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专名指称存在预设的形式刻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名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以下将“什么预设什么”统一表述为“

预设α”,并约定:将α称为

的预设句,

称为α的预设原句①。在不必强调谁是谁的预设句或预设原句时,也简称预设句和原句。 在限于真假二值的情况下,上述表述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预设句为真是原句有真值的必要条件。但是当预设句为假时,它们则有所不同,其中B和B’类似,可以分为两组:

如果预设句为假,则原句无真值可言。

如果预设句为假,则原句既不真也不假。 “既不真也不假”可以有两种解释:(1)将“既不真也不假”也看作是真值的一个值,于是形成了三值语义;(2)没有真值,更明确的表述是“无真值可言”,这就是

。

和

的差别看起来或许不很明显,但是如果按解释(1),二者之间就有了本质的不同。“无真值可言”是对于原句真值的元层次断言,与“有真值可言”之后的真值处于不同层次。从形式语义的角度看,“无真值可言”是真值无定义,所以对

可以给出更为严格的表述:

如果预设句为假,则原句的真值无定义。 目前关于预设的真值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各种三值语义,如Seuren[9],Burton-Roberts[3,4],Beaver和Krahmer[1]等,也包括基于三值语义的一些变形,例如关于预设的二维语义,如Bergmann[2],Herzberger[6],Karttunen和Peters[7]等。这或许是因为三值语义看起来有自然的一面,但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将“无定义”也看成一个与原句真值处于同一层面的真值。本文的目的是按

的理解建立相应的形式语义学。为简化问题,这里只讨论专名指称存在预设问题,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形式方法讨论预设问题的框架,其他相关的预设问题可以将来在这个框架中作进一步扩充。





定义10 设

是任意模型类,A是任意的公式。如果存在

中的模型,A在该模型中真,则称A相对于该模型类可满足。如果对

中的任意模型A都真,则称A在该模型类上有效。 至此完整地给出了

语义,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于专名指称存在预设进行形式讨论和形式刻画。 5 关于专名指称存在预设的形式语义定义及其应用 先看两个例子。 例1 “张明是秃子”预设张明存在。(“张明存在”是“张明是秃子”的预设。)这是简略表述。完整的表述是,“张明是秃子”这句话有意义(有真值),预设了张明存在。


6 结语 当预设句为假时原句既不真也不假,这是预设句和原句的基本关系。对“既不真也不假”有A[*]和B[*]两种理解。如果将其视为与原句真值同层次的某个真值(理解B[*]),于是就有了三值语义的处理。这种理解混淆了不同语言层次的语义。预设句是原句的元语言语句,所谈论的是原句真值的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是否成立(预设句的真假),与原句的真假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复合模型语义给出了符合这一理解的形式语义。该语义所刻画的真值,形象地看,可以记作2//[2]+[0]。其中第一个“2”表示预设句的真值数;“//”表示不同层次;“[2]+[0]”表示在原句层次真值有[2]和[0]两种情况,情况[2]中的“2”表示有两个真值,情况[0]中的“0”表示无真值。2//[2]+[0]表现了一种相对复杂的真值结构,其中不仅有真值,还有真值之间的关系。即使只考虑原句,也不是三值,而首先是[2]和[0]两种情况,其次才有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真值或真值表现。这样的真值,因为由复合模型得到,可以称为复合真值。从这个结果看,简单地用三值语义来处理预设句和原句的真值,完全没有反映预设句与原句在真值上的关系。 预设有不同的种类。如果基于预设句与原句的基本关系A[*],讨论关于真值语义的预设,都应该表现为2//[2]+[0]式的真值或真值结构。所以,尽管本文所讨论的只是专名指称存在预设,但是“二层次语义”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般性,可以用于其他相关预设问题的形式刻画,如摹状词指称的存在预设等,这需要另文给出。 本文用部分模型谈论专名指称存在预设问题。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在于,我们平时并不在意所谈论的对象是否存在,或在什么意义上存在,而是依赖于默认的预设。如果以实际存在的对象为论域,又要通过一些专名说到一些不存在的对象,这就相当于这些专名的指称不存在,在技术处理上,这就是部分解释。部分模型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现象。 预设句与原句是不同层次的句子。谈论预设需要一个更大和更高层次的语言。部分模型以及在此之上的同底复合模型,提供了一个既保证不同语言层次的区分又可以跨语言层次谈论这类预设的形式语义学,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跨语言层次统一谈论原句和预设句关系的形式方法。通过这个语义和相应的方法,使得通常情况下关于预设的默认得到形式上的刻画和呈现。 致谢:在本文完成中作者多次与王轶博士讨论,特此致谢。 注释: ①杨翠[13],第24页:“在进行预设分析时,为表述方便,我们提出‘预设原句’与‘预设命题’这两个概念”。这应该是首次提出“预设原句”一词。该论文还认为,“与预设原句不同,句子含有的预设本身不是句子而是命题”。按该文的用语,如果

预设α,那么

是预设原句,α是预设命题。其实命题也需要句子表达。在这里,α是表达预设的句子,所以称为“预设句”。此时

和α是不同层面的句子。 ②E表示存在,是个谓词。关于存在是不是谓词有不同的观点,在技术上也有不同的处理。这里将存在作为一个谓词,用于表示个体词指称的存在。 ③给出一个形式语言的语义,可以理解为给出该语言所有表达式的语义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给出语词的解释和给出句子的解释。在一阶语言中,对于语词来说,有个体词和谓词。对于它们的解释,前者即给出个体词所表示的个体(指称),后者即给出谓词所表达的类或关系。对于句子来说,给出句子的意思就是确定句子的真值,或给出真值条件。以下将给出语词意思的装置称为解释,将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句子的意思的装置称为模型。解释通常又称为赋值。模型可以看作增加了公式赋值定义的解释。 ④通常的一阶语言模型可以称为完整模型。当η和σ对于

的所有常项或变项有赋值时,部分模型就是完整模型。所以完整模型是部分模型的特例。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 层次模型论文; 句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