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物流业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一是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如运输、配送、包装等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并制约着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和理应承诺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总结研究中的不足,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国外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一)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Bruce(1977)最早建议以公共运输(public transportation)取代私人运输(private transportion),以减少运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Shuzo Nishioka在1989年预言:交通污染如空气污染和交通噪音是主要城市最为严重和复杂的环境问题,而且会如此持续到2000年的“网络社会”。基于此,Shuzo Nishioka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控制污染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步,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调节排放量,这一做法半途而废了;第二步,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估(EIS)减少交通和本地区居民的摩擦,改善道路结构和路边的环境。而这些对策的有效性达到最高点时,城市化和动力化的浪潮就会超越并取代它们。这就导致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第三步规划:运输和城市管理。第四是一种经济激励政策(如道路计费系统),以取代传统的限制和监管对策。James Cooper等于1991年在其首版的《European Logistics》中的第13章,专门探讨了“绿色物流”问题,提出:“所有的物流革新都在3个较为重要的方面——集中库存、即时配送、24小时货运经营对运输进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并初步提出了绿色物流法规框架,即:改进卡车设计,提高公路运费,鼓励联合运输。
(二)逆向物流研究
1992年,Stock在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逆向物流对商业和社会的重要性。Kopicky等(1993)分别从减少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回收等角度探讨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及其内容①。Moritz Fleischmann(1997)讨论了逆向物流的定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逆向物流应包括配送计划、库存控制及生产计划3方面内容,回顾了文献中采用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②。Rogers和Tibben Lembke在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管理著作,介绍了逆向物流广泛的商业应用。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网络理论研究的深入,对逆向物流网络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必然趋势。Hokey Min等(2006)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包括产品回报的逆向物流问题,并对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了验证③。Der-Horng Lee,Meng Dong(2008)采用两级随机规划模型、抽样方法和启发式算法提出了动态定位和分配模型以解决长期不确定情况下逆向物流网络边界问题④。
(三)绿色供应链
1994年,Webb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最初Carter等(1998)仅把绿色供应链定义为是一种采购功能,在原材料选购中融入环保意识。Robert B.Handfield等(1998)认为跨越产品设计、采购、制造、装配、包装、配送等过程的价值链都应集成考虑环境管理战略。Jeremy Hall(2000)的观点比较全面,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Joseph Sarkis(2003)则重点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组成成分和要素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决策架构的基础。文章探讨了动态非线性多属性决策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建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⑤。Jiuh-Biing Sheu等(2005)运用线性多目标规划模型对既定的绿色供应链上的集成物流及相应的废弃物逆向物流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累计净盈利提高了21.1%。Yasutaka Kainuma(2006)等将供应链的研究范围延伸到了产品和服务重复使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并提出多属性效用理论从环境绩效角度对供应链进行了评价⑥。
虽然各位学者研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物流模式已成为西方物流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量相关理论研究将推动西方现代物流更加朝着集约型、环保型的物流模式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较为滞后,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更是如此。本文根据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如下:
(一)针对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1986年国内学者王之泰提出应将配送列为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后,学术界普遍认同了这一观点,从而形成了“七功能说”,即: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而针对物流系统的单项功能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已经相对很丰富了,尤其是在运输、包装等领域。如金从力(2004)建立了指标体系来测度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并结合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同学的协调系数提出了有效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董龙云、史峰(2008)通过比较不同运输模式的可持续性,在坚持和贯彻安全性、及时与准确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人与车辆管理一体化原则下,探讨了物流运输的绿色策略。李宁(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剖析了运输领域存在的非绿色因素,比较了5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绿色程度,介绍了配送领域的环保技术即配送组织方式,并建立了基于绿色物流思想的配送网络规划模型。李丽等(2005)提出我国包装废物管理的重点应是塑料类包装废物,并在对几类典型包装物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提出了建议。另外还有不少针对包装材料、包装技术等进行的研究成果。
(二)从企业/行业或供应链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模式进行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的体系构建、策略选择及其评价等方面,同时,对绿色供应链(或生态供应链)的研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绿色物流与循环物流研究现状
王长琼(2002)分析了现代物流活动与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政府政策层次、企业经营战略层次以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等视角探讨了物流绿色化发展的对策。同时,他还对绿色物流的内涵、产生背景、特征、战略价值等进行了研究⑦。吕永波等(2007)采用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绿色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将量化后的指标因素集作为SVM的训练集,采用一对一的分类策略建立了正确率高、实用性强的评价模型。赵丽君(2008)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将绿色物流综合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绿色物流的综合效益进行量化分析。逆向物流属于绿色物流研究范畴,其研究内容涉及内涵、特征、运作模式、价值与效益、网络构建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朱煜等(2006)认为循环物流系统包括企业、产业链、社会3种类型,具有系统目标多元化、系统边界延伸、系统功能扩展等基本特征。耿小庆等(2007)针对循环物流中的配送及回收成本,从物流回收可能给制造商带来收益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成本核算和优化模型⑧。李兹强(2006)对循环物流链的构建进行了博弈分析,提出了循环物流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研究了循环物流模式的运作机理⑨。
2.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
由于绿色供应链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及研究的复杂性,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还有很多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影响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因素、绿色供应链决策问题、绿色供应链运作机制、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等等。
方炜等(2007)从企业、行业以及社会3个层次诠释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建立了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概念模型,提炼出影响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的12项关键因素⑩。曲英等(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压力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及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薛斌等(2007)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起非线性多属性动态模型,并考虑到各因素或相邻层次间的相互影响,利用“超矩阵”对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绿色供应链决策问题中比较集中的是供应商选择问题,大多的研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标准及相应的评价工具。王能民等(2001)运用加权相对偏差距离最小法对绿色制造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及评价进行了研究(11)。孙国梓等(2004)对贯穿于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全过程的评价指标进行“绿化”,运用粗糙集理论细化并量化了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12)。在其他决策问题上,张青山等(2005)建立了制造业绿色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计量模型,并基于机会成本法给出了计算绿色产品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规划模型(13)。焦旭萍等(2005)采用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了最优价格策略制定问题,获得了最优的帕雷托合作定价策略(14)。恽伶俐(2005)在其硕士论文中构建了绿色供应链上的价值增值利润分配模型和产出分享模型,而后对利润分配的结果进行了纳什协商,并对产出分享模型中影响利润分配的环境绩效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及协调研究领域,席一凡等(2007)针对绿色供应链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应用模糊优选法进行了定量分析。赵一平(2008)从环境压力与经济利益的冲突出发,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动机,探讨了影响环境压力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机制模型(15)。
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赵丽娟、罗兵(2003)将供应链流程的环境影响度、供应链的能源消耗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性、环境声誉等4个方面作为供应链绿色度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周强、张勇(2008)利用突变理论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陈梅、毕晓航(2008)应用有效区分决策单元的DEA法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引入两个虚拟决策单元,建立DEA模型求出一组合理的公共权重,并计算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即得出各个决策单元的相对评价顺序。
(三)从物流产业角度进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由于学术界目前对物流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有关物流产业的规模和结构、问题和目标以及物流统计工作的滞后等原因,针对物流产业进行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少,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则更少。代表成果主要有:王长琼(2005)提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发展、协调和持续的角度,分析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思想;确立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墓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物流业的外部支撑水平、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区域协调性4个方面建立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评价框架,并研究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16)。包云(2007)在详细分析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简要阐述了基于AHP的物流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计算机系统(LSDIS)的系统结构及系统实现(17)。惠玉蓉、董千里(2008)在探讨了数据包络分析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中的可行性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18)。
三、现有研究成果简要评述
纵观国内外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仍有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尚未做出严谨且一致的界定。准确、明晰地界定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于深入了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确定研究范畴进而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定义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物流业自身特点及其规律,突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第二,目前,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内容、发展战略等定性理论的探讨方面,还未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目前有关文献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是“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或者“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业”等。极少直接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一词的。从系统论角度而言,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从系统的观念出发,从整体、宏观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便于更清楚地看到或更加强调其关键性可变因素、限制条件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国内外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偏重于物流功能、物流运作模式等,而从物流产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进行的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从本质上讲,物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产业研究范畴,研究应从产业特点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评价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率问题。
第四,关于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来看,现有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笔者认为在可操作性方面欠缺考虑。因此,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更加科学、合理。
第五,目前学术界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是规范研究,即“应该是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实证研究。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现代物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问题。
注释:
①Kopicky,R.J.,Berg,M.J.,Legg,L.,Dasappa,V.,and Maggioni,C,Reuse and Recycling:Rever Logistics Opportunities,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Oak Brook,IL.
②Moritz Fleischmann,Jacqueline M.Bloemhof-Ruwaard,Rommert Dekker,Erwin van der Laan,Jo A.E.E.van Nunen,Luk N.Van Wassenhove,"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ume 103,Issue 1,16 November 1997,P.1~17.
③Hokey Min,Hyun Jeung Ko,Chang Seong Ko,"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developing the multi-echelon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for product returns",Omega,Volume 34,Issue 1,January 2006,P.56~69.
④Der-Horng Lee,Meng Dong,"Dynamic network design for reverse logistics operations under uncertaint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11 October 2008.
⑤Joseph Sarkis,"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11,Issue 4,June 2003,P.397~409.
⑥Yasutaka Kainuma,Nobuhiko Tawara,"A multiple 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approach to lean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ume 101,Issue 1,May 2006,P.99~108.
⑦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第12~14页。
⑧耿小庆、武淑萍等:《循环物流系统中配送/回收成本优化模型研究》,《物流技术》2007年第9期,第44~47页。
⑨李兹强:《循环物流模式运作机理及其绩效评价探析》,《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版。
⑩方炜、黄慧婷、刘新宇:《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成功标准与关键因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2期,第125~128页。
(1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系统工程》2001年第2期,第37~40页。
(12)孙国梓、吴志军等:《基于粗糙集的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第32期,第190~192页。
(13)张青山、张鲁平:《制造业绿色产品成本和收益计量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3期(合集),第81~85页。
(14)焦旭萍、徐建培、胡劲松:《绿色供应链中定价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第1期,第86~90页。
(15)赵一平、朱庆华、谢英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154页。
(16)王长琼:《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第38~40页。
(17)包云:《基于AHP的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物流科技》2007年第1期,第8~11页。
(18)惠玉蓉、董千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性评价》,《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6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