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入院待产的初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后抑郁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40.2±9.6)、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为(5.3±2.5),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48.4±8.2)和(7.4±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19.5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61%,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待产的初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初产妇;产后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81-02
产后抑郁症是由于生育之后产妇生理和心理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不良心理疾病,据统计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7%左右[1],表现为紧张、焦虑、淡漠、恐惧,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绝望、伤害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等念头和行为[2]。产后抑郁会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生长发育。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因素,容易忽略产妇的心理因素,该院对入院待产的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待产的初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26.8±4.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2±1.3)周;阴道分娩26例,剖宫产20例;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28例,专科及以上18 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26.5±3.9)岁;孕周38~42 周,平均(39.8±1.5)周;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21例;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25例,专科及以上21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接待、询问病史、产前检查、体征监测、分娩中会阴护理、产后乳房护理、产后知识宣教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一是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待产夫妻讲解孕期的相关知识,提高初产妇对妊娠、胎儿发育、分娩过程的了解,讲解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适应症、禁忌症,消除产妇紧张和焦虑情绪。了解产妇家庭成员对婴儿性别重视程度,评估产妇心理状态,根据潜在不良情绪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促使待产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二是产时心理护理干预。在分娩过程中,护士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孕妇进行配合,对于过分紧张的孕妇可以让丈夫在床边陪伴,缓解孕妇情绪和心理负担。三是产后心理护理干预。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技巧以及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并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积极与产妇沟通,对产妇内心的疑惑进行耐心解释,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缓解产妇的心理负担。对于产妇向母亲的转变,给予赞美和鼓励,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的角色。对于生产女婴的产妇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帮助其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对产妇给予理解,减少家庭环境对产妇的精神压力。
1.3 观察指标
焦虑程度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53~59分判定为轻度焦虑,60~69分判定为中度焦虑,>70分判定为重度焦虑。抑郁程度采取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估,评分<9判定为无产后忧郁症,9≤评分≤12判定为产后情绪不稳,评分≥13判定为产后忧郁症[3],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产后忧郁症例数/总例数*100%。由于产后6周是产后抑郁的多发期[4],因此SAS和EPDS指标选择在产后6周进行电话随访评分。
出院时请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涉及对住院环境、护士服务水平、安全用药的满意度等,选项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干预后,产后6周观察组SAS评分(40.2±9.6)、EPDS评分(5.3±2.5),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48.4±8.2)、EPDS评分(7.4±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产后6周观察组产后忧郁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19.5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SAS、EPDS评分比较(x-±s)
3.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是否具有抑郁症家族病史、妊娠和分娩导致产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产妇的性格因素、家人的陪护、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都有关系。因此,对于初产妇在产前、产中、产后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有必要的,能够消除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潜在诱因,缓解产妇紧张情绪,促其积极配合生产过程,顺利过渡到母亲的角色,让做母亲的喜悦心情冲淡紧张和焦虑的心情,有利于产妇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6周后,观察组SAS评分、EPDS评分、产后忧郁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待产初产妇,能够降低产后忧郁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燕.围生期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36-237.
[2]张爱辉.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77-79.
[3]张小红.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21(2):117-118.
[4]梁永碧.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外医疗,2015, 34(11):142-143.
论文作者:唐茂兰,王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初产妇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抑郁论文; 评分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