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哲学古都,找寻生活智慧——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侧记论文,古都论文,智慧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界性的学科会议持续进行100多年,可能非哲学莫属。世界哲学大会开始于1900年,每五年举办一次,仅在世界大战时停办两次,到今年已是第23届了。这是世界哲学界的一个重要活动,被称为哲学的奥林匹克盛会。
本届盛会于2013年8月4日到10日在哲学古都希腊雅典召开。雅典市市长在致辞中列数了欢迎队伍中的一连串赫赫大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伊壁鸠鲁、迪欧耶尼、普罗克拉斯……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无不为近距离感受和接触哲学先驱的气息与滋养而激动和鼓舞。
哲学大会领域宽泛,议题众多,分会林立,会中套会,笔者仅就亲身所及,将所见所想与同仁分享,希望能够反映大会之一貌。
一、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
世界哲学大会由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办,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哲学界的联系和哲学教育,并推动哲学在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上发挥影响。记得上一届世界哲学大会是在韩国首尔大学举行,因为是首次驻足于亚洲国家,亚洲学者欢欣鼓舞,也因为路近的原因,亚洲参会人数达到历届之最,同时,与会总人数2000多人,也达历届顶峰。那次参会的中国学者有100多人,相比于199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第20届哲学大会只有不到10位中国学者(包括台湾地区4人),韩国大会可谓亚洲之盛,中国之盛了。然而,本届大会在雅典举办,虽然路途遥远了,但亚洲乃至中国学者以及参会总人数都再创新高,中国学者(包括港澳台地区)达到350人,大会总人数达3000多。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哲学的兴盛以及学者交流的热望皆于此可见。同时,自印度、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学者举目可见,而过去这种哲学高峰会议几乎只是欧洲人的天下。从上届开始,中文纳入大会语言,此届也依然是6种会议语言,分别是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汉语。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Philosophy as Inquiry and Way of Life),正如希腊哲学学会主席康世坦丁·佛督理思(Konstantinos I Boudouris)教授在书面致辞中所说:这一主题“激发我们去思考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去探求地球上不同民族的多样化生活,把哲学当作一门生活的艺术,并采取一种坚定的、负责任的立场,使得我们在彼此分离的哲学探索和直面共同问题的活跃的哲学活动之间找到平衡点”。
大会的开幕式非常贴近主题,8月4日上午和晚上,两场开幕式别开生面,一场简朴而隆重,一场热烈又典雅,体现了主办方的设计理念:哲学与生活艺术完美结合。
上午9点,简朴而隆重的学术开幕式在雅典大学哲学学院举行。这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学院旧址,一进大楼,迎面而来的是亚里士多德塑像。据称雅典哲学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哲学学院,可以容纳3000多人开会的这座宽敞古朴的大楼就是最好的证明。开幕式在大楼主厅——阶梯礼堂进行,希腊哲学学会主席和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的书面致辞放在议程中,雅典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作简短致辞后,随即开始首场大会报告,由来自意大利、美国和挪威的三位教授作关于哲学方法论的演讲,他们分别从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现象学的角度谈了哲学方法论的转向,强调论证和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当晚9点,在著名的雅典卫城脚下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阿迪库斯露天古剧场举行开幕庆典。据说这个剧场是罗马大帝时代的哲学家泰比里厄斯(Tiberius Claudius Atticus Herodes)为纪念他的妻子而建造的。半圆形的剧场,三层楼建筑,尽管没有现代的音响设备,但在场内任何一处都能清楚听到舞台上的声音。雅典市市长到场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文化部长宣读了希腊总理的致辞。随后是希腊交响乐队和舞蹈家为哲学家们表演著名作曲家哈齐达基斯和西奥多拉基斯的作品。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姿、美轮美奂的灯光,以及时隐时现的古堡,使大家无不陶醉在哲学与艺术、古典与现代交织流转的意境之中。
大会期间,每天上午是总会场的大型报告会,特邀世界著名哲学教授做报告,哈贝马斯、苏珊·哈克等位列其中,中国清华大学的陈来教授也受邀在柏拉图讲课旧址作了题为“论儒家的实践智慧”演讲,这是继上届哲学大会首次邀请中国学者童世骏作大会发言后又一次倾听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下午是各种形式的分会,有圆桌会议、学会会议、专题报告、特邀讲座、投稿论文专场、学生专场等。各种分会两小时一场,总数不下800场。大会编印的议程有120多页,《论文提要》则是厚厚的一本,有800多页,收入了近2000篇论文摘要,还不包括一些学会会议摘要。除10号的闭幕式,6个上午的大型报告会的主题分别是:哲学方法论,科学哲学,技术与环境,哲学与公众生活,现时代的认识论趋向,东西方对话。
约800场圆桌会议和学会会议分会场的主题所涵盖的哲学分支学科领域极其广阔,按照主题类型大致可分为:
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包括全球化的哲学、发展哲学、道德困境等;
哲学史:包括古希腊哲学、当代哲学等;
区域哲学:包括亚洲哲学、拉丁美洲哲学、希腊哲学、东亚现象学、中国哲学、日本哲学、印度哲学、俄罗斯哲学、韩国的西方哲学、欧洲的哲学传统、亚洲与太平洋的哲学传统等;
学科哲学: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逻辑学、现象学、哲学诠释学;
日常生活与哲学:包括作为生活之道的哲学、经济伦理、友谊与市民社会、行动哲学、情绪哲学、哲学与公众生活、公众氛围中的哲学、身体哲学、哲学与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直觉在哲学中的作用以及自由等;
哲学专题:包括本体论、形而上学、知识论、认识论、道家哲学、佛学、相对主义、心灵哲学、基督教哲学、价值哲学、儒学、逻辑与哲学、自然哲学、新实在论、爱的哲学、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价值与标准、价值论与经济研究、责任与科学等;
各领域哲学:包括儿童哲学、妇女哲学、性别哲学、教育哲学、经济哲学、法哲学、生物伦理、美学与艺术哲学、语言哲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哲学与文学、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哲学、环境哲学、医学伦理、知识和推理空间、媒体中的哲学、神经科学哲学等;
比较哲学和跨文化的哲学:包括跨文化对话中人性的作用、种族的人权与哲学问题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话题是:哲学方法论、实践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活方式的哲学、行动哲学、技术与环境、哲学与公众生活、网络与媒体对公众的影响、环境伦理与未来时代、东西方传统的创新发展等。这些话题表现出对大会主题的呼应与阐发,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哲学贴近人的生活实践、对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应该过更有价值生活的强烈呼唤。
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论坛“哲学与生活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于1989年就成为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的会员单位,迄今在中国也仅有两家(包括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作为会员单位,有资格在世界哲学大会举办圆桌会议或学会会议。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联合华东师大哲学系获准举办了学会论坛,会议筹委会很慷慨,安排了4场为时8个小时的时间。论坛邀请了美国、澳大利亚、冰岛、韩国四位外籍学者加盟,围绕“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个主题,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和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切入,做了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何锡蓉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对该主题的主旨作了解读,并希望与会者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探讨哲学智慧,为解决当代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成素梅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当前的专家信任危机谈了三个区分,即专家意见是出于知识和技能还是学术道德不端;是政治问题还是科学认知问题;是文化背景还是研究规范。在区分的前提下应当重视专家意见。陆晓禾从传统阴阳学说方面谈经济伦理,认为阴阳学说不但重视事物的显性和隐性方面,而且强调两个方面的互补互动,对于我们今天看待伦理问题有启示意义。潘德荣则谈了表意文字与中国文化认知特征的关系,指出以“观”为代表的中国文字与以“听”为代表的西方文字在认知上的差别,认为中国的文字更具有动态的、综合的、积极的认知特征。广州大学的夏宏对生活世界的概念作了一番澄清,认为生活世界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三者统一。尤其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来自国外的几名教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中西哲学比较做得很深入,如冰岛大学的盖尔·席格德森(Geir Sigurdsson)教授谈的是东西方关于自我和生活世界的观念,提出中国哲学传统,特别是道家那种凭借一种更直接和更有效的途径接近我们的生活世界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伦理学建构有积极意义。美国的江文思(James Behuniak)教授则比较了道家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的认识途径,认为两种方法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发明。尤其是,他对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时“不以目视,但以神遇”的方法十分肯定和赞赏,而这种方法在西方传统哲学对意识的划分中原是不予重视、没有地位的;韩国学者郑和烈(Hwa Yol Jung)教授则提出关系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而视觉隐喻对西方哲学有补充作用。澳大利亚的王安国(Jeffrey Riegel)先生,他探讨《孟子》中孟子与夷子关于夷子厚葬其父的对话,辨析孟子之意不在于批评墨子的兼爱观,而在于申明儒家与墨家的重要区别。分析得十分深入,其对中国典籍的熟悉理解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学者。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和华东师大哲学系代表除了主办自己的学会论坛外,俞宣孟研究员、杨国荣教授、郁振华教授还参加了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办的“形而上学何以重要:形而上学的未来”圆桌会议并发言,何锡蓉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国际妇女哲学学会主办的“女哲学家与哲学的发展”圆桌会议并作会议发言,黄凯锋研究员则参加了价值问题的分会并发言。
此外,国内学术机构也纷纷组团参会和主办会议,如中国社科院的儒释道哲学比较,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先生领衔的价值问题研讨,还有上海大学陈新汉先生组织的价值论的研讨,北京大学杜维明、王博教授带队,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带队,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的许多学者都参与了大会,体现出国内对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重视,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大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在大会中占了显著的地位,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专题研讨会就有好几个。
三、“会前会”——“文化与哲学:全球变化时代的生活方式”
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有个惯例,那就是在每届世界哲学大会所在地召开“会前会”。这次的“会前会”于8月1日到3日在雅典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我们一行全部受邀与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90多位学者在会议主会场和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
三天的会议非常紧凑,议题多样,每天上午主题演讲,三天共有9位代表各作1小时左右的主题演讲,之后是提问讨论。每天下午为分场专题报告和圆桌会议。
从会议的主题和发言内容看,一是表现为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尤其是来自欧美的学者对传统西方哲学在注重概念探讨、脱离人的实践、脱离生活世界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二是提出哲学面向实践、面向生活的构想,如美国戈登学院哲学系马克·基德尼(Mark Gedney)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重新认识我们是谁”,他用阿伦特的观点提出了生活政治观:意大利宗座格列高利大学的维基-查(Joo J.Vila-Ch
)教授作了“爱智的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发言。美国布法罗大学哲学系教授、犹太思想和传统研究所所长理查德·科恩(Richard A.Cohen)先生则提出伦理学为第一哲学,既颠覆了传统上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观点,又将作为实践的伦理学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三是对中国哲学的介绍和兴趣。杜维明先生受邀大会发言,主题是“哲学植根于文化:中国的经验和全球的未来”,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多有阐发。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俞宣孟研究员以“自然和自觉”为题,提出如果仍在主客体分离的框架内谈哲学,无论把世界还是人当作哲学的主题,总是有遗漏的。人和世界是一体的,世界中产生出人,人意识到和揭示出世界之为如此这般,二者合在一起就是生命现象。哲学应当是生命自觉的活动过程。四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性的讨论,尤其是对哲学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反思进行了强调,如关于人的形而上学超越和宗教生活方式等,如身心关系、自我觉醒、哲学实践与生活行动等。五是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本国哲学的思考。如俄罗斯学者的“当今哲学在于对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重构”,南非学者关于“非洲的生活,从文化中来的哲学”,以及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的“哲学的根基在文化:中国的经验与全球的将来”等。
据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亚洲哲学学会主席、2003年至2013年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执行理事的陈文团先生说,“会前会”于1998年的世界哲学大会前开始,如今已是第4届,历时15年了。本次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为世界哲学大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说,事实上,很多哲学家主要是为“会前会”而来。这也凸显了价值与哲学研究协会在全球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四、开幕当天的特别仪式——“全球对话奖”授奖
8月4日,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当天,有一项特别的议程,即举行隆重的“全球对话奖”(Global Dialogue Prize 2013)授奖仪式。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及其主席乔治·麦克林(George F.Mclean)教授荣获此奖。该奖项是丹麦设立的世界性奖项,旨在奖励跨文化交流和价值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个人和团体,希冀推动全球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以达成社会共同的善。据悉,这才是第二次授奖,第一次系授给伊朗哲学家达瑜什·沙叶甘(Dariush Shayegan)博士(2009年)。
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由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麦克林先生创立和领导,属于世界哲学联合会会员单位。成立40多年来,聚焦于文化传统与当代变革,致力于推动国际价值与文化的交流和研究,是目前最大的跨文化价值研究网络之一,有65个国家的400多个会员协作单位。迄今举行了15次华盛顿年度研讨班,召开150多个学术研讨会,出版300本跨文化比较和不同文化视角价值研究的学术专著和文集。
颁奖大会安排有5个人发言,第1位是评奖机构代表,她简要介绍并高度评价了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的工作和成果;其余4位发言者系来自于伊朗、尼日利亚、中国和美国的代表,5位中的4位发言人都是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成员(简称CD)。大会安排唯一不是CD的何锡蓉女士作为中国代表发言,可见他们对哲学所与该学会长期合作关系并作出成绩的肯定。何锡蓉女士代表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在向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及麦克林教授的获奖表示衷心的祝贺后,向大会报告了哲学所与该研究会25年交往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1988年哲学所与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建立起双边合作关系以来,举办过15次双边学术交流会议,哲学所有近百人次参加双边会议和华盛顿研讨班,出版论文集25本(包括亚洲地区)。研讨主题紧紧围绕全球化,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及其问题,从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展开。通过对话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国外研究动态,捕捉到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为促进和开展本所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哲学所的经济伦理研究和中西比较研究学科,都是受到研讨会的启发和影响而成为我院的特色学科。通过对话交流,还训练了与会人员的英语口语水平和写作能力,特别是一批当时还比较年轻的学者现在都成长为研究员、学科骨干。通过交流,把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带给世界学者,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通过双边交流,哲学所结识了来自美国、奥地利、比利时、菲律宾、德国、日本、葡萄牙、加拿大、泰国、印度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并与其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交往关系。
麦克林教授和由他引荐并与我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恩德勒(Georges Enderle)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受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特聘研究员。
五、北京获得下届世界哲学大会承办权,中国哲学队伍实力凸显
大会期间,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理事会召开,10个议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议程,那就是决定下届世界哲学大会召开地和换届选举。关于下届召开地,巴西和中国展开竞选,巴西事先积极准备,在大会召开前猛发攻势,甚至其总统也参与助威,南美国家积极赞助。中国则是北京大学由杜维明先生和哲学系主任王博先生领衔。在各自陈述并辩论后,理事会以36票对21票,宣布北京大学胜出。当然,北大并不孤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内地十几所名牌大学哲学系,还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名牌大学都排列在支持申办名单之中。北大提出的竞选口号是:“到北京举办世界哲学大会现在是时候了”。杜维明先生陈述中说,中国需要世界哲学大会,世界哲学大会也需要中国。是啊,过去的世界哲学大会基本都在西方举行,而且内容以西方为主。中国获得承办权,是继上届(2008年)首次在亚洲国家(韩国)举办后,代表了三大文明圈之一的中国文化首次正式出场,这不仅对中国哲学界乃至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华裔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而且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不仅有能力发展经济,而且有自己深邃的思想和广袤的智慧,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襄哲学发展的时候到了。
世界哲学团体联合会的换届选举也在大会期间顺利举行,德蒙特·莫伦(Dermot Moran)被选为新一届FISP主席,莫伦是爱尔兰都伯林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和逻辑学。会议还选举出新一届执行委员会成员3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当选连任。FISP有100多个国家的会员单位,一般一个国家只有一名执委会成员,许多国家一名都没有,中国有此一席,实属不易。作为全额会员单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先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女士参加了投票选举。
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学者杜维明(美国)先生和李文潮(德国)先生也当选执委会成员。杜维明先生在本次选举会上,代表北京大学进行申报陈述,并获成功。李文潮教授在之后的执委会会议上,被选为哲学史委员会主席。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形而上学学会在圆桌会议期间,也进行了换届选举,经过前期的酝酿与推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先生当选下届学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郁振华在选举会上展示了他们所做的工作和平台,表示与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共同享有包括人力和刊物的资源,并对将来的工作信心满满,正在安排今年底在上海举办上任后的首届形而上学会议,并打算明年举办国际形而上学会议。
上述各项活动,说明了中国哲学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中国哲学队伍的实力凸显,中国哲学正在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