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_生物技术论文

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浅谈论文,兴趣论文,农村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314(2008)03-0099-06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然而,当前除了部分市、县的重点中学的教学设备较好,能较好地按新编教材的编写结构特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外,对于绝大部分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初中,要较好地按新编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进行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生物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学生不重视,甚至部分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这给初中生物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在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成为广大生物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关键还在于挖掘生物学自身的魅力。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运用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学上来。

1 利用生动精彩的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兴趣的激发,培养始于良好的开课。试想,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他们还有兴趣、动力学习下去吗?因此如何上好开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启蒙开端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关键。下面,结合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在不同类型开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精心设计绪论课,激起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

当前,大多学生对学习绪论课,很不重视。主要原因是不少生物教师在上绪论课都是将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意义按教材念上一遍,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的感觉是该生物学科是很重要,很有用,但离自己很远,内容显得空洞和抽象的,学生的神情是麻木的。因此,在绪论课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还必须多列举些该地区常出现,学生普遍体会到但又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的生物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能真正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探索生物的奥秘”为例说明。

江苏灌南县第三中学的陆仕军老师在上这一节时并没去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半小时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才开始就职演说似的开场白,向学生说明其上课的要求:一不要作业和笔记,二不要考虑考试成绩。而且承诺每个月会让学生看一集《动物世界》和其他有关生物的电视剧,有机会还会带学生出去转转,接触一下大自然。学生们一听这话,全班同学雀跃,大呼万岁,有个学生居然忘形地吹起口哨……。课堂气氛就此开始活跃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起来了,这个时候陆老师抓住时机进入主题,讲有关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最近的生物成果,最后顺利交给学生们一些任务。课后分组讨论一下什么叫生物?桌椅与树木有什么区别?生物与我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开课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按教材授课的模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开课方式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校,因为现阶段,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很不平衡,不是每个学校都配备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初中,那里的教学条件还很简陋,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开展。

也有老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节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他们认为在新课开始时,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既感熟悉,又感陌生,因此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上:何谓生物?生物究竟是门什么样的学科?讲述的又是哪些主要内容?由于他们心存疑问,所以第一节课特别注意、特别专心。因此有不少教师认为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进一步地扩大具体的疑难问题:如“叶子为什么大都是绿色的?”“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婴儿为什么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生男生女有何秘密?”等,这些问题一提出,马上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究竟有何原因,让学生造成一定的悬念。接着教师可就这些看似非常简单、非常普遍的生物现象让同学讨论、分析、回答,但是大部分同学都是知道其结果,不知其原因,然后教师指出对于这些普遍的生物现象,要讲其原因,揭其真面目,就需要通过学习生物知识,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解释,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指出我们生物学就是要研究这许许多多为什么的学科,使学生对它感到一定的兴趣。这种开课方式问题太多,要在课堂上全部都解决的话,时间不允许,与其这样,不如当然就不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择其主要的提出,然后再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

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师,应该立足农村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做到充分利用。还是上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探索生物的奥秘”,笔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上课就带了只青蛙和几只苍蝇,学生一看这东西就来劲了,我们上生物课讲的就这东西啊!一下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归结为加贴近了,接下来不用说生物多重要,学生就很感兴趣了。然后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说说青蛙和苍蝇都有什么值得人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这两生物作一个简单的总结说明: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苍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快速的飞行技术,这使得它很难被人类抓住。即使在它的后面也很难接近它。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它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度范围内的物体。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相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并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应。

可见,不论是那一种开课形式,只要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参与,那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2引人入胜的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果导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因此,导入新课也应该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而且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导入的方式很多,其中山东潍坊市一职中王公德老师总结的最为全面,他把生物导入总结为11种方法:(1)设置悬念,导入新课;(2)激发感情导入新课;(3)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4)以故事导入新课;(5)以画导入新课;(6)以声导入新课;(7)以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导入新课;(8)以突发事件导入新课;(9)以感性知识导入新课;(10)以乡土内容导入新课;(11)以成语、谚语导入新课。导言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指南。因此不能拘泥于定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样才能收到特殊的效果。

我国广大农村初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照搬其他地方的教师的课堂导言,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1.3自然的教学内容过渡,保持学生激情延续

教学内容的过渡是新课讲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而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进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学习。下面是以笔者讲授《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作说明。

师:请同学们说说在水田中有哪些生物?(同时要求学生也把自己说的和其他同学说到的生物也用纸记下;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到的生物)

(评:我们地处农村,学生家绝大多数都是以务农为生,他们对水田可以说是相当熟悉的,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举例,符合学生实际,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1:水稻、鼠、蛇

生2:水稻、鼠、猫头鹰

生3:水稻、蝗虫、麻雀、鹰

(提醒学生箭头指向谁表示被谁吃,并用箭头表示它们间的食物关系,我也在黑板对学生提到的生物作排列,最后形成下图)

师(指黑板):看这幅图,像什么?

生:网。

师:取个名吧。

生:食物网?食物链?

师:哪个更准确?

生:食物网。

(点评:让学生自己通过画稻田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来认识食物网,设计的较好。让所有的学生在本子上先画一画,最后让学生对比黑板上标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全体学生就会参与其中。)

师(单独显示下图):这叫什么?

生:食物链。(此时我补充叙述食物链的概念并叙述生产者的概念——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及消费者的概念——自己不能制造食物,吃别的生物的生物。)

师(指上图):这里谁是消费者,谁是生产者?

生:水稻是生产者,鹰是消费者。(蝗虫、麻雀:有的学生说是生产者,有的说是消费者)

师:蝗虫、麻雀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因为蝗虫吃水稻又被麻雀吃;同样麻雀吃蝗虫又被鹰吃。

(点评:这样,由食物网过渡到食物链显得自然明了,学生不至于感到很突然。由学生对于蝗虫、麻雀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归属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是我在叙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时没能让学生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即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我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 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广大农村初中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提供了认识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观察生长发育过程的最好场所,这是农村初中的优势,也是大自然赐予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具,这些都有助于农村初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农村的优越条件,激发农村初中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操作上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2.1 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可紧扣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渴求知识。如针对南方农村的特点,学生家庭种植荔枝树、龙眼树比较多的情况,给学生增讲了扦插、分根、嫁接等方法繁殖果树的原理、要点和方法,用学过的知识来指导果树栽培、种植,同时让学生按学过的知识,在自己家的果树上进行实践;在讲授“植物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施肥过多与细胞质壁分离的关系”、“无氧呼吸与酿酒、制泡菜”等内容时,利用农村中由于使用植物激素、施肥和腌制咸菜时的情况进行对比说明,这样不但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技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能够学以致用。

2.2充分利用大自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初中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压力,对读书已经产生厌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时若是教师满堂灌,必然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加剧,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在讲授新课开始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结合农村的特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个变通,变班级集中授课为野外集中灵活授课,把学生学习的场所由教室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这对启动学生对新课的思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广阔的农村可以说是一座种类繁多,随时可见,随手可取的材料库,生物学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从其中找到很好的课堂。以笔者所处的学校为例,教材中关于植物所列举的各类植物,在我校周围都可以见到,所以在讲叶的形态时,我把课堂搬出了教室,把学校有限的几张挂图也带上,然后让每个学生各采摘5片不同形态叶子,再对照挂图结合课本的内容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自己手中叶片名称及形态,老师稍加启发学生。一般都能理解,这样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记忆。

2.3利用农村学生自有的经验,提高实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教学中心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自家养鸡,养猪,田里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利用课余时间下海捕捉鱼、虾,学生接触动植物的机会比较多。这些都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在他们身上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农村孩子把宝贵的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特别是实验课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观察和解剖家鸽”时,我让学生自带家鸽或鹌鸪,人人动手,在实验中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并讨论上述系统与家鸽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感性认识多,实验课的效果比较好。

3 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3.1 利用科学热点,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学生熟悉当今世界生物学成果,告诉他们未来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并穿插有趣味性的内容。例如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从兔子身上分离到的角蛋白转入棉花,于1998年育成“兔子棉花”,部分棉花朵为美国棉花博物馆收藏,其余的被加工成500件T恤套衫,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对棉花纤维改造。“兔棉花”的诞生标志着纺织品已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时代转入基因纤维时代,将对人类服装面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样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奥秘的千姿百态生物世界,对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扩大学生学习生物视野,产生浓厚兴趣。

平时注意收集报纸、杂志、电视等报道的新闻、消息,加以筛选整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例如:“克隆”动物、“艾滋病流行传播途径”、“炭疽杆菌”、“口蹄疫”等。学生听后,会想起一系列的问题:何谓基因工程?病毒是什么样的?传播途径如何?如何防治?在活跃的气氛中教学内容不知不觉地完成,而且效果很好。

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时,我插讲了当今有关人体器官移植与疾病治疗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有什么办法?经过学生的深入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然后我再加以点评: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既使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又能激起学生对更多未知领域的兴趣和探索。

事实证明,适当介绍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

3.2利用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以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均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列为战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从“七五”开始,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列为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大幅度增加了投入。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初具规模,为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做出了贡献。现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都广泛应用了不少生物技术,学生对其也不感到陌生,作为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生所接触、所关心的事物中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并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角色”,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体内物质的运输”时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怎么会运到各个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怎么会运走?医生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功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物知识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迫切希望学会后应用。也就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生物的向往和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4 结束语

由于面向21世纪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需要,基础教育正面临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要在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上面所提到之外,还有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总之,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于培养和激发,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没有定法。只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灵活施教,农村初中生对生物缺乏兴趣的状况是完全能够改变的。

标签:;  ;  ;  

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_生物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