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人民医院皮肤性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 要】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虽然目前的研究对其发病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总结,科学家认为该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银屑病除了皮肤受累之外,还可以侵犯身体的其他系统从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由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生物疗法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银屑病;整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61-01
银屑病(psoriasis)是由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种环境因素均会诱发患者发病,如外伤、感染、药物等。表现为局限或广泛的皮肤鳞屑状分布。同时银屑病还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通过对临床中大量病例的研究发现20~30%的患者发病时可伴有关节的损害,中、重度的银屑病患者其在后期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发生一定的上升[1]。银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也只能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并不能达到根治或长期缓解症状的目的。虽然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为0.123%(欧美国家为1~3%),然而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粗略估计银屑病在我国的发病以达到百万,并且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同时还受地域、种族、地理位置、环境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
1.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
1.1遗传因素
通过对银屑病的流行病学资料、HLA分析以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该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一项对银屑病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20%的银屑病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当父母双方一方患病时,其子女的发病率为16%左右;而父母双方均为银屑病患者时,其子女发病的概率则高达50%[2]。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之间的发病率也符合上述遗传因素的遗传特点。
1.2环境因素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仅有遗传因素并不足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还需要环境因素等其他因素的诱发。如感染、精神紧张、应急事件、手术外伤、肥胖、妊娠、吸烟、酗酒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这些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疾病的症状。而感染在这些因素中又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前常常会有咽部急性链球菌的感染病史,常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症状会发生明显的好转,同时发现HIV病毒会加重银屑病患者的病情。
1.3免疫因素
寻常型银屑病皮肤损伤处常常有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聚集。尤其是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其在表皮以及真皮处浸润,这表明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Th1细胞因子、天然免疫细胞因子以及Th17细胞因子均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同时后者还可以释放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等促进真皮血管的增生,参与并促进银屑病的发展。
2.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通常分为四型,即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其中又以寻常型多见。通常初发为针头至扁豆大的炎性扁平丘疹,后随着面积的增大发展为钱币或更大面积大小的境界清楚的淡红色浸润斑,上覆有多层银白色的鳞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皮损的状态可呈现出多种形式,如急性期皮损多呈现为鲜红色的点滴状,瘙痒感明显;静止期的皮损则多呈斑块状或地图状;消退期的皮损则常呈现为环状或半环状。同时皮损还可在皮肤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发生。并且该病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慢性经过、易复发的特点。
3.治疗
3.1全身药物治疗
①维A酸类:能够有效的抑制角质细胞的形成以及细胞角化的过程。并且具有调节免疫、抑制皮质分泌以及抗炎的作用。
②甲氨蝶呤:易引起不良反应,故临床中仅仅对中重度、顽固性、致残性的患者使用。同时由于甲氨蝶呤是通过抑制增殖的淋巴细胞,尤其是激活T细胞来抑制角朊细胞的增殖,并且通过减少表皮炎性细胞的趋化性以及降低皮肤炎症反应等方面来控制病情。但应当注意,每周服用剂量不要超过15mg,否则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如消化道、造血系统反应以及肝功能障碍的出现。所以在服用该药物的期间,要注意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的检查。同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进行药物的调整以及给药途径的调整。
③环孢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角质的形成以及细胞的增殖来控制疾病的发展。常合并其他药物一同治疗中、重度银屑病。
3.2外用药物
①类固醇激素:该类激素常被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当中,因为外用类固醇激素起效迅速,对一直炎性反应以及止痒有着明显的作用。常使用的如0.1%氯氟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软膏等。但应注意不应长期使用因为会引起皮肤的菲薄、毛细血管的扩张、感染、色素沉着或减退等副作用的出现。
②他克莫司:属于钙调节神经磷酸抑制剂,通过阻断局部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来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以及释放。该药有着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治疗效果明确、安全性能较好。是治疗面部以及会阴部等敏感部位的首选外用药物。
③维生素D3衍生物:治疗银屑病的常用而有效的外用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正常分化以及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临床疗效较好,但起效较慢,通常需要6~8周才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3.3物理疗法
3.1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较宽谱中波紫外线穿透性更强,甚至可达真皮乳头层,通过诱导银屑病皮损中T细胞的调亡,降低患者表皮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3.2淋浴疗法:利用温泉水及死海盐泥中富含多种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多种化学物质的作用,来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退,达到软化、溶解、软化角化表层皮肤祛除鳞屑的作用。
4.生物治疗
主要针对两个靶点:T细胞和细胞因子,同时包括TNF-αHE1IL-12/23[3]。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主要生物制剂主要有阿法西普、依那西普、因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优特克单抗。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的银屑病或患有银屑病关节病。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雪琴.银屑病的整体治疗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3):246-249.
[2]刘晓明,栾莉.银屑病的长期治疗和管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1-4.
[3]李亚婷,史同新,秦智芬等.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2):763-764.
论文作者:刘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银屑病论文; 细胞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皮肤论文; 发生论文; 抑制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