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比较研究

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比较研究

一、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陈晓东,罗树存,罗泽斌[1](2021)在《影像学检查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当肝细胞癌出现微血管侵犯,提示患者预后不佳,是肿瘤复发和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微血管侵犯仅仅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如果能够在术前预测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对调整手术模式,优化诊疗计划,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巨大的帮助。影像学检查在肿瘤整体观上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弥补穿刺活检中不能体现出肿瘤不同部分细胞的空间异质性及随诊复查过程中肿瘤变化的时间异质性。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尤其是影像组学的发展,影像能够大量的提取人类肉眼不能区分的信息,大量的特征信息使影像学预测模型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影像学检查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

胡浩宇[2](2021)在《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着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肝癌患者的MVI状态,均存在诊断效能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临床验证。因此,本研究联合血清标记物及肝癌影像学特征建立MVI预测模型,并将其转化为MVI风险评分体系,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hepatectomy,AR)或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hepatectomy,NAR)提供有效依据。目的1.构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和血清标记物的混合MVI预测模型。2.基于MVI模型预测分层后进一步回顾性对比通过AR或NAR治疗肝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28例肝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验证队列68例和实验队列160例。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MV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基于预测模型所预测的不同MVI风险情况下AR组和NAR组肿瘤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结果采用血清标记物和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逻辑回归分析后筛选与MVI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5 ng/mL(OR:5.411;95%CI:2.093,13.990;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3.8(OR:3.977;95%CI:1.689,9.368;P=0.002),冠状强化(coronary enhancement,CE)(OR:6.183;95%CI:2.478,15.429;P<0.001),肝胆特异期肿瘤周围低摄取(PH-HBP)(OR:8.754;95%CI:3.355,22.843;P<0.001);MVI 预测模型为:MVI risk=1.5 × AFP+1× NLR+2 × C E+2 × PH-HBP,预测模型在原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AUROC分别为 0.884(95%CI:0.829,0.938)和 0.899(95%CI:0.821,0.967)。以 MVI预测模型得分为3.75为截断值,分为MVI高风险组和MVI低风险组。高危组中位复发时间18个月,低危组中位复发时间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R组中MVI高风险(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风险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比NAR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而当患者处于肿瘤大小≤5cm的低危MVI状态时,AR与NAR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简便、准确的肝癌MVI预测模型。2.通过MVI预测分层分析AR与NAR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发现:对于MVI高危状态(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危状态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是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3.对于MVI低危状态,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或NAR对临床预后无显着性差异。

李建志[3](2021)在《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也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其对病人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术根治术及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是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效果,而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行减瘤术。近年来,具有定量或半定量功能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DCE-MRI可以模拟对比剂在肝脏病灶区域的代谢过程,获得定量和半定量的功能性参数,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的血供变化以及灌注性、渗透性微循环改变,弥补常规MRI序列不能定量分析的不足,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射频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力。第一部分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肝细胞癌筛查和检测的主要诊断指标通常是基于实验室肿瘤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多期增强的成像。磁共振是肝癌诊断与术前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MRI评价肝细胞癌主要依靠常规序列,通过病变形态学、组织信号的改变以及病灶的强化方式得以诊断,其结果主要依赖于诊断医师的经验,主观性较强。DCE-MRI是一种根据病变中异常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病变组织病理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获取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技术更多的半定量和定量的功能性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包括组织的血供、灌注性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信息,其中肿瘤组织渗透性改变的研究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利用DCE-MRI评价病变渗透性改变的常用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参照物模型等,其中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评价肝脏疾病更加简单易用。研究目的探讨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评估中的价值;应用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两种药代动力学模型测量组织血管功能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癌组1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对象行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检查。采用图像后处理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软件,获取肝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肝组织感兴趣区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感兴趣区的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肝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在不同病变组间的差异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之间渗透性参数的差异,并对肝癌和对照组肝组织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诊断试验评价。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0.87±0.25、1.18±0.79、1.41±0.84 和 4.20±3.01;2)癌旁肝组织:0.99±0.22、0.67±0.24、0.90±0.32 和 2.15±0.94;3)对照组肝组织:0.92±0.23、0.65±0.22、0.84±0.25 和 2.14±0.99;4)四个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l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202.00±132.0、39.34± 19.07 和 0.25±0.13;2)癌旁肝组织:163.34±88.49、32.46±13.48 和 0.27±0.12;3)对照组肝组织:139.66±74.18、25.65±12.50 和 0.24±0.12;4)三个灌注性参数在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比较,BF值和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P值分别为0.3016、0.3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的结果如下:1)肝癌:1.13±0.74、3.10± 1.84、1.91±1.38、0.29±0.21 和 0.68±0.17;2)癌旁肝组织:0.85±0.51、2.86±1.35、1.42±1.23、0.23±0.14 和0.30±0.15;3)对照组肝组织:0.91±0.73、3.09±1.87、1.57±1.67、0.16±0.10 和0.29±0.12;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结果如下:1)肝癌:1.85±0.8、1.69±1.07、0.78±0.20、0.31±0.20、0.57±0.26和1.76±0.79;2)癌旁肝组织:2.45±0.75、2.96± 1.65、0.74±0.21、0.35±0.21、0.09±0.10和 2.31±0.76;3)对照组肝组织:2.33±0.84、3.02±1.83、0.73±0.19、0.26±0.17、0.10±0.10、2.23±0.84 和 2.23±0.84。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min-1)、kep(min-1)、ve、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比较的P值为0.1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模和Exchange模型在肝癌、癌旁肝组织、对照组中相同参数分别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肝癌组别内Krans、kep、ve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参数P值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组织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中的相关性:肝癌组别中,Ktrans、kep、vp和HPI呈弱至低、中度相关,r范围是0.2532~0.7217,ve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肝组织中,Ktrans、kcp、ve、vp和HPI呈低度相关,r范围是0.2484~0.4303;在对照组中,Ktrans、kep和ve的呈低度相关,r范围0.3290~0.5253,vp和HPI相关系数r的P值为0.0967和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区分肝癌的各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试验评价(p为概率)5.1 半定量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093+0.8603 × MS,(model 1);ROC曲线下面积0.787,灵敏度77.5%,特异度68.4%。5.2 灌注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0.2627+0.0505 ×BV,(model 2);ROC曲线下面积0.709,灵敏度52.9%,特异度78.9%5.3渗透性参数区分肝癌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8.7445+7.9343 × Vp+17.5833×HPI,(model 3);ROC曲线下面积0.975,灵敏度94.9%,特异度94.7%。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6.2373+1.3379 ×Ktrans+19.6095×HPI,(model 4);ROC 曲线下面积 0.969,灵敏度90.6%,特异度92.1%。5.4两种模型分别联合半定量参数和灌注性参数区分肝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1)Extended tofts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7921+20.1850 × HPI+6.4564 × IAUC-1.0543 × MS,(model 5)。ROC曲线下面积0.978,灵敏度92.8%,特异度97.4%。2)Exchange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5.7357+15.9189 × HPI+0.1045 × BV,(model 6)。ROC 曲线下面积 0.975,灵敏度97.1%,特异度 89.5.4%。结论1 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肝细胞癌MRI量化诊断的较好方式是半定量参数IAUC和MS联合Extended tofts模型中的参数HPI,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7.4%。第二部分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或者不适宜手术切除行减瘤术的肝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半定量参数以及灌注性和渗透性的参数可反映消融治疗后病变区域内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情况,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病理生理学的特征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最大化的实现精准评价。研究目的分析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射频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收集到的69例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患者,其中完全消融病例42例,不完全消融病例27例;与该组病例比较的研究对象组别同第一部分肝癌组及对照组。肿瘤仅做射频消融治疗。图像后处理软件是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勾画肝癌射频消融灶、肿瘤残留组织、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的感兴趣区,获取DCE-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完全消融病灶、不完全消融病灶的消融区域、肿瘤残留组织的各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性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间渗透性参数在同一组别的差异性。结果一、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17±0.37、0.23±0.13、0.22±0.16 和 0.84±0.44;2)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1.01±0.21、0.66±0.23、0.91±0.32 和 2.04±0.90;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与肝癌组之间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6.20±10.76、3.48±1.34、1.50±0.10;2)消融灶旁肝组织:152.34±72.96、31.69±12.32、0.29±0.17;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与肝癌组之间BF、BV和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09±0.07、1.11±0.81、3.94±2.36、0.03±0.03 和0.82±0.12;2)消融灶旁肝组织:0.92±0.58、3.04±1.58、1.38± 1.24、0.21 ±0.14 和0.27±0.13;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之间、与肝癌组之间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30±0.23、2.77±1.67、0.39±0.29、0.06±0.11、0.75±0.24 和 0.25±0.20;2)消融灶旁肝组织:2.48±0.73、3.07±1.58、0.73±0.20、0.31±0.15、0.08±0.07 和 2.32±0.71;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灶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射频消融灶组别内Ktrans、kep、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参数的P值分别为0.9462和0.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别内Kt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之间对应参数在肝癌射频消融灶、消融灶旁肝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射频消融灶组参数Ktrans、kep、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5926~0.7811,ve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489/0.3468,P>0.05);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3407~0.5712,参数Ktrans、vp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802/0.2534,0.3011/0.0526,P>0.05)。二、不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ol/L)、IAUC(m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0.83±0.24、1.64±1.27、1.91±1.35 和 5.80±4.34;2)消融区域:1.22±0.39、0.24±0.13、0.24±0.17 和 0.86±0.45;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消融区域的比较,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63.17±157.76、43.88±19.90 和 0.24±0.12;2)消融区域:16.74±10.21、4.00±1.24 和 1.50±0.10;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别之间比分析:灌注性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组织比较,参数BF、BV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BF、BV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F和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c、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1.54±0.83、3.90±1.96、1.36±1.06、0.35±0.22 和 0.68±0.18;2)消融区域:0.09±0.06、1.06±0.89、4.36±2.60、0.04±0.03 和 0.81±0.14;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Ktrans、kep、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为0.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03±0.75、1.88±1.40、0.81 ±0.20、0.35±0.21、0.55±0.29和 1.95±0.76;2)消融区域:0.32±0.25、2.41±1.56、0.44±0.29、0.07±0.13、0.73±0.27和 0.26±0.21;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参数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0.1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的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的P值为0.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的差别性检验:Ktrans、ve、ke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0.9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的差别性检验:Ktrans、kep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的P值分别为0.9551和0.0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模型在肿瘤残留组织中参数Ktrans、vp和HP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3、0.6136、0.8694(P<0.05),kep和ve的相关系数,的P值分别为0.3939,0.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中参数Ktrans、kep、ve和HPI的r分别为0.5931、0.7644、0.6626、0.7729(P<0.05),vp相关系数r的P值为0.3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2 DCE-MRI多参数成像结合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量化评价肝癌射频疗效,提高了疗效评估的客观性,是常规MRI形态学及解剖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全文结论1 DCE-MRI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4 通过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DCE-MRI多参数成像对于肝细胞癌诊断及其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组织微循环改变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具有重要价值。5 DCE-MRI在肝癌和射频疗效评估应用方面的扫描方案、评价标准,尚需要多中心大数据的支持。

杨冠华[4](2021)在《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及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MRI特征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瘤体MRI特征,探讨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和以此构建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经手术切除的232例单发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按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n=162)和验证组(n=70)。对建模组HCC患者临床资料和瘤体MRI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验证组中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C患者术前实验室指标中较高的AST、NLR和PLR是MVI的危险因素(P<0.05)。HCC患者术前瘤体MRI特征中瘤体直径、存在瘤体DWI/T2WI错配、瘤体形态边缘不规则、存在瘤周异常强化、存在瘤内动脉、存在瘤体内马赛克结构、瘤体包膜不完整、瘤体突出肝脏轮廓之外、瘤体非典型强化和瘤体平均ADC值较低是MV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瘤体DWI/T2WI错配(P=0.031)、瘤体形态边缘不规则(P=0.044)和瘤体包膜不完整(P=0.004)是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881(95%CI,0.820~0.926)和0.902(95%CI,0.808~0.960),灵敏度分别为88.3%和83.7%,特异度分别为77.9%和90.5%。预测评分的cut-off值为2分,评分≤2分定义为MVI低风险(n=76),评分>2分定义为MVI高风险(n=86)。结论基于瘤体MRI特征构建的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对于HCC患者术前评估MV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瘤体MRI特征评估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105例无大血管侵犯的单发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早期复发组(n=65)和无早期复发组(n=40)。对两组H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瘤体MRI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影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不同危险因素组间的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HCC患者术前实验室指标中较高的AST、PLR和ALBI分级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HCC患者术前瘤体MRI特征中瘤体最大直径≥5cm、存在瘤体DWI/T2WI错配、瘤体形态边缘不规则、存在瘤内动脉、存在瘤体内马赛克结构、瘤体包膜不完整和瘤体非典型强化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HCC患者术后病理特征中存在MVI和肿瘤为中分化或低分化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较高的ALBI分级(P=0.004)、术前MRI图像中存在瘤体内马赛克结构(P=0.009)和术后病理存在MVI(P=0.008)是影响单发无大血管侵犯的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瘤体MRI特征对于评估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邓林[5](2021)在《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基于多模态MRI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的应用多模态MRI预测分析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首次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4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中,26例患者复发,22例未复发。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复发组患者在甲胎蛋白(AFP)>400μg/L占比、谷氨酰基转移酶(ALT)水平、临床分期、术前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复发组血清白蛋白>35g/L占比、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3.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复发组瘤灶数目相对较多、瘤灶最大径较大,DWI/T2WI错配占比及瘤内动脉占比比例更高、强化类型以3型和4型居多,包膜完整比例和瘤体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FP>400μg/L占比(OR=7.237,P=0.026)、NLR(OR=6.499,P=0.022)、强化类型(OR=14.248,P=0.031)、DWI/T2WI错配占比(OR=8.233,P=0.020)、瘤体平均ADC值(OR=0.150,P=0.049)、瘤体最小ADC值(OR=0.003,P=0.041)是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1.TACE术后的HCC复发与AFP、NLR、肿瘤强化类型、DWI/T2WI错配、瘤体ADC值独立相关。2.多模态MRI凭借多序列成像优势,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很好的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章基于多层螺旋CT评价碘油摄取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瘤灶碘油摄取及廓清情况,探索其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纳入39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术后1周及1~2月行上腹部CT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碘油摄取类型及廓清速率,并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分析术后复发及碘油廓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未复发组HCC患者碘油摄取类型以Ⅰ型为主,复发组的碘油摄取类型以Ⅱ、Ⅲ、Ⅳ型为主;复发组的瘤灶碘油廓清率更快,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碘油沉积类型、碘油廓清速率、T1WI信号强度间均有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碘油廓清速率是预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瘤灶强化类型(OR=2.237,P=0.004)、T1WI信号强度(OR=9.236,P=0.015)及最小ADC值(OR=0.013,P=0.014)是预测瘤灶碘油廓清速率快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瘤灶内良好的碘油沉积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CT可以很好显示瘤灶内碘油的沉积和廓清情况。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碘油廓清速率是预测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瘤灶强化类型、T1WI信号强度、瘤灶最小ADC值是预测瘤灶碘油廓清速率快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宝腾[6](2021)在《临床列线图预测单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预测单发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和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简单易用的列线图辅助临床医生的术前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132例患者完成了随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价临床、血清学及影像特征的组间差异。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预测MVI的独立预测因素;用LASSO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预测MVI和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用C指数、bootstrap校正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列线图的阈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并计算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使用KaplanMeier(KM)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生存曲线的绘制和比较。结果:152例患者中63例(41.4%)发生MVI,132例患者中46例(34.8%)在随访期间复发。AFP>31.6ng/m L(OR=11.414;P<0.001)、ALRI>20.03(OR=6.704;P=0.011)、肿瘤包膜不完整(OR=5.734;P=0.015)和静脉侵袭的双特征预测因子(TTPVI)的存在(OR=4.674;P=0.031)是MVI的独立预测因素。AFP>8.6ng/m L(HR=4.552;P<0.001)、SII>309.04(HR=3.024;P=0.004)、肝硬化(HR=2.884;P=0.013)和肿瘤包膜不完整(HR=4.253;P=0.012)是H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预测MVI的列线图的C指数为0.843,校正C指数为0.828,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MVI与实际MVI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DCA表明列线图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预测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的C指数为0.832,校正C指数为0.824,预测1年无复发生存期(RFS)和2年R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和0.881,但列线图的校准度欠佳。分别以160分和250分将患者分为MVI高危组和低危组、早期复发高危组和低危组,其预测MVI和术后早期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准确度分别为68.3%、87.6%、79.6%、79.6%、79.6%和80.6%、88.1%、67.6%、93.7%、86.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VI高危组和低危组(P<0.001)、早期复发高危组和低危组(P<0.001)的累积RFS均有显着差异。结论:基于AFP、炎症标志物(ALRI、SII)以及影像特征(肿瘤包膜、TTPVI)建立的临床列线图可用于术前预测单发HCC患者MVI和术后早期复发,从而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术前治疗决策。

贾非[7](2021)在《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预测肝癌对TACE治疗反应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原发性肝内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中晚期H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不同个体TACE治疗中晚期HCC的疗效差异很大,目前缺乏预测TACE治疗肝细胞癌反应性的方法。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和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imaging,APT)是两种已经应用于评价各种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的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预测TACE治疗反应性提供了新的方向。目的探索多模态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TACE治疗肝癌反应性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MRI序列(冠状位T2WI序列、轴位T1WI序列、T2WI序列)和研究序列(轴位IVIM序列、轴位APT序列)进行扫描。由两位放射科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分别独立选取相应部分的感兴趣区(ROI)测量TACE治疗前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和正常组织的APT信号强度(APT值)、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取两位观察者平均值纳入最终数据。经TACE治疗后随访半年以上,根据实体瘤m RECIST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和正常组织三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反应组和未反应组两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ACE治疗HCC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综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综合预测模型及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PT、ADC、D、f值均存在差异,P均<0.05。2.在肿瘤组织中反应组的APT值低于无反应组,P=0.009,反应组的D值高于无反应组,P=0.001。在瘤周组织中反应组APT值低于无反应组,P=0.035,反应组ADC和D值高于无反应组。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肿瘤大小(P=0.038)、肿瘤组织的APT值(P=0.034)和D值(P=0.038)为预测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子。将这三个参数(肿瘤大小、APT值和D值)结合起来建立综合预测模型。具体计算公式为:logit(P)=0.031×肿瘤大小+4.637×D–0.349×APT-SI。4.综合预测模型评估TACE治疗肝癌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51,P<0.01)较任何单独的参数均高(分别与肿瘤大小、肿瘤组织D和APT值的ROC曲线比较:Z=2.457,P=0.003;Z=1.967,P=0.047;Z=2.092,P=0.028)。结论IVIM联合APT成像是预测TACE治疗肝癌反应性的有效方法。其中较低的APT值和较高的D值提示TACE治疗反应性较好。

刘恩成[8](2021)在《ADC值联合Gd-EOB-DTPA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普美显(Gd-EOB-DTPA,钆塞酸二钠注射液)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术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以介入治疗手段为唯一治疗方式的肝细胞癌患者52人,其中男33人,女19人,共计检出HCC病灶106个。依照2020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及2012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联合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推荐的m RECIST标准作为评估癌灶在TACE术后是否有残存诊断的参考标准,以术后DSA造影及病理穿刺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别以Gd-EOB-DTPA、DWI及两者联合对TACE术后的癌灶进行诊断,评价三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使用ROC曲线分析术后有效组及无效癌灶的ADC值,探讨ADC值对TACE术后癌灶的诊断价值,Kappa检验分析Gd-EOB-DTPA及金标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别计算HCC病灶于术前及术后动脉期的对比增强比(CER)和信号比(SIR),两者的数值和ADC值在TACE术前、术后之间的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它们在TACE术后评价疗效的价值。结果入组52例患者基于金标准共检出HCC癌灶106个,术后坏死癌灶67个,术后残存癌灶39个,坏死癌灶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DWI序列为低信号,ADC图高信号,肝胆特异期(HBP)为低信号。残存癌灶多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信号,T2WI高或混杂高信号,在动脉期快速强化,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减退,DWI序列为高信号,ADC图低信号,HBP为明显低信号。癌灶术前的ADC值为(1.40±0.23)×10-3mm2/s,低于术后(1.76±0.33)×10-3mm2/s,P<0.001。术后有效组的ADC值为(1.90±0.30)×10-3mm2/s高于无效组(1.51±0.23)×10-3mm2/s,术后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ADC分界阈值为1.745×10-3mm2/s。Gd-EOB-DTPA及DWI诊断术后癌灶的敏感度均为92.31%,特异度分别为94.03%、95.52%,经Kappa一致性检验计算Gd-E0B-DTPA与金标准两者之间对TACE术后癌灶的诊断结果,Kappa值=0.859,P<0.001,两者同时使用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44%、100%。癌灶术后的CER值为0.55±0.36,SIR值为0.96±0.15,两者均低于术前,P<0.001,其中有效组较无效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1)介入术后残存癌灶多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信号,T2WI高或混杂高信号,DWI序列为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在动脉期快速强化,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减退,HBP为明显低信号。(2)术后ADC值对评价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价值,Gd-E0B-DTPA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两者联合使用的诊断价值更高。(3)癌灶术后的CER值及SIR值均低于术前,有效组较无效组降低更为明显。

邢昊[9](2020)在《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病因。我国最新癌症数据表明,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位,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其他类型癌症不同的是,HCC显示出强烈的血管侵袭倾向。肿瘤细胞侵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是HCC进展的重要标志。肝切除术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出现的肿瘤复发制约了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提高肝切除手术疗效的关键有赖于HCC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发生化学转化的小分子,能够直接反映机体细胞代谢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以提供生命系统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动态代谢反应的整体信息。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S-MS)技术的代谢组学检测平台在HCC中的应用,寻找并评估特征性代谢分子对HCC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进一步就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第一部分利用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组织样本的代谢谱特征,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后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这一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对苯甲酰甘氨酸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定量验证;研究第二部分评估苯甲酰甘氨酸在HCC术后预后判别上的价值,定量检测术后肝癌组织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分析其含量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实现对HCC术后长期预后的个体化预测;研究第三部分进一步对苯甲酰甘氨酸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影响,并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以期进一步揭示HCC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为寻找预后个体化评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一部分利用UPLS-MS技术平台建立组织样本的代谢谱分析方法,收集50名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肝癌组织、近端癌旁(距切缘<2cm)、远端癌旁(距切缘≥2cm)及门静脉癌栓组织进行测定。首先,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计算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并通过内部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根据代谢物筛选条件筛选出在四种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将筛选所得差异代谢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与公共代谢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对,从而鉴定出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最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在四种组织中定量检测目标代谢物的含量,进一步确认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在HCC中的变化情况。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结合前述苯甲酰甘氨酸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426名接受了肝切除治疗的HCC患者术后样本进行检测,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并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高低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数据用于模型变量筛选和模型构建,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危险因素,将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作为变量纳入至筛选过程中,分别构建预测OS和RF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最后根据列线图预测值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分组后患者的预后差异。研究的第三部分,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在公共数据库以及代谢通路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寻找调控苯甲酰甘氨酸的关键酶。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调控苯甲酰甘氨酸关键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Glycine Nacyltransferase,GLYA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GLYAT在肝癌细胞系中的功能,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并筛选GLYAT过表达和敲减细胞系,采用分子功能学实验方法探索GLYAT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明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GLYAT对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研究第一部分对50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四种术后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谱测定。建立OPLS-DA模型后,模型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达到0.726和0.708,内部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表明该模型稳定、有效。通过与公共数据库的代谢谱数据相比对,最终共鉴定出17种在肝癌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癌栓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分属于氨基酸类、嘌呤类、有机酸类、胆汁酸类、弱酸类、酮类、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类。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及亚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进一步将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含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逐渐降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定量检测苯甲酰甘氨酸的在远端癌旁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趋势与前述一致。因此,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得到苯甲酰甘氨酸,其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组织中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了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切除术后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确定了区分苯甲酰甘氨酸高、低表达的最佳界值为0.215 ng/m L。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和验证集(N=140),在训练集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训练集中影响HCC患者手术后OS的因素,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术前高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多发肿瘤、大血管侵犯、术中输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Child-Pugh评分、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大血管侵犯、切缘≤1公分。将以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的OS和RFS相关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1、3、5年OS和RFS生存概率的预测。O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63和0.795,RF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50和0.765。利用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评价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贴合良好,表明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理想。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优于BCLC分期和TNM分期的临床获益。第三部分研究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细胞系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结果显示其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肝细胞系,苯甲酰甘氨酸直接处理肝癌细胞可以抑制其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通过检索代谢网络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属于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终末产物,其代谢途径单一,由关键酶GLYAT直接调控,苯甲酰甘氨酸水平与GLYAT密切相关。干扰GLYAT后苯甲酰甘氨酸的含量亦降低。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GLYAT在HCC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GLYAT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的GLYAT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收集67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同时收集其中11例HCC合并门静脉侵犯患者的门静脉癌栓组织,进一步在肝细胞癌临床样本中验证GLYAT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YAT在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GLYAT表达与微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相关,表达量越低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LYAT低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在肝癌细胞系中进行GLYAT表达量的检测,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肝癌细胞系中的GLYAT表达量降低。过表达GLYAT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而敲减GLYAT则增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体内研究亦证实GLYAT表达水平降低可以促进Huh7细胞的皮下成瘤能力,过表达GLYAT后则抑制皮下成瘤能力。进一步检测EMT相关蛋白,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使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而E-cadherin的表达上升。在GLYAT敲减组中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而E-cadherin的表达则降低。机制研究部分检测了过表达和敲减GLYAT后多种经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下调了PI3K、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而GLYAT的表达下调则激活PI3K/Akt/m TOR通路。加入m TOR激酶抑制剂PP242处理之后则可以逆转GLYAT敲减后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抑制GLYAT表达下调引起的细胞侵袭和迁移。以上结果提示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中的EMT过程,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本部分研究证实GLYA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调控HCC进展的关键靶点。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UPLS-MS技术检测平台,建立了稳定的HCC患者术后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方法,鉴定出HCC组织样本中特征性差异代谢分子。运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在上述组织中逐渐降低。第二部分研究基于第一部分所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苯甲酰甘氨酸定量检测,并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分界值。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含量是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构建整合代谢物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CC术后预后实现精准地个体化预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GLYAT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探索了GLYAT在H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CC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变化情况。临床组织样本分析证实GLYAT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标志物,GLYAT能够显着抑制HCC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促进HCC中的EMT过程,提高了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因此,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可能具有作为HCC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且可能是未来治疗干预的新途径。

陈仲鹏[10](202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肝癌发病数为84.1万,占全球癌症发病数4.7%,死亡数78.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率8.2%;我国肝癌发病数为39.3万,占全球46.7%,死亡数36.9万,占全球47.2%[1]。肝癌在我国癌症发病数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可能具有治愈作用。然而,经手术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达70%,肝移植后复发率达35%。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较高,导致其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2]。其中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4]。肝癌的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可分别使肿瘤复发风险增加15倍和4.4倍[5]。大血管侵犯是指肿瘤侵犯到血管,常见的大血管侵犯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6]。一般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而微血管侵犯目前术前诊断预测手段有限,主要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发现。而微血管侵犯正是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微血管侵犯(MVI)是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巢团衬覆于内皮细胞的脉管腔内,多见于门静脉,包括包膜内血管。MVI病理分级方法如下:(1)M0:MVI未发现;(2)M1(低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而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即距离肿瘤≤1.0cm;(3)M2(高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或者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及距离肿瘤>1.0cm。多项研究[7,8]显示,MVI是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9]中通过统计661例HCC患者相关资料,提示MVI总的发生率约为31.6%。另一项研究[[10]指出MVI发生率约为46.8%。从而可知,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其总生存率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探讨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而为改善其术后生存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244例。统计其中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共138例,将其分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n=33例)、单纯TACE治疗组(n=35例)、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n=29例)以及对照组(n=41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微血管侵犯程度、肿瘤复发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利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无瘤生存期以及生存时间,评估各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根治性切除术后HCC患者244例中,男性19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3.69:1有MVI患者138例,无MVI患者106例,MVI总的发生率为56.56%。2.各治疗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肿瘤指标、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4)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以上各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4.990,P<0.05)。4.各治疗组术后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4)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以上各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7.242,P<0.05)。5.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98,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4,P<0.05)。6.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29,P<0.05)。7.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7.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7,P<0.05)。(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7.2术后1、2年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00,P<0.05)。(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63,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9,P<0.05)。8.各治疗组M1级别患者与M2级别患者对比情况:8.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0个月(95%CI:3.4~12.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3.8~20.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3.0~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2,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6.7~13.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95%CI:1.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69,P<0.05)。8.2术后1、2年生存率:(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90.9%、51.9%,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95%CI:19.0~37.0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0%,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CI:15.2~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8,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95%CI:9.3~24.7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38.7%、0%,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95%CI:8.7~13.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0,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3.3%、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CI:13.2~14.8个月);M2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20.6%、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95%CI:7.6~1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9,P<0.05)。结论1.三个治疗组在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索拉非尼等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2.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TACE治疗组,前者虽然不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但是能延长该类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期,增加其总生存时间。3.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前者不仅能延长患者肿瘤复发时间,还能提高术后总体生存率。4.各治疗组M2级别患者分别对比M1级别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术后总生存时间更少。MVI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后拥有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二、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学检查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检查(ultrasound)
2 CT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3 MRI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4 影像组学的兴起

(2)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钆塞酸二钠增强后核磁肝癌特征性征象联合血清标记物对微血管侵犯的预测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癌微血管侵犯预测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应用的预后对比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微血管侵犯风险和肿瘤直径联合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适用范围研究
    背景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期间发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DCE-MRI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Article 1 in English
Article 2 in English

(4)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及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MRI特征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图片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图片说明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影像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基于多模态MRI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多层螺旋CT评价碘油摄取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临床列线图预测单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理分析
    2.3 MRI检查
    2.4 影像分析
    2.5 临床资料分析
    2.6 术后随访方案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线特征
    3.2 随访和复发
    3.3 影像特征评估
    3.4 术前预测MVI的列线图
    3.5 预测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
    3.6 生存分析
    3.7 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预测肝癌对TACE治疗反应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原发性肝癌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ADC值联合Gd-EOB-DTPA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手术过程
    4.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5.影像学分析
        5.1 诊断金标准
        5.2 影像学定性分析
        5.3 影像学定量分析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基线资料
    2.影像学表现
    3.影像学定量分析
    4.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5.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结果分析
讨论
    1.现阶段肝癌TACE术后评价其疗效的功能性成像影像学方法
    2.ADC值联合Gd-EOB-DTPA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检查对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UPLS-MS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在肝切除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评估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肝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10)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标准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学检查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J]. 杨凡,陈晓东,罗树存,罗泽斌. 海南医学, 2021(14)
  • [2]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D]. 胡浩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志. 山东大学, 2021(11)
  • [4]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及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 杨冠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D]. 邓林.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临床列线图预测单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D]. 张宝腾. 兰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预测肝癌对TACE治疗反应的价值[D]. 贾非.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ADC值联合Gd-EOB-DTPA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D]. 刘恩成.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D]. 邢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D]. 陈仲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细胞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