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内涵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这一论断包含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对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发生后,在机器大工业中应用科学技术的状况做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后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这些论述, 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本质。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在当时还不可能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并加速转化为技术成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确切概括和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上指明了科学技术在数量上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科技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因此,这里的“第一”是“最重要”或“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就是说,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紧密相联。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劳动者就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任何劳动,都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统一。劳动力就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智力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脑力劳动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尤其是现代高科技的广泛运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现,使得从事这些劳动而没有相当的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不可能。即使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的体力支出也日益缩小,而脑力支出日益扩大,生产活动对智力因素、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急剧增加。20世纪以来,连续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智能控制机的出现和应用,空前放大了劳动者的智力,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演变的趋势明显加强。据统计,1900—1955年,世界固定资本每增加1%, 只能使生产增加0.2%,劳动力每增长1%,可使生产增长0.76%,而经过科学技术训练的人员每增加1%,则使生产增长1.8%。这期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机械化初期为9:1,机械化中期为6:4,到自动化时期则为1:9。 〔4 〕目前, 脑力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比例迅速增长, 如美国1930—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5〕由此可见,现代生产劳动对劳动者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例的变化,将随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同时,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密切结合,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就曾指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6〕据有关资料,一般情况下,干同一工种,较之文盲, 小学生能提高工效50%,中学生提高108%,大学生则提高300%。〔7 〕可见,社会劳动者的总体科技素质越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生产就越进步,生产力也就越强大。
第二,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的密切结合。
科学凝结于劳动工具中,劳动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智力的表现,是当时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形式。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先进,这已被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从18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为先导,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牛顿力学和布莱克的热学为理论基础,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引起了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生产的飞跃。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为理论基础,以惠斯通发明的发电机为标志,使社会生产力跨跃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产生为理论基础,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开辟了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的新时代。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劳动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劳动的手段更加精良和强大,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没有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先进的劳动工具(设备)。
第三,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范围的大小紧密相联。
科学技术凝结于劳动对象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来源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在小生产时代,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物。在现代大生产中,劳动对象由大地走向海洋、从海洋飞向空间,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劳动对象的扩大,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如劳动对象由大地走向海洋,就是建立在潜水技术、导航定位系统和化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的。由于这些技术知识的发展,才测到海洋中多种多样的丰富矿藏,可以作为现代工业的原料。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出大批新材料,如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对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指导人们对现有劳动对象进行更充分的综合利用,促进劳动对象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变“废”为宝。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日益扩大和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对象,使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紧密相联。
科学技术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生产规模的空前加大,使科学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管理是实现生产力最佳结构的现实保证,要把生产力各个要素统一起来,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的,实现生产力系统功能的最优化,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而现代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现代系统工程学就是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工程学以整体观念对整个系统实行统一指挥,从经济、可靠、实用、通用以及最佳化的要求出发,运用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运筹学、概率论、线性规划等数学理论,来设计、控制和管理各种复杂的大系统。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等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最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成为现实。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也就难以进行。
第五,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联。
若将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为科技进步的作用、活劳动的作用及资本投入的作用三项,那么,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越来越显著。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仅为5—20%;在此之后,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走上了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途径。到50—60年代,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上升为50%左右,80年代则高达60—80%。美国在40年代的经济增长总值中,科技仅占10%;到60年代则有2/3 以上靠科技,现在则高达80%。〔8〕因此, 现代科技的巨大发展与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幅度地增加了经济效益。所以,邓小平1992年春视察南方时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9 〕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学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第六,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联。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第一位的作用。江泽民多次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1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些带根本性的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发明而发生的。远古时期摩擦取火技术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近代以来,蒸汽机、发电机直至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既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使人类社会的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发生了重大变革。
其次,科学技术促使产业结构变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配置的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它反映国家社会生产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和采掘业等第一产业;近代科技迅猛发展,农业、采掘业等广泛采用动力机械,节余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包括工、矿、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上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很快超过了第一产业,并出现了一批资本密集型产业;现代科技的崛起,大大提高了第一、二产业的生产率,并开辟出许多社会服务部门,使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信息及公用事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在发达国家已占到全部职工数的60—80%。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促进产业结构变更的重要力量。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不仅为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还向纵深发展,激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种种弊端,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新的科技革命也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今天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整个现代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就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及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提高科技意识,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新技术革命刚刚兴起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将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
〔4〕〔5〕摘引自《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读本),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6〕〔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 377—378页。
〔7〕〔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2页。
〔10〕《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序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