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因此,为将“城市双修”工作全面推进,各地按照建设部指导意见结合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但对人口相对较少,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的欠发达的小城市镇来说,城市双修工作将如何进行,有待于我们好好思索。
一、小城镇城市建设面临现状
自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小城镇政策以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凭借“5.12”灾区重建机遇的甘肃南部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条条宽阔的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市规模盛况空前。城内一幢幢具有时代精神的高楼拨地而起,街道上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首尾相接,让人们仿佛进入大城市一般。但是在这光鲜的外表下面,生活和经过这座城市的人们是否觉得满意舒适呢?现在给大家举两个发生在一县城例子看看:例子1:有一老人等市郊车时,突然想上厕,但附近没有公厕,情急之下,老人就拦了一辆出租车,换了三个地方才找到公厕;例子2:城区许多路段一到汛期大雨一片汪洋;例子3: 城区小学幼儿园一座难求。这些只是小城镇存在的部分问题,还存在供气、供电、供热、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问题。如何解决小城镇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呢,这就要通过“城市双修”工作,进行城市修补,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把小城镇打造成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的城市,使我们的城市不但高颜值而且是高素质。
二、开展小城镇“城市双修”工作的着力点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小城镇城市活力
我国长期的城市发展重生产轻民生,较多关注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增长,忽视了民生需求,小城镇城市发展也不例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应当从与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完善群众日常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实现宜居城市、活力城市、发展目标。
(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地域特色
城市双修应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建筑文化,展现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按照有机更新理念,推进老旧城区的改造工作,延续城市肌理,通过城市设计手段,优化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色彩、照明、公共艺术等,提升城市特色,展现地域风貌。
(三)引导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
小城镇城市双修应改变过去依靠城市资源和环境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推动城市朝着生态文明目标稳步前进,促进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绿色发展,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尊重城市本质发展规律。
三、开展小城镇“城市双修”工作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要以人为本、以民生的改善为根本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针对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制定行动计划,提倡社会公平原则,通过均等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内涵,切实保障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因地制宜、坚持城市特色发展
根据城市发展阶段、经济条件、建设阶段、资源禀赋、生态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手段合理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严控城市发展边界。通过对城市系统治理,焕发城市生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风貌特色和活力。
(三)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统一体,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应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有效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更新城市建设模式,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小城镇城市双修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城市双修工作,首先,要调查评估目前城市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了解当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缺乏的具体项目。其次,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修补完善计划,根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程度编制实施进度,对一些急需解决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应优先实施,如,公共厕所问题、排涝问题、出行及停车问题、城市空间,入学问题等等。
(一)完善和修补城市基础设施
公厕问题应在城区街道每隔一定的距离,车站、广场、公园等人员相对聚集的地方周围设置建设公共厕所,同时规划部门在审批沿街大型建设项目时,要求建设单位配建一定规模的对外公厕。来补充和完善这一城市功能。
排涝问题一是采用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排洪沟渠。二是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及适当扩大排水管径。三是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
随着小城镇私家车数量的猛增,上下班高峰及城市道路车辆拥堵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提高通达性,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改善高峰期车辆拥堵现状。适当拓宽城市中心、人行道宽度,完善过街通道。鼓励城市居民乘坐公共交或步行和使用自行绿色出行。鼓励老旧城区改造、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位,在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建设社会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供给,改变占道停车现状。
增加公共空间管理力度。加大加强“两违”建设查处拆除力度,积极拓展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完善公共空间体系。控制城市改造开发强度,根据人口规模和分布,合理布局城市广场,满足居民健身休闲和公共活动需要。加强对山边、水边、路边的环境整治,加大对沿街、沿路和公园绿地周边地区的建设管控,禁止擅自占用公共空间。
(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大量的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城镇教育资源优越,吸引了主重教育的农村孩子家长,城区幼儿园及小学人满为患,入学报名家长提前三天排队绝对是事实、毫不是夸张,真是一校难求,一座难求。因此,加快建设幼儿园小学已迫在眉睫。
一是扩建现有公立幼儿园。二是鼓励吸纳社会资金新建民营幼儿园。三是规划部门在审批住宅项目时要求配建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2、解决上小学难问题。利用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扩建现有小学规模。二是政府规划新建小学,在规划区内选择拆建量相对较小的土地块用于小学建设,来改善入学难得问题
(三)践行公众参与,实现城市共建共享
城市双修应加强公众参与和相关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深入基层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征询公众意见,切实落实公众意愿。政府在城市双修中需扮演好一个组织者、策划者、管理者的角色,推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调动各界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主体意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城市双修工作中来,实现共建共享。
城市双修是当前城市发展阶段应对“城市病”的良药,不是短期的建设行为,而是新常态下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行动、理念和共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不仅是一项规划转型的有效实践,更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实践。
论文作者:刘芝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城市论文; 小城镇论文; 双修论文; 生态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工作论文; 规模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