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38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B超诊断和CT诊断方法,对两组诊断方法和手术病理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 94.74%(36/38),B超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6.32%(29/38),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在腹部创伤诊断中采用CT诊断方法,准确性较高,且操作方便,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B超诊断;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017-02
CT diagnosis of abdominal trau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diagnosis of abdominal trau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38cases of abdominal trau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and CT diagnostic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T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coincidence rate was 94.74% (36/38), ultrasound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was 76.32% (29/38), two diagnostic methods and surgical pathological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mparison rate, diagnosis rate of 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 ultrasound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P<0.05. Conclu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bdominal trauma, the use of CT diagnostic method is highly accurate and easy to operate, which provides accurate evid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Abdominal trauma; CT diagnosis; B-ultrasound diagnosis; Clinical significance
腹部创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类型,其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高,病情凶险,预后不佳,一旦发生后如不能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在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中早期经常采用B超影像学诊断方法,但随着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腹部创伤中的广泛应用,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观的依据,也降低了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死率[1]。本组就针对我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T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38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8.61±4.37)岁;病程为1~36h,平均病程为(19.62±3.7)h;致伤原因:挤压致伤10例,锐器致伤9例,高处坠落致伤7例;交通事故致伤12例。对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用CT诊断和B超诊断方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CT诊断方法:采用西门子128排CT进行扫描,造影剂为碘比醇,采用高压注射急性静脉团注,注射速度为3ml/s,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70s[2]。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层厚度为7mm,扫描层距6mm,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先进行平扫,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耻骨联合水平,对患者脏器损伤情况及腹腔内有无积液和气体等情况进行观察,在扫描结束后根据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由2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3]。
1.2.2 B超诊断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体位,躺平,身体保持放松,首先常规检查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积液或气体,并根据患者腹部创伤疼痛点和创伤位置对脏器进行观察,根据B超腹腔脏器诊断标准来观察脏器有无血肿、脏器大小、形态及有无包膜撕裂等情况[4]。
1.3 观察指标
对比B超诊断和CT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应用软件来对两种诊断结果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并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样本中所存在的差异,用(x-±s)表示,以P<0.05表示,两种诊断方法在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在38例腹部创伤患者中,脾脏损伤7例,胃肠道或肠系膜损伤8例,肝脏损伤13例,胰腺损伤6例,胆囊损伤4例。
2.2 CT诊断和B超诊断结果比较
CT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4.74%(36/38),B超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6.32%(29/38),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诊断符合率,P<0.05。详见表。
3.讨论
因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及时的诊断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可靠的诊断结果可以有效减少病死率。在腹部创伤患者的早期诊断中主要是采用B超检测,可以对患者脾脏、胆囊、肝脏等情况进行快速明确,但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发现在对胰腺、胃肠道损伤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像学资料清晰度较差,误诊率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问题。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CT诊断方法在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通过CT诊断可以对患者的器官组织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临床医师可以对患者器官及组织损伤情况加以明确[5]。杨加成等在对“腹部创伤CT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课题研究中发现,CT诊断腹部创伤患者准确率高达91%,与B超诊断准确率相比明显较高。黄姣等在课题研究中也证实了杨加成研究结果客观性与准确性[6]。
在本组研究中针对我院收治的38例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T诊断,诊断结果表现为脾脏创伤患者有7例,其中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显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加,脾脏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密度不均,属包膜破裂,有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发现脾内血肿,和手术病理结果一致。8例患者胃肠道或肠系膜损伤,其中十二指肠破裂4例,结肠破裂4例,和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肝脏损伤患者11例,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肝脏可见低密度阴影,边界欠清晰,属肝脏破裂,有5例患者在肝脏包膜下呈低密度阴影,属肝脏内血肿,1例患者可见片状低密度阴影,属肝脏内血肿。经手术病例发现,误诊1例。胰腺损伤患者6例,均表现为胰腺形态改变,为胰腺破裂,胆囊损伤4例,经影像学资料显示为胆囊破裂,均和手术病理结果一致。
经研究结果发现,CT诊断结果符合率明显94.74%高于B超诊断结果符合率76.32%,P<0.05。研究结果和上述杨加成、黄姣等临床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在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CT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CT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操作简单,为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准确、客观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像科医师在对患者诊断中需要充分考虑对诊断结果准确率影响的因素,避免发生误诊情况,延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黄榕.57例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工企医刊,2014,27(04):884-886.
[2]欧阳天昭.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7):117+119.
[3]赵宏文,杨加成,罗自金,鲍盈生,李珊,吴金星.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67.
[4]刘加佳.试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05):84-85.
[5]黄姣.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2):173-174.
[6]马雪莹.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4):574.
论文作者:黄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腹部论文; 病理论文; 方法论文; 损伤论文; 影像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