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杨大伟

哈尔滨市呼兰区口腔病防治所 1505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牙龈增生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研究组采用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菌斑指数和牙龈出血指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牙龈增生;内斜切口切除术;临床治疗结果

牙龈增生是一种由于牙龈组织细胞成分的增多所导致的一种牙龈体积增大,牙袋外漏的口腔疾病,可见于由于牙菌斑生物膜导致的牙龈组织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由于局部刺激之外的因素引起的非炎症性变化中,属于实质性增生和牙龈炎症性肿胀的综合临床表现。牙龈增生表现为齿龈缘变厚,牙龈乳头变圆钝,呈球状,颜色可为暗红色、鲜红色或粉红色;可伴有牙龈出血、口臭及鼻部疾病等表现,甚至妨碍患者进食、发音等功能[1]。本文观察分析了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牙龈增生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50.03±6.3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50.08±6.4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牙龈切除术进行切除牙龈的增生。研究组 对患者采用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的牙龈表面用探针进行标记,同时用 0.005%浓度的肾上腺素加上 3%浓度的利多卡进行混合,然后对患者的牙龈进行麻醉。切开患者牙龈,切口的位置在牙槽的顶部,切口的同时要不断的调整刀片的方向,避免伤害牙龈其他部位。采用手术刀把患者的牙龈采用内斜切口的方法切开,然后对牙龈增生部分进行切除。这个时候患者的牙龈增生就被切除了。用牙周刮治器从内斜切口插入,去除被切除的牙龈增生。同时对患者的牙龈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冲洗。经过10 min的压迫后,进行缝合。患者在手术后,要服用消炎药进行消炎,防止感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菌斑指数和牙龈出血指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临床上控制牙龈增生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是治疗牙龈增生最好的办法。传统的牙龈切除术主要的原理是通过切除牙龈的外表面从而切除增生的,这种方法会导致患者在术后很难进行换药,不利于患者的愈合,并且牙龈增生的复发率很高[2]。而采用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的方法来治疗牙龈增生的原理很简单,通过在患者牙龈上进行内斜切口,从切口进入进行切除患者额增生组织。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很好的保留患者的牙龈外表面,并且切口很小,方便患者在术后进行换药,同时也不需要对牙周进行赛治。对患者进行内斜切口进行切除牙龈,在术后患者的牙龈很容易形成一个龈瓣边缘薄,这种边缘薄很容易与患者的牙面进行贴服,并且还能在牙龈表面进行一定的修复[3]。术前必须正确定位切入点并在其手术切入点处做一标记,经临床体会,可先在牙龈表面切入点的位置(即术后的龈缘位置)用标记笔作扇贝状的弧线,在约牙槽嵴顶水平的位置作一条横线,将二者之间的距离在刀片上标记,以此参考刀片应插入深度。以定点控制力量,动作要求轻柔缓慢,确保刀刃移动的范围在标记的弧线上。术中根据牙龈增生的不同状况合理调整刀片角度,从而做到一次性连续地完成内斜切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研究组治疗后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综上所述,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伟.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1):79-80.

[2]张莹,王宏艳,李杨.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0):276.

[3]张超,薛凡,杨梅.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在治疗牙龈增生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4):57.59.

论文作者:杨大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  ;  ;  ;  ;  ;  ;  ;  

内斜切口牙龈切除术治疗牙龈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杨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