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管理模式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渡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体制也正在进行改革,要由过去“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旧体制逐步改革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一、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1.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包揽,整个高等教育和每个高等学校的建立、建设、发展、调整,全部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按照这种关系,高等学校是某个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管辖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学校的领导任免、规模确定、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经费拨给、基本建设等,都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高等学校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基本上没有自主权。这种体制决定了高等学校管理的根本特征就是“从属”,可称之为“从属型”管理模式。实践证明,“从属型”管理模式有许多弊病,如使学校与经济、社会隔离,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依靠国家,缺乏动力与活力;办学经费靠国家包下来,使学校投入不足等等。
目前,我们正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不能再继续采用过去的“从属型”管理模式。因为如果一方面经济运行和人才需求不再由政府计划指挥,基本上靠市场调节,另一方面各个高等学校办学还要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就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让人才培养的供方(各个高等学校)与需方直接联系、直接见面,并且让供方具有按照需方的多种多样需求灵活调整培养计划的能力。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改变高等学校的“从属”地位,给高等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它们成为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实体。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管理的本质特征是“自主”,我们不妨称之为“自主型”管理模式。
2.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转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成分的多元化要求高等教育改变过去单一面向全民所有制的状况。以前我国经济是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工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制企业。过去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去向,基本上是到国有制的企业、研究所、学校和政府机关。而现在我国的经济已形成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今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各种经济成分,充分满足各种所有制企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而不能只面向国有制经济,无视其他经济成分的需求。
其次,我国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随着生产更加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与协作以及经济联合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加工程度越来越深,新的部门和行业不断出现,使经济结构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趋势。以生产技术来说,我国已形成从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到自动化半自动化技术,机械化半机械化技术,以至手工劳动技术同时并存的技术结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过去计划经济下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统一,是不能适应经济多样化需求的。为此,高等教育也应多样化,要使专业设置、培养规格、人才层次、办学形式都多样化,才能满足经济结构多样化的要求。
第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要求高等教育能动态地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国民生产总值连年高增长,新的行业、新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创新。经济快速发展使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必须及时了解这种变化,不断改革调整以适应要求。
第四,我国经济对外全方位开放,使国内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国内企业置身于更加广阔的舞台,不仅与国内而且要与国外的对手进行竞争,促进了企业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开放,要了解国际社会、国际市场、培养适应对外开放、懂得国际经济的人才。
第五,我国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居民家庭对受高等教育的欲望和需求远比过去强烈,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高等学校继续实行“从属型”管理,就必然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只有实行“自主型”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它们具体了解经济和社会复杂多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和学校内外条件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基本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然后具体策划学校如何办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转变也是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旧的高教体制和“从属型”的管理模式,使各个高等学校只能机械地执行政府主管部门的计划、指令,学校内部管理松弛,各个学校吃国家的大锅饭,学校内各部门和教工吃学校的大锅饭,使本来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动力不足,经费短缺,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旧的高教体制,在高等学校实行“自主型”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克服学校办学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弊端。由于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不再由上级部门掌握,而由学校自己决定,而且人才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学校之间的竞争又使学校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成败。为了生存和发展,学校就必须打破大锅饭,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同时,学校自主办学,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除了继续获得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外,必然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从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以不断增大学校的投入,并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高等学校这样做,才能生存和发展;从宏观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各个高校充分挖掘潜力,用有限的资源办更多的事,使高等教育事业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
二、高等学校“自主型”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自主型管理的性质是决策性管理
在旧的体制下,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领会好上级意图,坚决地贯彻上级指示。改革体制以后,由于政府不再直接指挥、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的内部事务,只在宏观上进行调节控制,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学校遵照法律、政策规定,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学校管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的管理工作,要以决策为核心,进行包括调查预测、选择目标、确定战略、编制规划计划、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等一系列内容的工作。这是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更全面管理,是决策性的管理。
2.自主型管理的方式是开放式管理
在学校实行“自主型”管理模式以后,就不能与外界环境隔离,必须了解环境,分析环境,实行开放式的管理。首先,作为“教育产品”的供方,必须与需方(需要人才和成果的企业及其他单位)保持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需方的具体要求,才能摸清供求关系的变化。其次,现代经济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根据生产经营的变化选择人才,学校只有保持高度开放,随时掌握需求变化的脉络,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跟上社会需求。再次,市场经济环境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使高等学校有可能由过去投资主体单一(国家)变为今后的投资主体多元。为了争取多渠道筹措经费,高等学校也必须与各个利益主体紧密联系,主动为它们服务。
3.自主型管理的动力主要来自竞争
体制改革砸破了原来的“大锅”,也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状况。学校不能靠在国家身上舒服地吃“大锅饭”了,要自己想办法找饭吃。大家都找饭吃,就会出现竞争。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是争取获得更多资源的竞争。学校要生存就要取得资源,要发展就要取得更多的资源,而只有在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为此,学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包括按照社会和经济需要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等一系列工作。因此,公平而有序的竞争成为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4.自主型管理的重心是质量和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准则是一样的,就是把资源优先配置给这样的学校:第一,它的教学、科研、服务是最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第二,它能用尽量少的资源产生出尽可能多的教育成果,亦即它的效率和效益是很高的。由此看来,高等学校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也就是说,要把主要注意力,大部分时间花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上。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自然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支持,使办学经费增加,办学条件改善,学校就会越办越好。
5.自主型管理的领导应该是“软专家”
在“自主型”管理下,决策不能依靠上级作出,只能靠学校领导自己独立自主地作出。这样就对学校领导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不但要懂得专业,懂得教育,而且要懂得管理科学,具有统观全局,审时度势,把握方向,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当然,还要具有把作出的决策付诸实现的组织指挥能力。这样的领导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软专家”。高等学校有这样的“软专家”领导,就能够顺应形势,找准方向,不断开拓,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