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分类与解法略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问论文,解法论文,材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材料解析题(以下简称“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它自从1989年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以来,便以其特有的知识涉及面广、信息贮藏量大、能力考查要求高、区分度强等特征,备受命题专家所青睐。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考生通过研读相关历史材料,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整理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比较、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更是以其学科内综合性强、分值大、设问角度灵活多变等特征,往往令考生们目不暇接。
在高考阅卷时笔者发现,许多考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往往漏洞百出,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解题方法,其失分现象十分惊人。故笔者在此仅以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就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分类与解法谈一些个人拙见,希望对同学们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从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和历史单科卷中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角度来看,其设问主要分为“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两种。所谓内涵型设问,是指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直接进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的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第(2)问要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第(4)问中的第一小问要求“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这些问题只要结合题目提供的材料就可以直接解答。所谓外延型设问,是指既要依靠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第(4)问中的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回答这两个问题不仅要依靠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还要紧密联系教材的内容组织答案。
鉴于上述分类的不同,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应有所不同。解答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相同,都是“一审”即剖解题后设问和获取问题指向和“二读”即仔细研读材料和搜索材料信息。内涵型设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直接组织答案,外延型设问在此基础上还要“三联”即联系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后组织答案。下面,笔者将大致谈谈解答材料解析题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的不同方法。
“一审”指的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一步是要审读设问,同学们要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指向”,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这是解析内涵型设问材料解析题和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一要一忌”。
传统的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的第一步是先阅读材料,对这种做法笔者认为欠妥。因为一旦出现材料读不懂的情况,特别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长句,就会直接影响答题。因此,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一步必须是先仔细剖析题后设问,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例如回答原因、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影响、比较异同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带着“问题指向”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1)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需要寻找两个问题指向:一是罗斯福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二是罗斯福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的原因,我们可以带着这两个“问题指向”去有目的地阅读材料。该题第(2)问的解答难度比较大,首先要建立在第(1)问的基础上,接着要比较指出罗斯福在两次讲话中的异同点。
“二读”指的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第二步是要带着“问题指向”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切忌不认真阅读材料,直接凭感觉答题。这是解析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二要二忌”。
带着“问题指向”阅读材料,尽可能地搜寻“有效信息”,这就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即“材料处理”。阅读材料时,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材料,都必须要注意:一要看两头。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有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的简要介绍,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往可能隐含着解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二要读懂、读透、读深。阅读材料一般要读两遍。第一遍粗读,力求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力求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从而获取有效信息。阅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些信息我们必须要通过对基本史实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剖析以及归纳概括后才能获取。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第37题Ⅰ第(2)问,通过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找到这些有效信息:“从纯粹的物质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会自动的帮助我们建设我们的国防”,“禁运条款的制定不但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罗斯福是从禁运条款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美国传统政策的影响来分析的。材料二中罗斯福把借军火比喻为“浇园的水龙管子”,可见他主张实施租借法案,这样就明确强调大不列颠即英国的订货对美国的有利之处,将支持英国的立场公开化。
“三联”指的是解答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第三步(注意,解答内涵型设问材料解析题没有这一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仅靠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直接答题。这是解答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三要三忌”。
我们在完成了获取“问题指向”、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之后,解答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第三步是结合从教材中所学的史实和观点,进行材料与教材中相关章节内容的衔接和对照,这就是解答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又一关键步骤即“知识迁移”。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共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解答本问时首先要注意两段材料所出示的时间:材料一为1939年 9 月21日,材料二为1940年12月17日。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可知其国际背景主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法西斯德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威胁等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组织答案时做到系统完整。二是被迁移的知识不仅包括历史知识,还必须迁移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例如分析美国对华援助的原因时,不仅要从图表中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还要从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对外政策的角度去分析。
由此可见,“知识迁移”是对“有效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实际上是为最后组织答案勾勒框架。
“四答”指的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步(内涵型设问材料解析题为第三步而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为第四步),组织答案时文字表达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和词不达意。这是解答内涵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三要三忌”和外延型设问材料解析题的“四要四忌”。
同学们在组织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时,在文字表达上要注意语言精练,切忌言辞拖沓和杂乱无章。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1)问所给的参考答案只有98个字,但逻辑性相当强,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在文字表达上深下工夫。同时,答案的文字表达还要注意逐条列出,做到条理化和序号化。在解答“分析原因”“谈谈认识”“评价”“比较异同”“得出结论”之类的问题时,还必须要注意史论结合,通过对材料的发掘和升华中得出答案。总之,要做到逻辑严谨、论之有据,切忌照抄材料、堆砌史实和逻辑混乱,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例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4)问要求“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和“说明美国为什么要对华援助”,前者可以从“对华贷款”和“对华‘租借’物资”的数值变化中可知,美国对华援助分为贷款和租借,其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分析原因则要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等方面作答。
此外,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建议同学们多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但切忌单纯死记硬背,而不适量进行题目训练。长期以来,同学们可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历史学习只要上课时听听,在书上划划,再回家背背就行了,不必要像数理化那样做许多题目来进行能力训练。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也是同学们非选择题得分普遍不高的症结之一。历史学习不仅要多接触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也要适当做些题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许多章节的习题中设置了多篇“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按照要求去阅读并解答,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和解答的具体方法进行的简要说明。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同学们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辨析和综合评价等能力会得到迅速地提高,解答材料解析题也会逐渐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