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当今的教学应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其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下面就谈谈初中历史的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一、情景启发 情景启发是指通过实物或图画展示、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启发方法。情景启发运用得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学生利用教师创设和转换的情境,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活化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二、设疑启发 设疑启发又可分为正问启发和反问启发。前者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戊戌政变”时,可提出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⑴变法令颁布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映如何?⑵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他有左右时局的能力吗?⑶袁世凯在政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变法是否会失败?⑷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同时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复杂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
反问启发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如在讲“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可反问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发生的偶然性是中国禁烟。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教会了学生分析战争原因的方法。
三、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比较启发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与“鸦片战争”相比较:引导学生从参战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推理启发 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推理启发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在讲“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时,教材只提到“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中,教材已对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作了重点分析。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可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时代背景、组织形式、性质、纲领与口号等方面借用推理先建立部分对应关系,并说明这两场农民运动在很多方面其属性是相似的,然后着重从以上几个因素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让学生参与这个分析过程,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准确理解。
五、研讨启发 研讨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启发思维,引出正确结论的启发方法。研讨启发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讲述人民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夜内容时,学生可以我军高级指挥官的角色来谈一谈战略决战的首战究竟选择在什么地区为好?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还是华东地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提出了种种见解,再经过研讨,最终得出首战放在东北地区为好:⑴从总体上看,与敌军相比我军虽然当时在数量上仍处于劣势,但在东北地区我军已占相对优势,敌军已被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⑵我党早派十万干部去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⑶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解放东北就可以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六、扩散启发 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⑴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⑵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⑶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⑷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七、归谬启发 归谬启发是指将学生中出现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的片面性有意推向极端,从而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重新开辟新思路的启发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讲“西安事变”中张、杨两位将军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后,如何处置蒋介石时,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如何?可用归谬启发来诱导学生:“假若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杀掉蒋介石以谢国人,那么国民党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将会有何企图?在此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上升的危急关头杀蒋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政治前途?”通过学生参与归谬过程,达到“析史识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历史教学的启发方法灵活多样,但在运用过程中应坚持一个原则:即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并且运用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且应适时、适度,方可事半功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论文作者:赖志禄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启发论文; 学生论文; 明治维新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义和团运动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