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考试与教学关系的几点思考_会考论文

高中地理会考命与教学关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关系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考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针对近年来各级中学愈演愈烈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倾向提出的,目的是要纠正当今中学生不断被扭曲的偏科现象,以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这是建立考试与教育新型关系的实践,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向深层发展的重要改革措施。高中地理会考如何恰当地贯彻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考试改革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确把握好会考命题的方向。

一、纲本和重点

这里讲的纲有两种,一是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二是各省、市、区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本地区教学实际制定的会考标准丛书或会考纲要(简称考纲)。会考标准丛书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及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为依据,结合本省的教学实际,规定了会考考查的范围、类型、标准,对高中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提出了具体的识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要求,那么,命题以会考标准丛书(会考纲要)为依据也就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认真学习会考标准丛书,深入领会各能力层次的要求,避免出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我们认为会考命题应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适当考虑全省不同类型学校考生的实际,力求使试卷水平符合全省考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摆正以下两种极端的做法。首先,要避免考题出现脱离教材,超越大纲要求,或刻意钻教材“牛角类”,意在为难学生的考题。其次,要反对那种平铺直叙,一眼望穿,一马平川的考题。试题要着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和方向,要力求使试卷达到既能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又能衡量高中毕业生应有的合格水平,同时还能引导地理科教学改革步入正确轨道的目的。

重点内容是构成地理框架知识结构的精华所在,是维系地理知识得以引伸和拓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科的课堂教学是围绕所授教材的重点内容而展开的,教材的重点是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主要知识点和主要能力点的结合。会考试卷如不突出教材的重点,就会走向和教学相脱节的死胡同。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当代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和21世纪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命题在构思试卷结构的过程中,这根主线应该贯穿于试卷的始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土地退化、森林破坏、气候恶化、水资源短缺等等。

二、基础和能力

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图像、基本技能,是构建学生地理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基础知识犹如树木之根系,大厦之基石,会考作为水平考试,其着力点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偏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施命题过程中要避免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一触及到基础问题,就把试题设计得过分简单,一味送分,结果造成会考测试意图的混淆,那种以降低试卷要求来达到大面积学生合格率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第一,客观上降低了高中毕业生的含金量;第二,在教学上势必造成误导,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第三,它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愿望相背离。笔者认为强化基础不等于不要能力,而是基础和能力如何合理搭配。我们知道知识和能力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基础知识越扎实、越广泛,提高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另一方面,能力越强,知识迁移、组合、融合的程度就越高,创造性就越强。因此,两者同样重要,不能偏颇。当然会考毕竟是水平考试,它和高考的能力要求,在质和量上应有明显的梯度,只有把握好这种梯度,才能确保会考测试的生命力。例如:

读“黄河流域图”,解答相应问题:

(1)读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____(水电站)

B是____(煤田)

C是____(油田)

(2)简要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的能源流域。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浪底;神府;胜利。(2)上游有丰富的水能,中游为我国煤炭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下游的石油资源前景广阔。)

第(1)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问题,只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图上的位置就不难作答。第(2)个问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才能正确作答。该类型的试题对于会考要求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它要求考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识记内容,同时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而这种能力考生只需稍加努力完全能达到。

三、难度和特点

试题的难度主要用于区分各种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会考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衡量考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应有的合格水平。如果会考命题太容易,考生在试卷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会考的检测功能;如果太难了,考生在试卷上束手无策,也不利于教学,这两种现象都会导致难易度的失控。因此,在命题的难度上就有一个适度问题,也就是试卷的区分度要适当,试卷的难度阶梯要有控制。难度应控制在怎样的区间?赋分比值怎样才适宜?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近年的教学实践和命题实践中以为:整卷难度拟控制在0.75左右,易、中、难赋分比值以7:2:1比较恰当。同时难度系数在0.35以下的试题最好不采用,因为这类题目往往在学科内涵上发掘较深,在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作为会考试题,这类题目应加以控制。怎样命好"2"和"1"是把握试卷有无层次和信度的关键,这类题一般应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上做文章,但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只有命好"2"和"1"才能确保优秀线和良好线具有合理的等递关系,才能使会考具有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命题如忽视对本学科特点的发掘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该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哪些特点需要加以关注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一是地理学科在对学生加强国情国策教育、关注全球重大自然与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功能,命题应充分挖掘这方面的素材,以便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三峡工程的建设、京九铁路的建成、香港回归、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如融入试题当中,对发挥地理科的特色,是大有俾益的。二是图表的运用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另一特点,设置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图文结合,要避免不读图也可作答的图文脱节的考题。对图表的选取原则上应原出于课本,或经改造但不超纲,知识跨度适宜,图文配合紧密,具有一定的智力价值,当然图表的量要适度。三是实践性,作为地理学科又一特点,它的倾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从素质教育的最终结果来看,实践和运用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学以致用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个“用”字应源于生活,不要随意拔高,应贴近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事例。如自来水厂的选址、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址的取舍、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对农田不合理的破坏和占用等,这样的试题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我们设想如果学生日后参与社会生活时,能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地理原理解决一些比较常见的不很复杂的地理问题,那么它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众所周知,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如果这种手段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合理地对学生、教师、学校作出正确评价,那么它的检测功能就充分体现了。本文以上谈的几个问题是笔者近年参与教学实践和命题实践中的几点感想,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标签:;  ;  ;  ;  

关于高中地理考试与教学关系的几点思考_会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