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多元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_集体主义论文

当代中国多元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_集体主义论文

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主流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不断完善、西方文化的进入、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这一切都在影响 、改变着当代中国的生活面貌,也必然反映到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方面。毫无疑问,当 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 也不可能是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多元价值选择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文化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如此,如何引导、促进当代中国各个阶层在多元价值面前进行正确的选择,从 而建立起既能继承传统、又有时代特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体系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责任。

一、当代中国面临的多元价值选择的挑战

当多元价值出现在当代社会各个阶层面前时,对每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而言,既 意味着自主选择的机会,更意味着何去何从的挑战,同时也必然伴随出现社会转型期的 价值失范现象。事实上,“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 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 识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 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 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 文化转型”[1]。我们可以把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多元价值的挑战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传统社会主义的变革使集体本位价值面临挑战

几十年来,集体主义精神一直具有受人崇尚的地位,集体主义价值观亦已成为社会主 义中国的民族价值观。但在今天它所面临的挑战却是严峻的。

挑战之一来自于传统社会主义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本身。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 值观成为国家主导价值观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对强化 集体主义价值观有一定作用,但也使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出现了三大偏差:一是对“ 集体”认识的偏差。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而上学地把“集体”神圣化、绝对化;片 面强调了集体的权利,过分突出了集体形成后个人必须对集体承担的义务,却忽视了集 体对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忽视了一个真实的集体要求它能维护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切身利 益。这种偏差使得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背上了“假”的恶名。二是对集体主义先进性 的认识偏差。集体主义的先进性是勿庸置疑的,但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片面地强调了 道德的先进性,却没有对这种先进性进行具体区分。事实上,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首 先是针对先进分子的,而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却把适应社会普通群众的集体主义要求与 适应社会先进分子的最高层次的集体主义要求等同起来。这种适应对象的泛化使传统集 体主义具有了“大”的色彩。三是对集体主义教育的认识偏差。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把不分对象的抽象说教看成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唯一手段,这种教育割裂了与人们现 实利益的联系,容易被看成是脱离实际的“空话”,从而削弱了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 道德认同和规范能力。

(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打破了追求义利之辩的道德传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经济动机得到了合法化,惟义无利的传统观念被破除,追 求财富和富裕的生活已经为社会所肯定。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从自我本位出发参 与到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去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所以马克思认为在市场条件下能够使 市场主体“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 他们的私人利益”[2](pp.204-205)。由于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收益、风险、责任最终 都由个人承担,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个人主体的凸现以及对自我中心的突出强调反映到 道德价值观上来,必然会引发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强烈认同,这一点在个人价值长期受 到片面否定的中国所引发的反弹更趋强烈。同时市场经济使利益主体多元化,当然也就 造成道德价值观的主体多元化,造成个人、团体之间因不同的利益立场而在道德价值观 上的差异与对立,形成对原有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挑战。

(三)西方世界刻意的价值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认同

在当代,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 史进程,成为当代社会变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正在“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 构我们的生活方式”[3](p.4),而且“这些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变迁并不局限于世界的某 个地区,而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4](p.2)。但全球化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现象 ,它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范畴。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不同民族、国家之 间的制度体系、生活方式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也在日益加快,由此产生 的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也愈来愈明显和频繁。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集中表现为“普世价 值”、“全球伦理”与本土价值的冲突。而在这种价值冲突中,西方国家刻意利用其在 全球化趋势中居于的有利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推行它们所希望的“西方价值普世化”、 “西方价值全球化”,以最终实现“全球价值西方化”。

1997年1月,美国商务部提出了针对全球范围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要求全世 界遵守美国制定的网络商业法规。我们知道,作为全球化趋势标志技术的互联网产生于 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也来自于美国,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它所代表的思 想基础也是美国文化。美国就希望在这些信息的接触、学习中用美国文化去渗透、同化 其他异质文化。说到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希望利用“全球化”这个良机,用他 们的资本主义价值本位去冲击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固有的思想观念、文化传 统和价值观,通过价值渗透在全球树立西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价值判断,造成我们 对原有的社会主义本位价值的认同感的逐步消解和丧失,以期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

(四)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副产品”直接影响了社会成员的传统个人伦理观念

当代世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促成了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方向。 大容量、多渠道、高速度的信息流通和信息获取,可以使人们方便地获取大量进步、健 康、有益信息,但同时也会使社会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许多消极内容,并容易产生无 所适从的感觉,从而堕入道德和价值的相对主义。一旦堕入道德相对主义,就不但会缺 乏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且会拒绝对道德是非的辩别。事实上,由于信息化与网络化带来 的“副产品”而引发的伦理问题早已不绝于耳,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构成了对当代中国 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个人伦理观念和道德水准的威胁,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和刑事 犯罪。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成

当代中国面临的多元价值的挑战明确地告诉我们,故步自封地坚持原有的形成于计划 经济体制之下的价值标准是行不通了,但原封不动地接受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 更是违背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目标。那么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究竟需要一种什 么样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 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应当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 标的认可、对传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国情的充分 了解,以及对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必须体现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 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结构中,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认同是这一体系存在的基础和立足 点,也是构建这一体系的出发点。离开这一条,我们谈论的任何问题在当代中国都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文化体系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上 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其主体。在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前提,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共同支柱和价值基础,并在此 基础上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还有传入中国社会的西方文 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来看,体现中华民 族当代精神的价值文化应是开放的文化、宽容的文化,应该是能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 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的文化。无论是从实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还 是从完善充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角度看,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都离不 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融汇,这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文化不断丰富 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吸收和融 汇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的有益的成分,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广阔内涵 才会在当代中国得到具体体现。

(一)现代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认为,现代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性的科学精神。理性的科学精神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之一。在西方世 界的文化体系中,理性精神孕育了以深邃的抽象思维和执著追求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想 主旨。同时这种理性精神和追求外在表现为西方传统中对自然规律的孜孜探索和对未知 世界的征服热情,而这又成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也必然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认识到正是理性和科学引领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 的开始,工业文明的精神就是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现代化的初期阶 段,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 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反映工业文明精神的科学与理性精神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当代社 会主义中国主流价值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民主和法治传统。西方的民主和法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民主和法治精 神已经渗入西方社会的“血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古希腊时代起,民 主和法治就进入政治科学的视野,成为西方政治遗产的重要内容,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西 方政治史上的历史地位就在于它们分别形成了民主和法治传统。到了近代,民主和法治 的精神在卢梭、洛克、哈林顿、孟德斯鸠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现代西方政 治文明的基础。在历史的进程中,现代法治观念逐渐成形,它包括了法律的至高权威, 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公权力的制约和对人权的保 障等一系列原理原则和基本要求。

至于民主观念它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内涵包括人民主权思想,民主的实现形式,民主 的开放性、包容性、公开性、平等性,民主体现了社会对国家、民众对政府的政治参与 和政治管理的需要。无疑,这种源于西方的民主和法治精神都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

第三是公共伦理原则。西方价值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特征便是由人的德性和幸福入手观 照道德之“善”的意义。这种价值文化特征的形成是与西方的商品经济发展中所推崇的 主体财富要求相关的。同时,这种价值文化的取向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较 早地在生活价值与市场伦理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市场与道德之间实现了相对平衡。 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形态以分工为前提、以主体充分自由地支配其财产或人身为经济特 征,因此它内在需求和强调主体的人格独立、人身自由和财产自主,个体成为这一经济 形态下社会组成的基本成份和社会秩序的逻辑起点。这种主体的自由独立直接影响了西 方社会结构的发展,造就了西方社会的公共空间,导致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出现并演进为 现代公民社会。公共空间的存在迫使人们考虑用道德原则去调节公共空间中主体与主体 之间、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公共空间中实现“善”。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市场 经济的内涵决定了我们要以契约精神结构取代身份精神结构、以平等精神结构取代等级 精神结构,要求用充分的公共伦理内容和发达的公共伦理体系去实现经济与伦理的平衡 。对当代中国来说,无论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角度 看,公共伦理的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的存在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特定的文化土壤。一个民族 如果丧失了自己价值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建 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时候,必须坚持民族的主体性和对外的开放性相统 一,在开放性中强调主体性,高扬我们的主体意识,以独立的自省精神和创造精神作为 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方法论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文化和道德 追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 作用,形成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理性对待传统,认识其历史文化资源 的价值,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发掘其中的优秀部分,实现其当代价值转换,是我们的重要 使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的先人们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的现象,提 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它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蕴含的奋发 进取、顽强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和对至善理想的执著追求;反映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国 人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的强烈渴望和富国强民的不懈努力。正是有了这种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的中国人才会前仆后继去反抗民族 压迫,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历史。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国传统价值文化中有许多重要表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 自强不息的思想前提。如果不思“危”,那么连“安”能否“居”尚不可知,又怎么谈 得上自强而“不息”呢?因此中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表达过对忧患意识的重视。 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自强不息的行为起点。在中国传统的价值文化理念中,自强不息 从来就不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相反它更注重的是实际行为过程和勇于担当的责任 意识。革故鼎新的积极否定是自强不息的必然途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历史的演进,正是与不断的改革相伴而行的。从胡服骑射、商鞅变 法,到造就大唐盛世的隋唐改革和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直到我们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 开放,无不体现着积极否定的精神和富国强民、自强不息的内涵。

第二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 。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植被破 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破坏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事件层出不穷。而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也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不断的水害和日益扩展的荒漠化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和 生命受到的威胁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在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 然?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无疑包含着可贵的借鉴资源。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世界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主张“人道”离不开“天道 ”,主张“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与“天道”的“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序”之间 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 胞物与”等思想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我们追求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 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中,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可以成为当代 中国的宝贵思想资源。

第三是“和而不同”所体现的和平发展思想。当代中国所选择的是一条以平等和包容 为基础、以对话和合作为途径的和平发展之路。这种和平发展的选择是对千百年来中国 传统价值伦理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理想的借鉴、创新和吸纳。“和”实际上就是求同 存异,而“同”则是为同而灭异。“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在允许差别和个性存在的前提 下追求和谐一致,最终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所体现的多元共存与多元统一 理念,完全可以在当代世界找到存在空间,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外交智慧。

正是从“和而不同”理念出发,中国传统价值文化包含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体现和平发展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和”的基础。中华民族反 对别国对自己的侵略,因此也历来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自由,反对通过侵略、掠夺谋 取自己的利益。“不为己甚”、“宽以居之”是达到“和”的载体。无论是《易经》讲 的君子“宽以居之”,还是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己甚者”,体现的无非就是宽容的精神 。而彼此宽容的态度和能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美德和品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 标志。作为现代国家关系中对话和合作的前提,宽容的要求已被写入了《世界人类义务 宣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和”的外化。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与 国之间的关系上从来都秉承“礼之用,和为贵”的原则,主张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表 现出的是对和平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理念体现历史中国的风范,也可以成为当代中 国和平发展的内容。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多元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_集体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