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只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于原有理论的一种补充。它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更加切合了国际贸易的实践(张小蒂、李风华,1998)。例如,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会给各国带来利益,而新贸易理论则指出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受损的可能性,当贸易使得一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出现收缩,而贸易带来的利益不足以抵消贸易所导致的规模经济和垄断利润损失时,贸易使该国受损,这对传统贸易理论贸易有利的结论作出了很大的补充。当然,任何以新贸易理论来批判和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连新贸易理论的集大成者——克鲁格曼都没有以其自身的理论来否定传统贸易理论,他只是认为两种理论所解释的贸易现象不同而已,传统的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仍然是正确的可取的,而新贸易理论则在解释发达国家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方面更具有说服性。

新贸易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新而已。正如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新一样,它也只是在理论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与传统贸易理论相对而言具有新颖性。虽然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把贸易理论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贸易理论的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止,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贸易理论的发展也会从各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三、贸易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其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停止和固化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将继续发展,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它们已经显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倾向。了解新贸易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可以动态地把握新贸易理论的实质。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是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的,因为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完美假设条件之下,已经排除了要素国际间流动的可能,从而两者天然地被分割开来。但是,面对许多新的经济现象,新贸易理论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间的天然屏障随之消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代表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Mundell(1957)最早开始分析贸易和投资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开始把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分析融合在了一起,在产品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贸易和投资的作用各不相同,这样,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则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分析建立在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动态比较成本理论之上,使二者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趋势也得到加强,出现了将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的趋势,使国际贸易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吴先明,1999)。20世纪90年代,Helpman(1991)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开拓性地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孔凡保,2006)。进入21世纪,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二)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兴起

传统的贸易理论早已揭示出自由贸易的巨大利益所在,但现实中存在的大量贸易干预措施却与之构成了悖论,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填补理论与现实间的差距奠定了基石。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考察了影响国际贸易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它是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成果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一种尝试,被视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关于保护贸易分析的一种新突破(陈宪等,2003)。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它抓住了贸易政策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这一非市场集体决策的特征(Baldwin,1976),利用公共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在纯贸易理论与政治学框架之间搭起连接的桥梁来分析贸易政策的“内生”过程及其形式,更好地解释了现实贸易保护的存在和变化。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实证和规范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预示了当今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三)贸易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引入

传统的主流贸易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动因的分析是在制度既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理论都产生于经济和贸易高度发达的国家,它们只是注重从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而没有考虑制度差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性对于贸易诱因的影响,这使它们具有了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制度因素和交易成本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分析了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被认为与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形成了“对接”,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于国际贸易的解释,极大地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空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就开始渗透到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当中,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的贸易分析对理解跨国公司的贸易和投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孔凡保,2006)。

(四)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

很久以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政策的观点来看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Feenstra,2004)。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注意到了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却始终没有明确地把它们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这无疑也给新贸易理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领域。Bhagwati(1958)“贫困化增长”的著名分析引起了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和一国福利影响的关注,虽然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贸易条件恶化趋势上仍然具有很大的争议(Raul Prebish,1950; Acemoglu and ventura,2002; Debaere,2001),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得到了深化。而Grossman和Helpman(1991)把内生增长理论和贸易的结合则是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贸易和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最终产品的自由贸易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研究开发、知识的外溢以及国家规模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甚至国际贸易和经济收敛之间也存在某种特定联系(Feenstra,2004)。放弃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是内生增长理论的起点,把内生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结合仍然留下了许多未解的难题,这都有待于新贸易理论做出确切的回答。

(五)产业组织理论与契约理论的结合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贸易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许多学者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改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内分工现象(Jons,2000; Findlay and Jones,2001; Deardoff,2001),而把产业组织理论与契约理论结合起来对产业内分工的组织方式与贸易进行解释却代表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最新方向(田文、刘厚俊,2006),从而把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该领域研究是基于一体化中自身制造与通过外包对中间品购买之间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而进行的,外包涉及到更多的交易成本,而东道国市场厚度(thickness)、契约执行情况、契约安排形式(完全契约或不完全契约)、生产率水平、外包方式的选择都会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这最终会决定外包和一体化之间的均衡解。目前许多学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Feenstra;Spencer; Grossman; Helpman et al.),他们一方面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把新的要素引入传统理论模型,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也显得更加系统完整。产品内贸易中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贸易模型,将贸易与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结合起来,形成国际贸易研究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不仅仅只存在于这几个方面,但至少这几个方面是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无法忽略的课题,并且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它们的发展更多地将体现在相互交叉和融合当中,这将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贸易理论应当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狭义的新贸易理论是指克鲁格曼等人从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产品差异等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理论,广义的新贸易理论则是指在赫-俄理论之后出现的通过放松赫-俄理论假设而从新的视角分析新的国际贸易现象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生于二战后新的经济现象,它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更加贴近现实。新贸易理论对于贸易诱因的分析超越了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分析,从更广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这正是构成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因为只有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相结合才能对贸易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释。新贸易理论还处于迅速发展当中,它发展的方向也从多个角度显现出来,并且各个理论的发展也将出现融合趋势,这会增加理论研究的难度,也将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收稿日期:2007-04-27

标签:;  ;  ;  ;  

论新贸易的新理论_新贸易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