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论文,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对象的消费活动。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广义的信息消费还包括信息含量相当大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一、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现状
随着90年代我国全面实行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来,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在社会消费结构中,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近一两年,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被认为是消费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未来方向。
近几年,无论是从信息消费的总量,还是从消费领域、消费方式诸方面看,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总量来看,1995—1999年这五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信息消费支出近乎线性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1.02%;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信息消费指数却出现下降趋势,年增长率从1996年的22.7%下降到1999年的5.3%(见表1、表2)。信息消费领域有所扩展, 从传统领域(主要是报刊杂志和书籍等)扩展到信息家电消费,一部分高收入、高知识水平者已经进入电脑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的方式也逐步摆脱了单一形式,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用起了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递信息和沟通情感。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年份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1995 110.11
171.01312.71
1996 143.28
199.12374.95
1997 179.68
232.9 448.38
1998 205.16
257.14499.39
1999 245.59
310.55567.05
表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
年份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1995 42.4833.76102.35
1996 58.2647.08132.46
1997 62.4553.92148.18
1998 68.1360.68159.41
1999 70.0268.73168.33
90年代,信息消费逐渐升温,并已经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消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其它消费类项目的增幅;在信息消费内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业更是热中之热。据了解,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电话用户超过3亿,电话网规模总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注册用户1200多万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十大信息产业国之一。
二、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特点
(一)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额及其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额在1995年为593.83元,占总支出的16.79%;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额是178.6元,占总支出的13.63%。1995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额是农村居民的3.3倍。1999年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比1995年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达到24.33%,信息消费总量达到1123.19元,是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总量的3.66倍;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额为307.08元,只占总支出的19.47%。由于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呈逐年增长之势, 而同时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却逐年萎缩是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消费水平高于欠发达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信息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3)。 以北京、上海、广东省为例:这三个地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信息消费支出在1999年分别是2123.03元,1908.91元和2041.21元, 同时期全国信息消费水平最低的江西省这一指标值为711.59元。1999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信息消费支出额比1995年增长了72.97%, 江西省只增长了62.65%。尽管地区差异较大, 但各地区信息消费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似乎并不存在完全的相关关系。如:1999年新疆自治区和福建省家庭人均全年信息消费支出分别是1027.58元和1027.40元,这两个地区此项指标值非常近似,但众所周知,新疆自治区和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差距,信息消费水平也并不像地理概念那样分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自东向西递减,这说明信息消费与一般的物质消费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在本文中另有阐述。
表3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信息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会计
19951999 1995 19991995 1999 1995 1999
北京107513.34129 467.87 510.781141.82 746.77
2762.81
上海146.8 346.92154.7527465.881034.98 767.34
2529.49
广东230.5 356.27165.1811.88 684.1 873.06
1079.62890.39
江西47.07 107.9 76.5 209.7 225.55393.99
349.12
1013.64
福建66.79 160.7798.82405.14 237.85461.67
403.46
1364.25
新疆104235.8271.91250.28 290.78541.3466.73
1390.09
数据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信息消费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距甚远
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人口过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差距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消费支出总额以及信息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偏低。表4说明,相近年份中美国信息消费支出总额是中国的162倍(美元汇率按8.2:1计算),美国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0.9%,而中国信息消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8.07%;相近年份中,韩国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高达29.09%,高出中国近11 个百分点。但与印度相比,1996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电话量是印度的3倍,拥有电脑的数量是印度的2倍,因特网用户是印度的4倍。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与我国国情比较相似,因此,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表4 一些国家人均消费总额及信息消费比重
国家年份居民消费货币单位消费总额信息消费额占总消费(%)
美国1992 全国美元 29846 9222 30.9
韩国1993 城市韩元 986193 28685729.09
中国1994 城市人民币2581
446.3218.07
数据来源:吴明瑜,李伯溪.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四)信息消费的结构特征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消费内部占较大比重。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光缆125万公里;全国电话用户超过3亿;2001年上半年, 邮电通信业以高于国民经济20多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22%。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19%,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等过去属于社会公共消费,在体制改革后逐步转向以个人承担为主,这使得“娱乐教育文化服务”项目在信息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高。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项目分别占信息消费总支出的53.78%、54.22%和42.77%,即使同期信息消费水平最低的江西省这一比重亦高达55.37%。这些数据反映我国居民已经充分认识到掌握知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人们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基本的重要投资。
三、影响信息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是影响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
导致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首要原因是收入的巨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1998—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分别是5458元、5888元和6316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只有2162元、2210元和2253元。这三年中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052倍、2.66倍和2.81倍。自1997年以来,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下降,由1996年的9%以下降到2000年的1.9%。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陕西相比,前者收入要比上年增长1.57个百分点,而后者只增长0.25个百分点。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35.7%,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41%。
(二)信息产业结构不协调
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内容提供服务业。在我国这一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电子工业、邮电通信业和信息咨询业三者之和。其中电子产业主要是指电脑及电脑零件、半导体、电信器材,还包括一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不完善,我国信息产业结构不协调,各部分之间是独立分散的,而部门管理的行政分割更加剧了这种趋势,使之很难适应信息技术一体化和产业演进内部规律的要求。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电脑业和电信业,导致信息设备闲置, 通信设施利用率低。据了解,目前通信网络的利用率只有15%左右,巨大的资源没有被提供给消费者。
(2)信息服务业与电脑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偏低, 这说明中国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严重滞后,一个完整的信息消费市场没有形成。
(三)消费者的信息意识和认识水平不高
对构成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来说,物质消费更注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信息消费则更强调信息获取能力。而认知能力和占有能力是信息获取能力的基本成分,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即使碰到最需要的信息也产生不了任何信息利用的消费行为。因此,知识层次越高,信息消费指数比重越大。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上网群体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7%,而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中91%没有接触过Internet。
标签:信息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