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在音乐中,在音乐中

在写作中,在音乐中,在音乐中

写中激乐,乐中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中激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爱……》是小语第11册基础训练六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人、写景,也可以写物。总之,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根据习作要求,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种自己最喜爱的事物,为上好指导课打好基础。然后本着“写中激乐,乐中创新”的思想,以发掘事物内在之美为创意实施了习作指导课。

1.观察盆景,激趣发散

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愉悦地进入主体角色,我在他们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又把准备的盆景蟹爪莲搬上讲台。同学们个个喜形于色,形成了感人的朝向反射。当我问道:“你发现了它的内在美了吗?”54双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一双双热情的目光期盼着老师点问。我唤起一个后进生,他答道:“它的叶子最美,它把自己勃勃的生命力展示给人们看。”“刷”一下,其他小手全收回去了。我想,异口同声怎能行呢?于是又问:“还有不同的吗?”同学们茫然了。我不慌不忙随手将花盆一侧,让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突然,杨甜同学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举手时竟把身子曳到了桌子外,接着一个、二个、三个……她激动地说:“我发现了甘为人梯的仙人掌,蟹爪莲是嫁接在它头上的,它把自己的营养供给了蟹爪莲,而自己却变得又黄又瘦,这是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审时度势,问道:“它像生活中的什么人?”“它像抚育我们的妈妈”,“它像辛勤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它像祖国这位神圣的母亲”……此时,同学们无疑体会到了仔细观察与选好材料的重要性。

2.聆听故事,乐境求异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情趣,我又安排了听故事、练思维的环节。要求学生做到边听边想,求异思维,听出“门道”来。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树叶、树枝、树杆三兄妹比贡献。树叶妹妹抢先说:“我的贡献最大。春天,我给大自然增添新绿;盛夏,我像一把绿绒大伞,供人们乘凉;秋天,我飘飘悠悠地飞下来聚拢在一起,为过冬的人们取暖……”没等她说完,树枝二哥大喝一声:“没有我,你行吗”我看还是我的功劳最大。”可是,树杆大歌却不慌不忙地说:“……”请同学们想一下,树杆大哥说了些什么,使树枝、树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同学们兴趣盎然,不到一分钟,就有四五个学生抢答了,但答案都雷同于树枝、树叶的话。我摇头否定。这时,同学们都傻眼了,不知所措。我用激动的口气让学生紧扣“可是”一词深思。顿时,他们恍然大悟,张莹同学抢先站起来回道:“你们都别争了。今天我们之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都是树根的功劳啊!”“还有泥土,还有雨水”倾刻间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求异思维成功之后的微笑!

3.欣赏佳作,激发欲望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有数十篇状物类佳作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其产生跃跃欲试,力写“精品”的心理,我特意选了本班于莹同学1998年《少年月刊》1、2合期发表的作品《伞》欣赏。在分析小作者笔下的伞有哪些内在之美时,教学再次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师生再次享受了班友成功的喜悦,小作者于莹也再次呈现出无比幸福的笑脸。

4.自主选材,展示创新

接着我让同学们思考并说说自己所选的材料,并讲出理由。魏思宇同学说:“我选抹布。人们离不开它,但又瞧不起它,总是把它放在不起眼的地方,我要为它抱不平。我的花抹布是从我破布褂上剪下来的,我每天把它带在身边抹桌椅。它被抹得又脏又丑,却毫无怨言。它不仅抹去的是桌椅上的尘土,而且会将人们心灵的‘尘土’抹得一干二净。”杨凯同学说:“我爱小羊羔。因为去年春节我家的小羊羔刚生下时,我一直守在它旁边,我发现小羊羔躺在地上直发抖,生一盆火为它驱寒。它挣扎了好几次想站起来,但都失败了。过了几分钟,它的前肢终于撑起来了,刹那间,它突然站了起来,随即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它决不善罢甘休,又使劲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再跌,再爬……最后,直到稳稳当当地站起来为止。我被这小生命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小动物如此顽强,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崔波同学像打机关枪似的说:“我写垃圾山,垃圾山很寂寞,因为它太臭了,只有蚊子、苍蝇、老鼠等和它交朋友。”骤然,同学们一下子全愣住了。因为他脱题了,把“喜爱之物”造成了“厌恶之物”。我没有否定他的发言,鼓励他想一想继续说。这个同学想得太投入了,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出了垃圾山虽然自身很臭却给人们净化了环境的深刻哲理,从“臭”中悟出了它的内在之美,使师生深受感动。

最后,同学们满怀激情地进入了列提纲、起草稿、修改、品尝的习作意境。

在写作中,在音乐中,在音乐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