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变革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路径论文,高校论文,经济转型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4)27-0053-04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经济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发展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已越来越不能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这就势必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跟随经济社会转型而不断变革。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国内在高校继续教育变革路径发展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一)继续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续教育事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强国、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继续教育必须要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而不断地寻求自身发展的异质多样性,必须以品牌化、特色化为基本追求,实现继续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究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上,国内的学者们主要从转型的定位、教育目标、办学层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办学类别等方面探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继续教育要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精英化向全民化转变,由应时阶段性向一体终身化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办学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研究 马启鹏提出了“受制于经济社会转型又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型—职业取向型—学习取向型”的轨迹嬗变。为保证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沿着这一线路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必须创新:招生体制从“有为”到“无为”,培养体制从“有型”到“无型”,办学体制从“有墙”到“无墙”。[1]这些改革与创新将为高校继续教育顺利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对策研究。高志敏等学者从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探讨了继续教育的功能、地位作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继续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问题,国内学术界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积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关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泛化性和区域性相结合,总结性和行动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同时在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挖掘研究的深度、广度,加强系统性和整体性等。 从国外来看,继续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立法、办学思想、办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 在立法方面,美国早在1976年国会就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案》,日本1990年颁布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法》,1999年韩国国会颁布了《终身教育法》。在办学思想方面,美国政府非常注重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加之社会盛行从业资格证书,促使了从业人员对于高学历和高级资格证书的追捧;“世界继续教育之乡”的英国高校的继续教育课程向全社会的高开放度,加快了该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方式方面,日本高校专门制定了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的正规课程开放制度——社会人入学制度。英国则增设了“准学士学位”,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产业大学,大大提高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在教学手段方面,欧美等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设施为继续教育服务。近年来美国高等高校掀起了MOOC热潮,MOOC的发展为远程教育带来崭新的教学模式。 二、变革路径选择的宏观领域 高校继续教育路径选择的宏观领域,主要包括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立法层面等。 (一)认识层面 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的关键所在,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发展人才战略的重要阵地,是造就多样化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国实施人才大国和强国战略建设以来,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补偿教育发挥了既有的作用。继续教育必须通过理念的引新、知识的更新、技术的革新、技能的创新等促进社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向已经接受了某种初始教育后(主要是高中后、重点是大学后)的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提高、拓宽和发展的一种延续性的追加教育。”[2]狭义上说一般是指对有一定专业或知识基础的成人在高校中进行的知识更新和扩展教育。随着社会科学和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知识管理不断增强的今天,多学科交叉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信息化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所谓的“专门人才”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多样化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是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其具有知识的多元化,更重视综合能力、文化素养、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再学习”能力的重构和确立。 目前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够重视,认识还处在肤浅阶段,对于继续教育是否具有市场属性学界尚存争议,认识还不统一,同时对于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控制,为了改变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窘境,必须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继续教育体系,做好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二)制度层面 高校继续教育应纳入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去。世界上继续教育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非常注重继续教育制度方面的建设。首先,要把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搞好,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有效指导和带动继续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其次,体制创新是高校继续教育变革的制度保障。 按照我国传承自苏联的教育体制,传统教育人为地把国民教育系列按照:启蒙教育(幼儿园)、初级教育(小学、初中)、中级教育(高中、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来划分。随着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开始从原先单一的人才培养这一功能转向以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四大职能。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不仅仅是提供单一的模式,而要有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既要有职前教育模式,更要有职后教育模式,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高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体制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在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培养体制上,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双向沟通人才培养体制,可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论证体系,畅通学校教育、社会培训、自主学习、实践环节、创造发明、资格证书等多种学习模式的学分互认渠道。在办学体制上,积极推动市场主导,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建立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或国有民办体制;理顺各类各级教育行政体制之间关系,明确国家、省级、地方和学校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的职责。逐步形成以社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跨行业部门的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运行模式。在招生体制上,学历教育要打破计划招生,推行开放入学的注册入学制度。 (三)立法层面 为了推进高校继续教育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性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法规在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拓宽政策空间,将继续教育真正引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施教的水平。国家和政府要制定顶层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尽快出台《继续教育法》,确定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指导继续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立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权利。高校立法应该规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特别是给予哪些弱势群体应有的权利保障。二是规定义务。要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加以规定,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和特点,规定培训人员的义务并使之有效的实施。三是经费保证。政府要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加大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继续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同时建立政府、学校、受教育者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筹措的经费共同分担机制。督促企业投入经费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合作办学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四是推进行业从业资格的认定。通过对入职和转岗人员的学历和技能的要求,促使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五是加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确定办学软硬件条件的质量标准;对课程和培训项目确定标准的课程目标,以行业技能标准作为教育质量的认证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年度自查和评估制度,严抓办学单位对教育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办学质量。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制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个适性、内适性、外适性,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才是全面的。 三、变革路径选择的微观领域 高校继续教育路径选择的微观领域,主要包括形式层面和技术层面等。 (一)形式层面 继续教育变革发展战略应是特色和品牌并举,在多类型、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中找到结合点,优胜劣汰,大浪淘沙,通过对既有的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全方位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往往是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功能比较单一,应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多功能的综合体。不仅要“把继续教育推进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职业资格培训、新知识培训,以及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全方位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拓展普通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2]还应集科研、项目开发、技术咨询和商业贸易等资讯推广功能。一是知识更新、智力开发、能力创新、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并举。二是建立学习、培训的教学、实践模块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学术性、实践性、可持续性、创新性的培养,进行学科交叉、知识结构重组,涵盖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资讯整合能力,重组提升。三是严格斟选教师,建立师资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老师,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3]。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多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本校专职教师基础上,聘请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政府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他们有的具有课程和项目开发能力,有的具有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有的具有最前沿理论知识,有的具有最专业的管理能力,等等。 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学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项目。寻求市场的“需”和自身的“专”的统一,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打造成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品牌。政府层面要在这些品牌中进行评选,建立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几年一评,真正使示范基地在继续教育体系中担当起应有的重任,起到标杆的作用。 此外,要注重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培训者培训。通过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按照高校继续教育内在的培养规律和新模式的要求来不断改革和变革,不仅要为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各类层次的培训、进修学习、讲座等具体形式,还要提供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短中远期培训和规划,让高校继续教育教师多参加各种各类高层次的进修和学习,不断探索各种层次丰富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适应教师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和师资力量开展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按专业等将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组成团队,有系统地、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研讨观摩、构建新课堂的研究,使高校继续教育教师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理念。要实现继续教育学校、继续教育教师和相关培训系统的合理结合,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涉及三个重要因素,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技术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3] 国家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功能强大的优质学习资源的公共网络学习服务与管理综合大平台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中心,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网络——电信网、数字电视网、因特网,实现网络覆盖全国化。高校要积极开发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课件、网络课堂、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视频点播库,编制电子图书、数字化学术期刊、考试题库,举办网络学术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发布学术科研动态,等等,为网络化学习资源中心提供各类资源。 终身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社会要求各种教育形式之间建立更科学紧密的沟通和衔接,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结合点,架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桥梁。要加强继续教育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整合功能,将课程的学科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建立学习成效互认体系,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通过学分银行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平台。该平台要科学化、标准化、严格化、简易化,可操作性强。由国家制定标准,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体系,打通学习成果的认定通道:一是教育体系之间的互通。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学分互认。二是教育主体的互通。实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有资质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三是继续教育各种形式之间的互通。实现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互认。四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互通。实现学历教育和培训活动的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五是学历教育和科研成果的互通。实现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和技术革新项目的学分认定。 总之,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继续教育变革和路径选择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为之探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实施成效和评价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_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