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的创造:误解与修正_数学论文

数学情境的创造:误解与修正_数学论文

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及纠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误区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生由于其特有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普遍不够成熟,数学学习所要求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他们的形象思维习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了有效协调这对矛盾,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而且,这种数学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所有为了创设情境而使用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都必须合理、有效、自然地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组织再创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知识,深入思考,发展能力,培养兴趣.

然而,要创设生动、合理、有效的数学情境,需要考虑的东西有很多.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顾此失彼,使情境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殊不知,数学情境仅仅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更何况,数学知识及问题背景本身就比较朴素,要想做到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营造一个情境,都有新意,谈何容易.于是,为了应付教学,应付听课,应付评比,复杂情境、虚假情境、花哨情境、牵强情境比比皆是,一时间,数学情境似乎大有泛滥之势,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冲击,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误区一:情境创设过于复杂,存在弱化教学目标的倾向

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化了的情境的过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都是能找到原型的,但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变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本质理解.但在具体操作中,许多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剔除那些无关因素,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从生活原型到数学知识的过渡,结果,创设的情境不仅不能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反而使问题复杂化,导致教学目标的弱化甚至偏离.

【镜头1】 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图片展示学校新校园优美的环境;接着,图片展示改进校园环境时所用到的一种工具——测平仪;进而,再详细向学生介绍测平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功能.然而,教师呈现测平仪复杂的构造后,学生被校园环境调动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却冷却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本就缺乏理解测平仪工作原理的知识储备,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最终,教师面对着“无动于衷”的学生,只能大概介绍一番测平仪后,尴尬收场,匆匆引入课题.

由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的改进引入,进行爱校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突出数学的教育功能,创意并不错.然而,对学生来说,测平仪的结构过于专业、过于复杂,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当然就略显突兀了.其实,教师此时完全可以利用测平仪的工作原理,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如:将一块等腰三角板的底边与黑板的下边缘重合,三角板平面紧贴黑板,在三角板的顶角系一重物,如果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的中点,就说明黑板的边缘是水平的.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方便等腰三角形性质的传授,教学目标不但没有弱化,而且更形象、直观,具有创造性.

误区二:情境创设过于花哨,存在“去数学化”的倾向

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固然重要,但同时又必须防止另一个极端倾向的出现,即由于过分强调情境的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主题的教学,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出现“去数学化”的倾向.这样的数学情境往往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无法从中提炼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问题.

【镜头2】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内容,教师这样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郊游.

(音乐响起,多媒体播放美丽的野外风光,约8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在野外风光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到小鸟在飞,有的说看到茂密的森林,有的说看到船在水中航行……)

原来,教师是想借此引入顺流、逆流航行的数学问题.但显然,学生很不“配合”——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虽然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并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积极的发言,但这样的导入却误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干扰了数学问题的凸现,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数学价值的课堂热闹,充其量是一种虚假繁荣,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误区三:情境创设过于虚假,存在“去思想性”的倾向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该包括育人,即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置的课堂情境内容要有意义,切忌虚假恶俗,切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

【镜头3】 教学“用频率估计概率”时,教师用赌博的场面来创设情境,播放了3分钟港台电影中赌博摇骰子的视频,试图以此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机会是不一样的.

【镜头4】 教学“数量与位置变化”时,教师创设了美国打伊拉克的故事情境,提问:美国的导弹为何打得那么准?试图由此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只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对情境内容的筛选,忽视了赌博、战争等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误区四:情境创设过于牵强,存在“去科学性”的倾向

数学情境的创设,说到底就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地融入到课堂知识中来,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切不可生搬硬套,把一些有悖生活常理的内容牵强地编造出来,不假思索地搬到课堂上.脱离生活实际的伪情境,不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会使数学教学脱离本质,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应彻底摒弃.

【镜头5】 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教师利用登山与温度变化,创设了一个两数相乘的情境:“我们知道,随着高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会降低6℃.现规定高度上升为正,温度下降也为正,那么高度上升-2千米,则温度变化(-6)×(-2)度.”突然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应该是6×(-2)度.”教师解释道:“高度上升-2千米,实际高度下降了,温度升高了.”但是经过教师这一解释,不理解的学生反而更多了.教师慌忙再作解释……结果糟糕的是,一番解释过后,不但学生没能明白过来,教师也彻底把自己“绕进去”了.

这个情境的设置本身就不够科学、欠推敲,随着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解释,假设情境的弊端便完全暴露了出来,结果教师、学生都“糊涂”了.事实上,规定温度上升为负,是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属于生捏硬套,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综上可以看出,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原则:(1)讲求简单,情境应开门见山奔主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过于复杂的情境对学生来说犹如雾里看花,无法看透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内涵,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发和促进作用,而且浪费了时间,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如果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情境,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知识.”(2)讲求质朴,情境应平实之中见精髓.好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过于花哨的包装反而会冲淡情境主题,一些缺乏思维力度的抢答、游戏、讨论等只会造成外表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住思维平淡的本质.情境的质朴在于外表平实而思维繁荣,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与新知识的联系.(3)讲求真实,情境应如临其境激兴趣.真情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科学的联系,二是必须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情境对某课题是真情境,但对另一个课题可能是假情境,也就是说,真实的情境未必就是真情境.(4)讲求贴切,情境应水到渠成启心智.新课程强调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心智的启迪应该是自然的.在实现已有经验向新知过渡的过程中,更应该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标签:;  ;  

数学情境的创造:误解与修正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