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探究论文_杨玫瑰

湖南省邵东县人民医院 422800

【摘 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验运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7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后的分期阶段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缓解组(n=45)和未缓解组(n=30),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85例为对照组,均行D-二聚体检测,对三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缓解组和未缓解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治疗后,相比较未缓解组而言,缓解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验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白血病类型,以出血、贫血、淋巴结肿大以及骨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感染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运用D-二聚体检验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48-70岁,平均(58.11±9.34)岁,其中35例为女性,40例为男性;对照组年龄45-71岁,平均(57.63±9.23)岁,其中42例为女性,44例为男性。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采集标本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运用3.2%枸橼酸钠抗凝管对静脉血进行采集,经过8次的颠倒混匀后,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10in离心处理后,对血浆进行分离,然后保存于-20°C条件下待测。

1.2.2检测方法

选择STA-R Evolution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检测D-二聚体含量,运用免疫比浊法,并且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定期校准使用的仪器,在对试剂批次进行更换前,运用配套的质控品严格测定,并且本次研究运用双试剂盒,不需要稀释样本,直接装载到凝血分析仪中,仪器运用Owren-Koller自动稀释,在540nm波长下自动检测D-二聚体水平。此外,在运用免疫比浊法时,还应该减少脂血和抗体蛋白的影响,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三组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并且经对症治疗后,对缓解组和未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缓解组和未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μg/ml)

 

2.2治疗后缓解组和未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

治疗后,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9.25±3.14)μg/ml,明显低于未缓解组的(15.23±3.55)μg/m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急性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特点为细胞分化成熟障碍、白血病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且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降低血小板水平,释放大量促凝物质,使机体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自身纤溶亢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血浆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的一种降解产物,能够将体内纤溶活性充分反映出来,并且也是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2]。有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纤溶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白血病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弹性蛋白酶和炎性因子,降低纤溶系统有效抑制物水平,从而使纤溶亢进加重;②在自身免疫机制作用下,体内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将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激活;③患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感染,从而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④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能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量,从而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3]。同时,在检测D-二聚体含量时,通常选择免疫比浊法,主要指的是通过悬浮体的透射光或散射光强度来测定物质的组分含量,具有便捷、快速、操作简单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将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状态准确反映出来,有助于明确诊断患者病情[4]。在本次研究中,未缓解组和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后,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0.05),这一结果与刘君[5]研究报道一致,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够充分反映患者的纤溶和高凝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够动态监测患者病情,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栋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1):81-82.

[2]倪洪波.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01):86-87+93.

[3]宋慧娟,张卫军,牟锐,冷颖浩,于涛,李明君,刘克宇.β2-微球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病情观察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13+15.

[4]杨娜.探讨FDP、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74-75.

[5]刘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5-76.

论文作者:杨玫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探究论文_杨玫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