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农业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工作论文,对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资金审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业资金审计的特点,决定了其审计方案有别于其他审计方案,尤其是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非固定而多变。因此,审计方案制定的妥当与否,是审计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项目审计工作的全局,它对于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抓住关键点、突破疑难点,减少盲目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所制定的审计方案,不能完全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仍停留于理论上的探讨,而审计方案内容未列入审计业务会议事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计划的科学性。

对策:一是要切实增强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拓宽审计思路,充分做好审前调查论证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和了解不同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因地制宜,克服教条化,充实审计或审计调查内容,以提高审计方案的科学性。二是要按《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要求,编制审计方案,合理确定审计范围,细化审计内容和突出审计重点,以增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三是要把制定审计方案作为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来抓,重大项目的审计方案要经审计业务会议审定,以减少审计风险,明晰审计责任。

二、重数量轻质量

农业资金遍布内蒙古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盟市审计局每年安排的“上审下”旗县为2至5个,而盟市、旗县农审人员才为1至3人,很难审深审透。

对策:“压数量、保质量、抓重点、出精品”。2002年,我厅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20多年审计实践,提出了这一审计工作思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对农业审计来说,是现实的。适当压缩数量,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是相符的。只有这样,方能谈得上审计力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谈得上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时,审计结果也就容易引起党政领导的认可,才能发挥出农业审计以点代面的宏观作用。

三、农业工程审计存在薄弱环节

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与管理,大都按基本建设程序运作与管理,从项目立项、审批、拨款至工程竣工决算等环节,均涉及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农业审计方法大都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相对于基建工程及其效益审计方面是个薄弱环节。恰恰被审计单位就是在工程支出等方面,以虚报工程支出、代开窗口发票等形式套取资金。目前,农审人员受制于知识结构所限,业务技能还不能适应工程造价审计的需要,这是影响农业审计的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加以解决。此外,这也留下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对策:可采取边审计、边学习的方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农业基本建设工程“三算”知识的专门培训与学习,以尽快熟悉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弥补自身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适应农审工作的需求。

四、对相关政策法规理解不够深

农业审计从某一方面说,就是熟悉和学习国家有关农业政策法规的过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扶贫等涉及农村牧区方方面面,关系众多百姓利益,政策性很强,其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定都载之于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文件中,因此,深刻和准确领会好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做好农审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基层审计人员苦于相关法规和文件的查找,不能准确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时有乱引错用法规的事例。

对策:农审人员应增强学习和执行法律法规政策意识,结合审计准则的学习,规范审计操作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领会、掌握好政策和法规的内容及条款,将学习和执行政策法规的内容,融会贯通到审计实践中。同时,上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对统审项目所涉及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资金下达指标文件及其投资数额,收集和整理并汇编成册印发基层审计机关,便于学习和操作。

五、审计思路和方法滞后

目前,农业审计仍局限就账看账、就数论数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受条条框框左右,缺少创新意识,工作思路和审计方式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不能多角度看问题,视点低,习惯于某一单位局部或点上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而忽视了具有地区性、行业性或面上的倾向性问题;忽略了对因决策失误或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损失浪费行为的查处。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情况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效益审计往往忽略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的三者关系,易走极端,一项工程若不存在真实性与合法性,就谈不上效益性。审计方式滞后,事中审计的促进作用有限。每年统审的项目,都是前两个年度安排的项目资金,诸如以前年度财政或主管部门平衡预算、出借、滞留等方面的问题,待到审计时,绝大多数已收回并拨付到项目上,起不到及时督促资金拨付到位的时效作用。而当年安排的项目又不在审计范围之内,只能起到秋后算帐的作用。

对策: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增强宏观意识。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审计调查模式,走出去,点面结合。学会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农业审计为“三农”宏观经济决策的服务作用。同时,完善传统的审计方法,如,账户入手,下审一级,上审下,交叉审的同时,要学会从查阅文件会议纪要、盘点现金库存物资、内查外调相结合、资金捆绑审计和审计置换角色等具体操作方法中,发现问题线索,上下结合,突出重点。力求做到“三清一透”,即审前对所审项目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计划规模底数要摸清;审中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大账要算清;主要问题要查清;审后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要分析透。善于从宏观上研究问题,提交有份量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结果处理难

农业审计大都涉及经济不发达地区,而审计处理处罚上偏于对单位的处理处罚,以归还原资金渠道、罚款等为主要方式,有的还建议上级部门取消计划和核减资金投入指标。被审单位支付的资金由公共资金支付,有的就用原专项资金上缴财政,结果造成再次违纪,审计又不多究,有的根本无力归还原资金渠道。多数以对单位的处罚代替个人行为的责任追究,起不到全方位的警示作用。

对策:审计处理处罚要量化审计结果,对查出的问题要“人格化”,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只有通过“人格化”审计,才能切中责任人的要害之处,同时又能为有关部门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参考依据。不能以对地区或部门的处理处罚来替代对有关责任人的追究,该移送的应及时移交有关部门,一定范围的警告、通报批评也是有效的处理方式,能减少问题发生和落实审计结果。处理处罚上,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事实求是,考虑当地实情和农业审计的特点,掌握好尺度和界限,避免认定和处理问题教条化。克服片面强调审计成果以收缴款多少论高低的观念。

七、审计成本高

农审战线长,所投入的资金分散,这无疑加大了审计成本。一项专项资金从审前调查到审计结束,前后需2至3个月,若一个小组3到4人,可想吃住行费用多少。受差旅费标准的限制,地方审计机关差旅费不能完全自理。此外,对一项资金重复检查、审计也加大了审计成本,给基层增加了负担。

对策:积极推行“压数量、保质量、抓重点、出精品”的审计工作思路,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统筹人力和时间,发挥以点代面的审计宏观作用,减少重复审计次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水平,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活动符合最低的成本效益原则。

八、审计人员政治理论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农审的人员既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和外语类人员较少。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此外,也存在一些干部责任心、原则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对策:笔者认为,解决之本是靠“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刻苦钻研,学习“许振超精神”,努力实践“两个务必”。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面对机遇与挑战,将学习和知识更新提到新的日程,珍惜时间,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力求做一名复合型审计领导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正确行使审计职权,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执审为公,监督为民。

标签:;  ;  ;  ;  ;  ;  ;  ;  

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