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分析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组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1)02-0003-08
一、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状况
1.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侧重考察一个行业中厂商总体规模的分布状况,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绝对集中度。我们根据销售收入指标计算出了1994-1998年中国主要行业的绝对集中度情况,其中,除了通常考察的C[,4]和C[,8]外,我们还计算了各行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在总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并将其记为C[,100]。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主要行业的集中度C[,4]一般都小于30%,C[,8]一般都小于40%,C[,100]一般都小于50%,较为分散。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此类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及沉淀费用壁垒。纵向来看,从1994年到1998年,我国全部工业部门中,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集中度提高较大外,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所有行业中,60.5%的行业C[,4]指标上升57.9%的行业C[,8]和C[,100]指标上升,说明我国行业集中度尽管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大多数行业近年来正逐步趋于集中。
2.工业企业规模。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市场结构中行业集中度高的产业,规模经济显著,利润率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因此,考察工业企业的规模构成,主要就是看大型工业企业的状况。
如表1所示,从绝对量上看,1994-1998年,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由29660.97亿元增加到59450.1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7%;销售收入由17303.45亿元增加到28144.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3%;增加值由6259.10亿元增加到9166.8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8%。同时,大型工业企业的利润和就业人数不仅变化不大,而且在1998年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利润比上年减少了333.07亿元,职工人数比上年下降了135万人。从相对量来看,大型企业尽管数量较少,但在我国工业中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存在逐步增强的趋势(见表1)。说明中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正在缓慢地走向合理化。
表1 近年来我国大型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状况
项目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企业数量
绝对量(个) 5187
6416
6954
7225
7558
比重(%)
1.26
1.40
1.54
总资产 绝对量(亿元) 29660.97
38291.14
45043.56
53236.36
59450.19
比重(%)
51.3
48.3
50.0
51.5
54.6
销售收入
绝对量(亿元) 17303.45
22090.99
24651.49
27243.24
28144.50
比重(%)
43.4
41.7
42.5
42.9
43.9
增加值
绝对量(亿元) 6259.10
7364.29
7959.82
8712.86
9166.86
比重(%)
42.6
47.7
43.7
43.9
47.2
利润绝对量(亿元) 1186.30
1191.83
1073.94
1193.36
860.29
比重(%)
66.0
72.9
72.1
70.1
59.0
职工人数
绝对量(万人) 2217.90
2423.21
2405.35
2382.73
2247.34
比重(%)
26.1
28.3
29.4
30.3
36.3
注:①表中比重指大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
②1994、1998年大型企业数量比重因统计口径问题不具有可比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9年各卷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单个企业的规模来看,1994-1998年大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和最大规模均有所提高(见表2)。从平均规模来看,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平均规模变化不大,但总资产的平均规模由5.7亿元增至7.9亿元,增长了38.6%;销售收入的平均规模由3.3亿元增至3.7亿元,增长了11.4%。从最大规模来看,最大企业的总资产由582.5亿元提高到903.2亿元,增长了55.1%;最大企业的销售收入由317.1亿元提高到506.1亿元,增长了59.6%;最大企业的增加值由329.1亿元(1995年)提高到415.2元,增长了26.2%。
表2 近年来我国最大工业企业单个企业主要指标最大值和平均值(亿元)
项目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总资产
最大值
582.5
659.3
753.7
837.0
903.2
平均值5.76.06.57.47.9
销售收入 最大值
317.1
399.3
437.4
507.6
506.1
平均值3.33.43.53.83.7
增加值
最大值 329.1 348.1 395.6 415.2
平均值1.21.11.11.21.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综合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联合课题组《经济发展、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120页。
3.企业的市场行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市场行为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交易的契约化逐步成为企业市场行业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经济交易关系开始逐步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特别是199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之后,契约已成为企业市场行为合理化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在经济交易全面契约化的同时,我国企业行为中的违约问题也日渐突出。据估计,目前我国企业合同违约率大致在10%左右,如果包括企业之间大量存在的相互拖欠问题,实际上的违约率还会更高。在违约主体中,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多数;在违约内容中,主要是付款期限和价值纠纷,同时也有不少质量、数量及交货期限等方面的问题。(2)企业的价格行为逐步趋于正常合理,非价格竞争日益普遍。第一,企业的价格行为的逐步合理化。据有关部门调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90%以上的企业都拥有较为明确的产品竞争对象,企业价格行为也日益趋于正常合理。主要表现在:在供不应求的多数产业,企业倾向于通过涨价调节供求关系;在进入者偏多的产业,由于产品市场通常呈买方市场态势,因此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名优产品生产企业往往采取压价或减少行业涨价幅度的方式抑制新企业进入,以着眼于维护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如汽车行业,有关“龙头企业”或是主机厂则一改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定价、定点或协调定价、定点的方式,往往采取多点订货及跨部门、跨地区订货的方式,或是加速资产一体化进程,以压低零部件供应价格,继而在整体上强化主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企业的非价格竞争日趋普遍。目前,我国工业企业采用非价格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日趋普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销售竞争方式日趋多样,企业销售费用开支迅速增大,一些非价格促销方式也得到了普遍使用,特别是在居民消费品领域,非价格行为已经成为同类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二是加速技术进步成为企业间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在技术进步的途径上,除了继续推进自主型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之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产品设备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环节。三是企业集团化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集团化一方面是大型名优产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各类地方中小企业依托骨干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提高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式。
4.工业企业经济绩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赢利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目前,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是我国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它们的总资产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比重只有50%左右,但其实现利润占全部工业利润的比重却接近70%。大型工业企业同一般工业企业的利润差别主要归因于规模经济,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尽管如此,大型工业企业的绩效状况仍然不容乐观。1994-1998年,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除劳动生产率由2.82万元/人逐年提高到4.08万元/人外,其他经济效益指标都有所下降。其中,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由14.95元逐年下降为8.63元,4年累计下降幅度达42.3%;资金利税率由9.04%逐年下降为5.57%,下降幅度累计达38.4%;产值利税率由14.42%逐年下降为11.83%,下降幅度累计达18.0%。
在分行业工业部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除少数几个行业如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以及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有所提高外,其余多达86.5%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加工业等行业降幅增大,达50%以上;还有少数如煤炭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等1998年该指标呈现负值。相反,全员劳动生产率1998年比1994年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关于总资产贡献率,1998年各行业不尽相同,只有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高于10%,其他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大都徘徊在5%左右。
二、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规模不经济。按照“贝恩分类法”,如果行业集中度C[,4]<30%或C[,8]<4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如果C[,4]≥30%或C[,8]≥40%,则该行业为寡占型。中国主要行业的集中度C[,4]一般都小于30%,C[,8]一般都小于40%,即属于竞争型行业,而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仅占全部行业的7.9%)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属于寡占型部门。同时,与1994年相比,1998年除少数行业的集中度提高较大外,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个别行业的集中度还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制品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这说明,近年来国家产业重组政策的收效不大,目前工业的行业集中度仍然很低,产业组织结构过于分散,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和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
国内外经验表明,钢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均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行业集中度普遍较高。但是在我国,这类产业的经济规模都不容乐观。以汽车工业为例,目前,国外汽车生产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仅世界10家最大汽车公司就集中了全球汽车产量的80%,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汽车产量,日本前三家汽车制造商的生产集中度更是高达97%。而1998年我国汽车工业的“三厂集中度”(即产量最大的三个厂家的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42.8%,三家最大汽车公司的全部产量只有61.6万辆,仅占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产量的7.4%,销售收入最高的上汽(集团)总公司1998年销售额还不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3%。目前国际上单个汽车企业的最低有效经济规模为40万—60万辆,而我国的汽车生产却极度分散,目前整车厂达200多家,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厂家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但1998年全部产量只有160万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中型汽车厂的产量。年产量超过20万辆的只有一汽(集团)公司和上汽(集团)公司两家,与国际汽车行业差距极大。
2.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自组织能力差。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和最大规模均有所提高,在少数市场竞争性强的行业还出现了个别寡头型的超大型企业,但是从总体上讲,特别是与世界水平比较,中国超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在美国《财富》杂志按销售收入评出的1998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中,中国大陆只有中国石化集团一家工业企业,位列世界第73名。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还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水平,56家企业集团的总销售额仅相当于日本新日铁公司的销售额水平。我国钢铁企业的平均规模为5万多吨,远远低于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年产钢300万—500万吨的最小经济规模标准;世界炼油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为500多万吨,而我国仅为167万吨;乙烯生产装置,世界最大规模90万吨,平均规模30多万吨,而我国平均每套为21万吨;棉纺,合理经济规模3万—8万锭,而我国3万锭以上的企业仅占20%;造纸,世界平均规模为5万吨,而我国平均仅为3000多吨。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在经济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时期,经济结构变动剧烈,大企业扩张空间大,理应以更高的速度扩张,但我国实际效果并非如此。这对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成长速度缓慢,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是企业自组织能力差的结果。其一,国有大型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产权不明晰,企业行为普遍短期化,无法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其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各类企业均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妨碍了企业扩张。其三,目前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体制依然很坚固,大型企业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或地区,很难以联合或兼并的形式实现迅速扩张。其四,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如某些工业部门存在的行政垄断阻碍了企业的进入和扩张,而社会保障体系等退出机制不完善也妨碍了市场的集中。
3.行政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产业出现了行政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央政府和部门的行政垄断受到了较大的削弱,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行政垄断趋势相对有所增强。行政垄断方式由全面地、绝对地垄断所有经济活动,转向对若干产业或是产品的垄断控制,以及对局部产品市场的垄断和设置行政性壁垒。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成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市场体系,各地区特别是各省市之间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交易还受到许多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特别是在某些重要原材料物资流通方面,各地政府往往从本地方利益出发,一方面竭力扶持新建本地方有关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手段,设置市场壁垒,垄断并阻碍了这些原材料正常的市场交易。这些都对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极为不利。
与区域性的行政垄断相对应,许多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90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1998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和白酒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过度竞争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多头出口、相互压价严重。如在我国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和空调、汽车等行业,都先后出现过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现象,致使项目建成后开工不足、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1995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目增加了15万个,年均增长率为3.33%,它们在搞活经济、扩大就业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小而全”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中形成了同大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市场的格局,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市场领域的过度竞争。
4.工业总体经济效益水平仍然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总体经济效益水平事实上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相当一部分经济效益指标甚至呈滑坡趋势,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动也基本处于停滞局面。特别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经济的效益水平差距更大。如目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比我国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出6-10倍。仍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生产一辆汽车平均耗用的工时,要比日本高出40多倍。从人均整车量看,1997年我国人均整车量为2.5辆/人.年,而日本为40-60辆/人.年,欧美为20-40辆/人.年;从人均增加值看,1997年我国汽车工业人均增加值为3623美元/人.年,创造利税707美元,分别只相当于美国1994年人均增加值的5.9%和税前利润的4.6%。不仅如此,高成本、低效益的企业比重在相当一部分产业内还有所上升。同时,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仍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大多数工业产品来自规模不经济的企业,而且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盲目发展,不仅自身开工不足,还导致产业内效益好、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开工不足。
三、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1.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响产业有效集中和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首先,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重塑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真正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备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只有如此,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合并重组,资产存量才能实现合理流动,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和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等缺陷才能得到有效矫正。其次,要建立统一、完善、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竞争机制。打破业已存在的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要加强市场管理,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竞争秩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机构改革,消除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打破地区经济封锁和市场分割,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产权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使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有效地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配置,从而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2.确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保证。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其二是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也就是说,合理的企业组织政策必须充分体现不同产业的性质和技术、经济特点,并有利于优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它不能是一视同仁地针对整个产业的,而要有所倾斜,基本原则是让大企业更大、更强,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与之协作的小企业则要更小、更专、更多,以形成最大可能的竞争局面,通过扶持优势企业来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内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密切企业间的生产联系,提高专业化水平。具体来讲,对烟草、电力、石油、煤炭、黄金、原盐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在新建、扩建、价格、企业规模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对于规模效益显著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如石油化工、钢铁等,以及技术可分性强、专业化效益明显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如家电、汽车、机械等,要着重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保持相当规模,指导合理分工,避免过度竞争;对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需求量高、供求弹性大的轻纺工业如食品、造纸、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要鼓励平等竞争,同时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3.规模企业的兼并重组,加速产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目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对资产存量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企业兼并。要提高这项工作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如下四个方面:(1)规范企业兼并中的产权交易。兼并过程中应明确界定产权主体,进行资产的科学评估并根据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与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确定其市场价格,这是企业兼并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2)制定合理的规模经济标准。特别是对规模经济较为显著的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家电等,应通过单项立法明确规定其标准,以促成企业的兼并和改组,实现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和集中化。当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现状,稳步前进,而不能一味贪大求洋。(3)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诱导作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凡是国家规定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均可用于兼并企业。考虑到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留利较少、折旧率偏低、发行股票债券又受到有关限制,因此信贷资金成为企业兼并资金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利用信贷杠杆,作为促进企业兼并、改组的强有力手段。(4)甩掉历史包袱,调动企业兼并积极性。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必须统筹解决沉重的历史包袱问题。首先,分清情况,合理解决兼并方企业的债务负担,对“拨改贷”部分,可全部或部分转为国家投资,或者把债权部分地转为股权,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对确属“死贷”的部分,可在银行呆帐准备金中核销,对应由兼并方接收的债务,要经过清理核实后双方签署协议,但可从实际出发考虑延期归还,并视不同情况给予停息、减息或计算缓收。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分解,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可考虑将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进行合理分解,建立全国独立的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把保障职能由企业内部转移到社会。
四、我国产业组织发展趋势展望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产业起主导作用的时期,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成长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将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人均收入和综合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经济将会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的依存度将大大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必将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各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更加合理,行业资源配置将更为有效。大型企业进一步扩张,且将越来越集中于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产业运作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在重点发展的各个主导产业中,将会迅速产生相当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实力、能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间紧密的经济、技术、资金联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小而全”现象基本被消灭。龙头核心企业会真正成为加工组装完整产品的主体,形成一定高度的规模经济,集中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分散的中小企业则基本实现“小而专”,主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化零部件,基本形成高度系列化、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工业生产的集中度、企业的规模构成、专业化协作水平和工业经济效益都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