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言论初探

娱乐新闻言论初探

裴军运[1]2001年在《娱乐新闻言论初探》文中提出BS 娱乐新闻言论作为近几年刚刚崛起的一种新的评论品种,尚未受到新闻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娱乐新闻言论与其它新闻言论相比较而凸显出来的主要特征,来展开论述:现在进行时的时效性、轻松幽默的娱乐性、不惟上不盲从的独立性、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以及丰富的娱乐信息含量等,是娱乐新闻言论的主要特征。针砭“娱”弊、祛邪扶正;释疑解惑、明辨是非;提醒疏通、激励推动是娱乐新闻言论的基本作用。娱乐新闻言论在写作上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选题上主要针对娱乐明星和影视文艺热点等新闻来选题;立论上主要表现在于调侃说笑、冷嘲热讽中提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的观点;说理论述上主要表现在于娱乐或游戏中完成说理过程:语言风格上主要表现在于通俗中见朴白、幽默中见个性、搞笑中见精辟。娱乐新闻言论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如反串式、活报剧式和游戏式言论等等。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娱乐新闻言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孙朝方[2]2001年在《《羊城晚报》娱乐新闻初探》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人们精神追求的丰富多彩,报纸新闻领域的拓展与娱乐功能的强化成为竞争的必然选择,娱乐新闻是报纸媒介新闻竞争“最后的领地”,并以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为大众接受,成为世纪末中国报业发展的新现象。 一种新闻的经营主要在于它的内容、形式和所带来的效益,娱乐新闻的整体同样由叁方面的有效互动构成。目前,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广州地区,娱乐新闻已成为报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新闻竞争不可缺少的筹码。《羊城晚报》娱乐新闻以其在内容、形式、舆论导向等方面的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其中的典型和代表。 论文共分为四部分,以对《羊城晚报》娱乐新闻报道的特色及成功原因的探析为主体(第二、叁部分),同时关照与国内其它报纸娱乐新闻的比较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在面上概述国内报纸娱乐新闻的发展现状、界定娱乐新闻的概念,并归纳了娱乐新闻的特点,对《羊城晚报》娱乐新闻兴起的背景原因做了分析。通过对《羊城晚报》娱乐新闻“点”的剖析,第四部分重点在“面”上就国内报纸娱乐新闻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了探析,并尝试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某些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与前瞻。

杨华[3]2011年在《娱乐新闻标题语言学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进行研究的对象是娱乐新闻标题。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羊城晚报》3月和4月娱乐版的娱乐新闻为研究对象,从语体、语用、修辞等方面对其标题进行分析、阐释。并归纳总结娱乐新闻标题作为一种较为特别的新闻类别,其自身所拥有的显着特征。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在绪论当中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中,从常规角度对娱乐新闻标题进行了解读,主要特征有:押韵和谐音居多;常用流行词、新词使标题活泼生动;句法方面分为单句和复句,又细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类型,多角度对娱乐新闻标题做出细致剖析。第叁部分从修辞格的特征出发,结合实例,将娱乐新闻标题中的比喻、比拟、对比、引用、借代、仿拟等修辞手段进行分析和赏析。第四部分展示了标点符号和数学符号在娱乐新闻标题中的运用。第五部分着重论述了娱乐新闻标题中,交代人物出场的多种方式:开门见山或隐晦化处理,灵活多变,活灵活现。最后一部分以模因论为基础,从字模因、词模因、句模因的角度,针对读者的接受心理,对《羊城晚报》今年3月和4月的娱乐新闻标题进行传播效应、传播影响方面的分析。

陈亮[4]2008年在《“泛娱乐化”对校园BBS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通过娱乐达到休闲、舒缓心理压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为娱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和合理需求,健康积极并且能够给受众愉悦感受和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娱乐资讯历来为文明社会所欢迎和倡导。但是,随着我国传播媒介的发展,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传媒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现象,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目前国内对报纸、电视、网络等方面的“泛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的研究比较广泛。但是针对高校BBS的“泛娱乐化”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泛娱乐化”对高校BBS的影响分析入手,进而探讨出一系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的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当今传播媒介出现的“泛娱乐化”的各种现象,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着重研究社会传媒的“泛娱乐”化对目前高校BBS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近年来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高校BBS的新特点,;其次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在高校BBS上的一些“泛娱乐化”行为;再次从社会主体、行为主体、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等角度分析这些“泛娱乐化”行为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着重提出了对于高校BBS“泛娱乐化”现象的针对性措施。总结了目前高校对于校园BBS的管理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更好的推进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张玉鑫[5]2018年在《《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图像是对新闻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是通过视觉手段传达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它有着文字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件,而且对当下新闻媒体的图像传播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特质以及历史经验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笔者整理总结了《生活》周刊新闻图像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方面的特点、优势和作用,进而概括其新闻图像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以及传播受众中表现的传播特质,并且总结了《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历史价值和对当今图像传播的启示。研究发现,《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与当时所处的传播环境紧密相关。其中,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文化环境的思潮涌动、媒介环境的日新月异、技术环境的日益革新等等都影响着《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类型多样,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画和新闻图示,每种类型在《生活》周刊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内容方面,新闻图像的报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热点事件、人物肖像、国内外风光、体育运动、健身和美术等新闻图像,这些内容到处都折射着启蒙的光辉。从传播特质来看,《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者作为当时社会的意见领袖,在内容把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内容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积极建构公共领域,在公众、公众话题和公众舆论不断推进,直指公众舆论;传播技巧方面,《生活》周刊注重运用图像符号,强化刊物的视觉说服效果;传播受众方面,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生活》周刊在积极与受众互动中强化了反馈机制。《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文献价值叁个方面。《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坚持新闻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凸显了其新闻价值。同时,《生活》周刊选取的新闻图像大多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更注意抓取典型瞬间,具有特殊的形象价值功能。文献价值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刊登了人物、运动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的图像,这为现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生活》周刊对现今图像传播的启示主要包括五点,一是坚持新闻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二是重视社会责任,叁是坚持“内容为王”,四是凸显继承与发展,五是提高媒体公信力,这些都对现今媒体的图像传播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洪煜[6]2006年在《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文中指出关于近代上海报刊的研究,以往学者多从报刊史角度入手,且多倾向于大报大刊研究,甚少注意近代上海小报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本文着力于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它的社会史意义,并将其作为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加以诠释。而对于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学术界也多从城市物质空间或精英文化空间层面探讨,缺少对于非主流的通俗小报文化空间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近代上海小报是在上海繁荣的经济、商业及文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近代租界的存在,人口的高度集中,娱乐业的发展,为上海小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全国文化中心地的确立及近代稿费制度的实施,为大批传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之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卖文为生以及编辑报刊成为这群知识分子新的谋生手段。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生存经历和志趣爱好等,构建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形成。小报的生存困境及文化定位显示了市民社会中的小报价值趋向。小报文人在市民社会生存实践中,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自矜姿态逐步回落到追逐实利的市民生活之中,其文化活动也完全商业化,以滑稽消遣文体迎合市民审美阅读趣味,以市民本位和文化市场趋向为准绳,小报遂成为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小报文人立足市民本位,建构市民日常生活空间,以其平民化视角和风趣话语,肯定并认同市民大众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使大众世俗生活、娱乐消费及物质消费具备独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诠释市民日常生活物化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显示了小报的平民性。同时,小报文人也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模式构建一个有别于城市主流文化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这种文体风格形成,是小报这一传播媒介在政治权威之下边缘化的选择,是以边缘化为中心对抗社会权威的调侃,几乎创立了“言者无罪”的传统。这一文化空间的建构,一方面激发了市民大众的都市文化想象,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在不经意中促进了市民文化现代性的转变。尽管小报是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叙事,从表面上看是迎合市民所谓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的文字,但如果从社会深层意义上来看,小报这种话语系统,则反映了市民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解构。

张立勤[7]2012年在《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营报纸诞生于清末,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开始初现繁荣,1927-1937年“黄金十年”达到发展高潮。本文以1927-1937年的《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试图从经营体制、组织管理、广告经营和发行经营等方面呈现这一时期民营报业的经营概貌与经营特性,着力对同期民营报业的体制转型、组织变革及其动因进行深描和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报业转型实践提供现实观照的历史资源。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的生长状态是由环境所提供的各项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尤其是国家作为公权力持有者层面的制度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27-1937年“弱势独裁政党”和特殊的租界体制形成的“权力缝隙”客观上给民营报业创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使之达到发展高潮;另一方面,制度环境演变又是影响民营报业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抗战前夕民营报业的渐趋衰落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环境演变的必然逻辑。这时期公司制在民营报业中逐渐普及并出现了集团化倾向,昭示着民营报业真正实现了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经营体制转型的直接影响,加之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东渐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压力,成为民营报业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因。这时期民营报业组织呈现出从“能人时代”迈入“制度化时代”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并力求将管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的组织管理理念。基于民营报业经营体制和组织管理的转型分析,从市场营销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十年间民营报业广告和发行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申报》和《新闻报》全面确立了“广告本位”经营观并加以践行,同时在自主发行模式上开始了诸多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报业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中自觉结合本土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拿来”西方先进的报业经营理念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切合本土实际的经营理念和策略。总之,经过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企业化经营积累,到1930年代民营报业的发展进入高潮期,报业经营呈现出独特的转型轨迹和特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尽管这种转型因种种原因尚未彻底完成,但其间积累的经营理念和策略以及变革之道足以为当下报业改革实践奉献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王婧妮[8]2013年在《新世纪《南方都市报》改版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新世纪以来《南方都市报》的历次改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这一时期内报纸的改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对于其他的都市类媒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研究的背景分析,详细说明了研究《南方都市报》新世纪改版的目的与意义,对以前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提出本次研究的重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南方都市报》的改版历程进行了综合梳理,着重介绍了2000年以后《南方都市报》的改版情况。第叁部分是对通过改版的分析,总结出来新世纪《南方都市报》改版的特点,这里作者运用了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针对其报纸定位,信息内容,版面设计的变动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是从内因、外因方面对新世纪《南方都市报》改版的特点、动因进行阐述。第五部分阐述的是在对改版背景、内容、动因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能够为其他都市报提供参考的启示。

吴定勇[9]2005年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嫁接”出来的、定位于综合性市民生活报的新兴报种——都市报在中国报坛上异军突起,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都市报效应带动下,许多新创办的早报、晨报、时报、快报、生活报,一些老报纸如部分商报、青年报和大量的晚报等,通过改革、改版也纷纷走上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道路;少数机关报亦与都市报“对接”而带上了浓厚的都市报色彩。故广义上的都市报实际上应涵盖上述各类报纸,而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读者最多、效益最好、影响最大、最有活力的报种亦非都市报莫属。 令人瞩目的“都市报现象”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理论界一大热门话题,学者们带着惊喜的心情、欣赏的眼光和高度的热情,对都市报现象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论者或对都市报的崛起进行现象性描述和考察,或剖析都市报的报纸定位、新闻理念和新闻策划艺术,或阐述、总结都市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贡献,或探讨都市报同晚报、机关报等报种之间的渊源关系和矛盾冲突,或对都市报的竞争形势和竞争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有学者对都市报的特质与特征、内涵与外延、都市报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走向等话题进行把握和考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精彩之笔,为业界实践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支持,也为对都市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但就笔者所见,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局限在比狭窄的视野里,主要是对都市报现象本身以及都市报新闻竞争问题等进行比较微观、具体的探讨,且多停留于经验总结、技术分析和竞争对策等操作性层面,未能从更为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更加深入的学理性层面上对都市报横空出世笑傲江湖的内外部原因加以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和透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詹益锦(Chan, Yi-Chin)[10]2016年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蕞尔小岛的台湾约有2300万的人口,却有多达七家24小时全天候播出的电视新闻台,堪称是全世界电视新闻台密度最高的国家。此一盛况源于1991年台湾开放有线电视的设立许可,遂打破了长期以来党政军垄断电视媒体及言论一言堂的局面,渠料数量多样的电视新闻台却因为恶性竞争等诸多原因反而造成电视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内容多元化的期待落空,甚至引发社会大众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高度不满,批评媒体是社会的乱源。日益严重的电视新闻同质化趋向,使得台湾受众接收的是“非多元化”的信息,此一同质化是一种偏向性的失实,排挤公共信息的能见度,将不利于民主社会对多元声音的基本需求,这种偏向是信息生态的失衡,势将导致台湾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失衡,进一步地引发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危机。本论文主要借助媒介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电视新闻产制生态现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市场经济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进行考察和分析,解读电视新闻同质化对信息生态、媒介生态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一章针对媒介原生态,也就是从“组织层次”探究新闻同质化的关系,包括媒体生态位、媒介常规、市场导向等产业结构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本研究的六家新闻台都是市场导向的商业电视台,在生态位的选定上,就已经确立了商业利益至上的趋向,此一趋向导引着新闻台竞相产制感官主义式的新闻为主流,排挤公共议题信息的露出机会,导致公共舆论的社会效益被牺牲,且逐渐形成媒介的新常规,久而久之,媒体组织从高层到底层的新闻工作者,皆耽溺在常规中而停滞,不但欠缺创新突破的企图心,更无暇坚守应有的社会责任第二章针对媒介内生态,从“职业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一窝蜂的产制行为、记者间的互动与媒体博奕、记者间的会稿机制等产制环境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一窝蜂的产制行为是新闻工作者的惰性使然,而一窝蜂产制行为存在于采访、编辑到播报的流程中,同时,不同媒体的记者和记者间的人际互动需求、会稿机制,都导致了烂独家充斥、无关紧要独家新闻等无用信息,使得台湾电视新闻毫无差异性的同质化,另外,新闻工作者对于消息来源的过度依赖,进而受制于消息来源,媒体监视环境的能力式微。第叁章针对媒介外生态,从“制度层次”与新闻同质化的研究,包括收视率导向、新传播科技、异业媒体或第叁方影音(tpv)等竞争市场与广告面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同质化。收视率做为电视新闻台的产制指标,引领着新闻台的市场导向与记者的产制行为,日新月异的新传播科技不断地影响产制行为、产制流程与常规,异业媒体的竞争白热化,更影响电视新闻内容取向,导致电视新闻追逐经济效益的极大化,而大量产制污染的、伪劣的、表相的信息,使得真相性、知识性、重要性、思想性等信息匮乏,这是电视新闻台对社会责任的弃守。第四章基于前叁章的分析,台湾电视媒介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严重冲击台湾电视新闻的生态环境,且从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都产生了质变,使得台湾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从原生态就出现根源上的病征,使得在内生态上也一并出现产制面的问题,加上外生态的竞争环境、广告等因素对原生态与内生态的影响,使得台湾电视新闻产业出现全面性的生态失衡。第五章从电视新闻台的信息失衡,以媒介生态平衡观进一步探究媒介生态的危机,媒介做为社会公器和人民喉舌的角色,台湾电视新闻台不论在原生态、内生态或外生态上出现任何生态失控或失衡,势必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本研究发现,台湾电视新闻生态有叁大危机:(一)第四权力(thefourthestate)的退缩;(二)公共领域(publicsphere)的衰微;(叁)电视新闻的弱智化。对于台湾电视新闻台所遭遇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也基于媒介生态平衡观,提出寻回生态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一)坚持平等—落实媒体“问责系统”机制的建构;(二)鼓励创新—跳脱收视率箝制,挖掘新的生态位;(叁)倡导绿色—深化媒体识读教育与公民监督媒体机制;(四)提倡多元—实行生态位分离策略规避恶性竞争。过去针对电视新闻同质化的相关研究都是从单一层面切入,无法看到较为巨观的电视新闻同质化全貌,以及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本研究是第一个从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出发,探究电视新闻同质化所引发的信息生态失衡,以及信息生态失衡如何导致电视媒介生态的危机,是理论与实践交互验证的初探性研究,本研究从产制内容与市场竞争等结构面向进行媒介多元研究,有助于媒体多元理论的建构,同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电视新闻产业界改善电视新闻同质化的偏向,以及所引发的电视媒介生态危机,对于健全台湾电视媒介的生态环境略尽棉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娱乐新闻言论初探[D]. 裴军运. 广西大学. 2001

[2]. 《羊城晚报》娱乐新闻初探[D]. 孙朝方. 广西大学. 2001

[3]. 娱乐新闻标题语言学特征初探[D]. 杨华. 天津大学. 2011

[4]. “泛娱乐化”对校园BBS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陈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 《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传播研究[D]. 张玉鑫. 兰州大学. 2018

[6].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 洪煜.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7]. 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D]. 张立勤. 复旦大学. 2012

[8]. 新世纪《南方都市报》改版初探[D]. 王婧妮. 暨南大学. 2013

[9].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 吴定勇. 四川大学. 2005

[10].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研究[D]. 詹益锦(Chan, Yi-Chin). 苏州大学. 2016

标签:;  ;  ;  

娱乐新闻言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