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政治课论文,策略论文,思想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问题引导策略”,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问题为平台,运用正确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媒介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思考、感悟与想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进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引导策略呢?

一、望闻问切,科学诊断,在最近发展区内巧设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问题进行精准设计,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我们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及时洞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实情,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尽可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控制的过程。我们要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学和谐优化地发展。

1.找准“切”的时空。教师对教材要深谙熟稔,走进课堂才能从容自若地采用科学有效的问题引导,用最经济的时间把学生引向教材。应注意根据望闻问把握学生注意和思考的程度,摸清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时调控,“切”入有价值的问题载体,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观察学生脸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善于领悟学生言谈所蕴藏的思维,根据有声或无声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

2.把握“问”的角度。“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教师理应操练得娴熟。我们反对那些缺少目的性、没有层次性、缺乏启发性的“问”,提倡有价值的“问”。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初学教材时,“问”应偏重于知识性;理解教材时,应偏重于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应偏重于探究性。最好能让学生先陈述见解,摸清学生思维底细,伺机而动,此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一般而言,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做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足轻重,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2)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3)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总之,问题引导的角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方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在“望、闻”中反馈矫正。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出输入,实施问题引导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情、神态和语言表达等动态表现的观察,反馈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理解的程度。一旦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误差,便能适当地启发、暗示,引导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矫正。反馈为矫正提供依据,矫正为反馈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没有反馈与矫正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没有及时反馈有效矫正的教学是低水平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反馈与矫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才能使问题引导教学推向深入,促进师生智慧共同成长。

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升境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它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了解现实生活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和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学生的可能生活则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此,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全面关怀他们的多种生活方式。实施问题引导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把亲情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学校生活,把集体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同学生活,把爱心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未来生活,把理想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生存环境,把责任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世界风云,把竞争教育问题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把未来教育问题引入课堂。

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引导他们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教养、化知识为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并将这种良好的智慧、德性和教养以及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贯注于自己的人生,服务于整个社会。

三、把握认知停靠点,在疑难处设置“布白”,引导学生化虚为实,入胜入境

在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各种“认知停靠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任何一门学科,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维营养,例如,面对学生普遍关心的“腐败”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设置以下几个认知停靠点: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法制建设正在加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等等,这些知识如能成为学生认识问题的“停靠点”,学生就会领悟到:看不到社会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要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设置的“认知停靠点”可以是隐性的或显性的,也可以是直接性的或间接性的。实践证明,没有停靠点的问题引导只能是机械的、表面的文章,其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有意识设置了停靠点的问题引导,并与“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汇点”有机结合,这样的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与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实践证明,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不应该将所有问题的答案马上和盘托出,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把握好问题的关键处和难点,该讲则讲,该空则空,恰当地进行“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如何“布白”?笔者以为,一是在澄清关键和难点时,巧妙布白。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和难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一味地灌输讲解,效果不一定佳,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思考、分析。因此,巧妙地进行布白,不是回避关键,知难而退,而是尊重教学规律,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学习“依法纳税为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可以让学生从“我国税收的作用”“性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去自主探究思考,并不一定需要教师直接告知。二是在区别相近或相似知识时,巧妙布白。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内容,它们或相近,或相似,给人的感觉似是而非,这些知识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或误解,一味讲解,学生印象不深。教此类知识时,可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予以辨析,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在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这两个概念时,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照概念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归纳出两者的适用条件,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掌握。三是在课堂结尾时巧妙布白,留下问题,使课堂进一步延伸拓展。课堂的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巧妙布白,弹好终曲,可使知识深化,并能巩固学习的兴趣,使之得以发展,同时会取得“音已尽而意不穷”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劳动合同”的教学结尾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课后拟一份与用人单位的合同书,这样使学生投身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去,不仅巩固了学生当堂学到的知识,使之得到深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布白艺术的使用必须巧妙,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适度,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避免单调,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要想形成平等、有效的交流互动,必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需要获得帮助的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如果角色定位不准,即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再好,他的眼神和体态照样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局促不安,最终会大大影响引导策略的效果。

第二,坚持适时适度,准确把握好教学契机。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过,急需教师启发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能摘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高效运行。

第三,做到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不过,有时故意打破思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间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推敲,反复论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需要。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