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析论文_艾杰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析论文_艾杰

湖南省开源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工程自身能否发挥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这就需要相关施工人员能够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需求,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规范性,认清此项技术的难点,进一步完善及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并为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引言

在水利工程中,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主要得益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较强,且能加快工程进度,因而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施工难度大,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必须在施工现场切实加强对其技术质量的控制,切实强化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1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1.1原材料多,成本大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的混凝土量较大,这不仅需要较大的成本,而且对混凝土拌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每次拌和的量较大,且施工现场需要连续浇筑进行。一旦由于施工预算不足,导致材料供应不足的话,就会极大影响施工进度,且引发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在施工管理中,切实加强预算,切实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并结合工程的实际,针对性地确定材料供应方案,在严格按照配比进行混凝土制作的同时,还要在质量上加强对其的控制和优化,并在确保拌和的混凝土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及时运输到施工现场,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材料供应及时,以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和施工的需要。

1.2温度应力控制情况复杂

在水利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其温度应力变化情况较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大体积浇筑水工中浇筑的面积、集体、浇筑量、结构尺寸等往往较大,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无法散热,而内部的散热性较差,其外部的混凝土表层又与空气直接接触,此时其外部温度会迅速向外扩散,此时,内外的温差较大,形成的温度应力也就较大,进而导致温差裂缝,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温度应力的控制。

1.3收缩裂缝

湿度变化是引起混凝土收缩裂缝发生的原因,也是最为常见的非结构性裂缝。基于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配合天然砂、石等骨料,加水搅拌,浇筑成型、凝结而成的人工石材)在应用中会产生一定的收缩量,收缩的产生原因是为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搅拌中会加入超过水泥水化所需水分4~5倍的水,在混凝土固化后游离水分便会蒸发,使其产生许多微小孔洞,造成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另外,混凝土硬化中发生的水化和碳化作用也会导致其体积收缩。因此,收缩是混凝土应用中的必然物理特性,混凝土的收缩量一般与水灰比、环境温度、表面失水成正比。

2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2.1材料方面的优化管理

一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原材料必须切实加强质量检查,只有在确保质量达标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而且所有的物料要分类堆放,做好材料的保管。结合现场的工程量对施工材料的购买计划进行确定,严格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预算,才能更好地从材料上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得到连续实施。

二是在配制混凝土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配比和规范的流程进行,整个制作过程必须切实注重混凝土坍落度的检测,并适当的降低水泥的用量,科学合理的加强外加剂的使用,但是必须要确保其强度达标,这样才能将水泥带来的水化热效果减少,而在混凝土中通过添加外加剂,主要是促进其性能的提升。常见的外加剂有粉煤灰,这样能将其凝固的时间适当的延缓,能有效预防其凝固速度过快而引发的温度升高速度过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是混凝土的拌和速度要能满足现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量的需要,且及时地将达标的混凝土运输到现场,或者采取泵送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但是现在很多水利工程在混凝土的要求上正在不断的提升,比如素混凝土,属于一种新混凝土,其在实际施工中,还要针对性的对其拌和技术要点进行掌握,切实加强拌和质量的控制,并和现场的施工所匹配,才能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高效提升。

2.2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混合料的入模温度

①在浇筑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应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点选择施工的日期和方法。技术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温度,并注意在高温下不能进行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夏季,要在温度非常低的环境下,用地下水搅拌混凝土时,对于一些骨料,包括在运输和浇筑时,骨料必须采取遮阳和密封等方法降低温度,目的是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②建议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一些缓凝型减水剂,以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③应该采用通风的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在混凝上入模时,可以增加模内的通风以尽可能快地消散模内的热量。

2.3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混凝土底板的浇筑。在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浇筑需要一次成型,不能中断,在底板浇注过程中必须对时间进行关注和把握,合理控制浇筑时间,防止因浇筑时间过长而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其次,加强后浇带施工缝的质量控制,确保其保持稳固。外墙吊模部分需要留出一定位置来设计施工缝,超出底板面部分控制在320mm左右;底板梁吊模也需要超出底板面,超出部位控制在400~700mm,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底板浇筑振捣密闭后才能进行这部分的浇筑。浇筑工作必须持续进行,不能中断,以此确保吊模处混凝土振捣具备足够的密实度。在浇注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冷缝现象,必须对振捣棒的长度进行合理选择;最后,加强对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浇筑膨胀加强带混凝土,防止出现裂缝扩大的问题。

2.4降低水泥水化热

水泥水化热是导致混凝土热量的主要原因,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在选择粗骨料时,应当结合工程实际,尽可能选取性能优良、颗粒较大的粗骨料;合理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如在混凝土中适当添加减水剂、粉煤灰等,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这不仅可以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而且能够有效减少水化热;在降低混凝土温度时,可以通过利用循环冷却水的方式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派专门人员进行实时、动态的检测与监督,确保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20mm内;在闸墩基础施工过程中,可以将适当的大石料混入混凝土中,以此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

2.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前期各项施工工序是避免裂缝出现的前提,而后期的养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出现裂缝,需要施工人员在完工后浇水进行温度的平衡,首先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两层麻袋,在其上浇水,混凝土初凝后周围需设置挡板防止水分流失。此养护周期为二十天左右,蓄水深度6厘米左右。养护中要随时关注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根据具体温度情况实施不同的养护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在实际工程中,企业要紧密结合工程的实践,针对性的确定其施工技术方案,并切实注重施工管理的优化和完善,才能切实提升整个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丹.浅谈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思考[J].江西建材,2017(20):122.

[2] 王昌荣.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3):57.

[3] 朱继升,董维辕,卢振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思路构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5):159~160.

论文作者:艾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析论文_艾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