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五小学
“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的四大目标之一,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强调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前,我听了《长方形的周长》、《圆的认识》两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在使用这些教学方式时,不能只满足于给自己的课堂“披上一件时髦的外衣”,而是更好地把握和结合数学知识的结构特征,数学思维的本质特性,通过有效思考来解决问题,从数学中获得理性的思想。
一.情境导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1、教师出示硬币、圆盘、茶杯盖: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请同学们把你们带的圆形物体拿出来。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过的简单图形,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角;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3、请同学们再观察圆:与上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圆不是线段,弯的;圆没有角,是曲线……
师:学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圆有哪些特征了。
这样的情境,用生活中的圆来使学生感知圆,接着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引入圆,有利于概念的分化。但是,这种情境基本上是从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联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开头:
1、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师:生活中,你们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硬币、月饼、轮胎上有圆……
[老师的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开始积极的思考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可是单凭这样的活动还不足以激起学生深处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冲突,于是,老师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今天,于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圆。见过平静的湖面吗?如果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纹、圆……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光折射后形成的光环,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雷达波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找到了圆了吗?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熟悉又陌生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里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大自然为何如此青睐圆形呢?由这样的层层铺设,圆被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撩拨了学生的心弦,吸引着他们自觉主动地去研究。这种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活动操作,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教师请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和老师一起折纸,对折,再对折,折好后展开。从而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教师
2. 师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再量一量圆的半径长度,从而让学生观察明白半径直径的关系。
这样的环节基本上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统一调控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到发现和思考的成分,教师操控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发现和思维。
(一)初步认识圆
1、师: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圆里有半径、直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圆是轴对称图形
2 师:能从你画的圆中找出半径、直径吗?让学生画出半径和直径,用字母表示上去,请一个学生板演,
3 师:你是怎么找到半径的?
师从学生的描述中介绍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各部分名称。
(同时指出:圆规的针心其实就是圆心,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二)深入研究圆
1、小组活动进一步研究、验证圆的特征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再深入研究呢?(有)
师: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拿出圆片、尺子、笔,我们动手来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发现记录在教师提供的“我们的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展示交流
师:各个小组有什么发现吗?
生: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师:你用什么来验证?
生:用量一量的方法:我量出半径都是3厘米,直径都是6厘米
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把这个圆对折好几次,发现都能重合,说明它们都相等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条发现,你同意吗?
指出: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量、折、画、比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活动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思考,但是,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在数学结构内部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活动不光是图个热闹,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活动中引导到数学上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一些高层次的东西,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数学思维才是数学活动之灵魂”。
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时至今日,教师都需要始终站在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去追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空!
论文作者:徐雪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5月总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半径论文; 学生论文; 直径论文; 数学论文; 圆心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5月总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