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周志国[1]2007年在《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建立高效的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加速育种材料纯化,以19个材料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诱导因素,促进小孢子植株再生的方法,探讨了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对获得的再生植株的性状进行了鉴定,获得了下列试验结果:1、不同基因型的萝卜试材间的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能力有很大的差异,19个萝卜品种中有13个品种产生了胚状体,其余6个品种没有被诱导成功。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最高的品种‘Nau-11tcx-06’出胚率达到10胚/蕾。2、花蕾发育时期是小孢子诱导出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供试品种不同适宜培养的花蕾长度也不相同,“花瓣/花药”长度之比为6/7~8/7时,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处于单核靠边期与双核早期,在形态上观察选择圆形小孢子占绝大多数的花蕾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较合适。3、活性炭对小孢子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并且提高子叶型胚状体的比例,低浓度的活性炭对小孢子发育的诱导起促进作用,高浓度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4、外源激素对小孢子发生及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的6-BA促进难成胚的基因型细胞启动分裂,高浓度的6-BA对小孢子胚状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使小孢子胚状体向畸形化发展。5、将花蕾保存在4℃低温环境中预处理,胚状体统计结果表明,胚状体诱导率未有显着变化,但是可以暂时保存材料,并不降低培养效果。经过5~6天的保存,发现诱导率明显降低,经染色检测花粉活力明显不足。6、游离小孢子33℃高温预处理,可以改变小孢子发育方向,使其由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并使小孢子维持较高的活细胞频率,促进细胞分裂和胚状体发生。7、在对不同花期取样诱导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基因型适宜培养的花期不一致,但总体上盛花期花蕾样品成胚率高。8、胚状体成苗率与胚胎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胚状体越大越容易成苗。小孢子植株主要来源于发育健康的胚状体,畸形胚状体很难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9、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经过比较,发现以MS+NAA0.2mg·L~(-1)+3%蔗糖+O.7%琼脂最为适宜,生长的根系粗壮整齐,如果一次生根不成功,还需要二次生根。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小孢子植株的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0%-100%。10、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植株群体中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和嵌合体所占的比例不同,不同品种间植株的自然加倍率有显着的差异。11、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的最可靠方法是细胞学方法,可以通过根尖细胞压片或花粉母细胞压片的方法进行植株倍性鉴定,流式细胞测定方法是最为迅速的测定方法。

李菲[2]2017年在《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在我国获得成功以来,该技术在我国白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培养体系操作繁琐,难于高效地开展小孢子规模化的培养,同时基因型制约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多年来该技术有待探明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围绕白菜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定位与分析,探讨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制,并尝试建立白菜小孢子的转基因体系,为推动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白菜类作物研究中获得更为深度广度的应用奠定基础。通过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初步建立了白菜小孢子规模化培养体系:在国内首次利用机器提取替代人工挤压收集小孢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干扰因素,并简化了实验操作;利用细胞破碎仪可在短时间同时提取多份样品,而不影响小孢子的活力和胚胎发生能力,并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集中进行大量材料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成为可能。2.利用一种新的群体类型——BC_2DH群体对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基于该群体120个单株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信息,以及BC_2DH单株具渐渗系的特点,本研究将遗传图谱信息与材料表型进行直观比对寻找差异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方法尝试;本研究首次将影响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锁定在A03染色体的3个InDel标记区段,对目标区段的基因挖掘,筛选到11个候选基因在白菜易出胚小孢子诱导初期高度表达,而在难诱导材料几乎不表达或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胁迫应激、细胞骨架重排以及胚胎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3.对白菜小孢子诱导初期24h的RNA-seq分析获得502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聚类分析显示小孢子早期的热激诱导,首先引起大量与细胞壁、细胞膜系统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比较材料与温度两个因素,材料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比25℃常温与33℃胁迫激发的基因差异表达更显着。4.培养基添加乙酰化酶抑制剂TSA,无需高温也能有效诱导易出胚白菜小孢子的胚胎发生,小孢子在成胚途径上与传统热激表现一致。研究推测TSA使小孢子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基因的重编程;并推测热激胁迫的启动机制与TSA作用效果相同。通过Q-PCR检测胚胎发生标志基因在白菜小孢子诱导初期的表达量,结果显示BABY BOOM、FUS3、NAPIN等胚发育标志基因在小孢子启动初期24h几乎不表达,而在胚状体发育阶段可见基因的显着转录表达。5.初步建立了适合于白菜小孢子的基因枪法介导遗传转化体系。小孢子作为转化受体,将发挥其群体数量大,易收集、且具强的胚胎发生能力和植株再生潜力的优点,有可能是解决白菜类作物再生困难,提高转基因效率的有效手段。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优化了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对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定位有了突破性进展;并拓宽了白菜小孢子的应用领域。

叶雪凌[3]2004年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30种基因型的大白菜品种或品系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对影响小孢子胚诱导的因素,促进小孢子植株再生的方法,以及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下列结果。 1.不同基因型大白菜试材间的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有很大差异,供试品系可分为易成胚、较易成胚和难成胚叁种类型。 2.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大小有一定关系,供试材料适于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蕾形态指标为:花蕾长2.5~3.5mm,“花瓣/花药”长度之比为2/3~1/1。 3.外源激素对小孢子胚发生及发育有一定影响。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小孢子胚的发生,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小孢子胚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使小孢子胚向畸形化发展;生长素对小孢子胚的诱导起抑制作用,但对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有促进作用。 4.胚状体成苗率与胚胎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胚胎越大越容易成苗。小孢子植株主要来源于子叶型胚。 5.适宜的成苗培养基琼脂浓度为1.2%。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活性炭有利于小孢子胚成苗。 6.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植株群体中单倍体、二倍体、叁倍体、四倍体和嵌合体所占比例不同,品种和品系间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有显着差异。 7.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的最可靠方法是细胞学方法,可以通过根尖细胞压片或花粉母细胞压片进行植株倍性鉴定;“流式细胞光度法”是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倍性的快速可靠鉴定方法;气孔特性与小孢子植株倍性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由于不同倍性植株之间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保卫细胞叶绿体 摘要数及气孔密度有一定的重迭,而且还有嵌合体的干扰,气孔特征值难以作为大白菜植株倍性的可靠鉴定指标。

付文婷[4]2010年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优化大白菜游离小孢子的培养体系,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扩展这一技术在大白菜育种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以15个大白菜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为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胚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大白菜盛花期取材时小孢子胚产量均高于始花期和末花期;‘羞月’大白菜品种适宜培养的花蕾长为2.5~2.99 mm;小孢子胚诱导以33℃高温预处理24h培养效果最佳。2.在NLN液体培养基中附加浓度为0.2 mg/L的6-BA只能提高易出胚材料的胚产量。3.基因型是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材料间的胚诱导有明显差异。在供试的15种基因型材料中,有12种基因型材料诱导出胚,胚产量最高的是‘羞月’平均每个花蕾胚产量达65.4个。4.将发育成熟的胚状体及时地转至再生培养基上和小孢子胚的发育程度都与植株再生率有密切的关系。胚状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停留的时间以21天效果最佳,植株再生率达75%。超过或少于21天都对植株的再生有一定的影响;发育成熟的萌发胚和子叶形胚的再生能力最强,植株再生率分别达到100%和56%,鱼雷形胚的植株再生率较低,仅有6.7%,而球型和畸形胚不能分化成苗。5.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小孢子胚芽的分化。在附加0.2 mg·L-1 6-BA和0.02 mg·L-1 NAA的培养基上胚分化速度最快,且分化率达到75%;大白菜小孢子植株以附加0.1 mg·L-1 NA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佳。6.田间形态学鉴定法、染色体数目观测法和自交结实鉴定法对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达60%以上,但气孔特征与前叁者的鉴定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王春丽[5]2008年在《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8个青花菜F_1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了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发育及植株再生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及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同时对获得的小孢子植株进行倍性鉴定,探讨了植株再生过程中染色体加倍及移栽技术。通过本研究,旨在完善青花菜小孢子培养技术。试验获得以下结果:1)基因型是影响青花菜小孢子胚诱导的关键因素之一。在8个供试材料中,5个获得了胚状体,占供试材料的62.5%,3个获得再生植株。其中Q7胚诱导率最高,达14.5胚/皿,XLX最低,为0.17胚/皿。2)花蕾大小对小孢子培养效果有很大影响。通过对4个青花菜基因型不同花蕾长度花粉染色观察表明,当花蕾长度为3.5-4.5 mm时,小孢子单核靠边期比例为54.6%-73.7%,是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适宜时期。3)较低大量元素浓度有利于青花菜小孢子胚诱导。利用大量元素减半的1/2NLN-13培养基不仅扩大了出胚基因型范围,胚状体诱导率也得到很大提高。4)活性炭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对难成胚基因型作用效果尤为显着,适宜添加量为1滴/皿(约0.1 mg/mL)。5)蔗糖发度的影响。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13%为宜,但采取1/2NLN-17—1/2NLN-13(1/2NLN-17培养2 d后转入1/2 NLN-13)改变蔗糖浓度的方法更有利于诱导小孢子胚胎发生。6)高温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对于难出胚基因型,32℃预处理小孢子48 h与在相同温度下处理24 h相比,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出胚。7)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学观察表明,青花菜小孢子胚胎发生存在A(不对称分裂)和B(对称分裂)两种基本途径,但以B途径为主。8)植株再生因素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胚状体的胚龄为30-35d且发育健壮子叶型胚再生成苗率最高,胚龄大于40 d成苗率显着降低。诱导青花菜胚状体成苗的适宜培养基为琼脂含量为1.2%的MS或B5培养基。9)“MS+3%蔗糖+1.0%琼脂”是青花菜小孢子植株继代和复壮培养适宜的培养基,“MS+0.2 mg/L NAA+3%蔗糖+0.8%琼脂”是小孢子植株生根适宜培养基。10)再生植株倍性鉴定与加倍。倍性水平分析结果显示,青花菜小孢子再生植株多数为单倍体,有少数四倍体和一倍、二倍嵌合体,二倍体率为30%-35%。经鉴定为单倍体的植株,用2%秋水仙素进行加倍。

付文婷, 张鲁刚, 胥宇建, 张立志, 牛娜[6]2010年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文中指出以15个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Lour.) Olsson]自交系和杂交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了影响胚状体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几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12个品种的游离小孢子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上诱导出胚;各品种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很大,每个花蕾产胚在0.25~65.4个之间;将成熟的子叶形胚及时转移至再生培养基上,对提高植株获得率至关重要;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上附加0.2mg.L-1的6-BA对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B5+0.2 mg.L-16-BA+0.02 mg.L-1NAA的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发育成植株;1/2 MS+0.1 mg.L-1NAA为小孢子植株生根最适宜的培养基。

姜凤英[7]2006年在《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为建立高效的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加快育种材料纯化,以10个羽衣甘蓝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了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胚状体发生、发育和再生植株的影响,探讨了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及加倍技术,对获得的双单倍体植株的园艺学性状进行了鉴定,获得了下列试验结果。 1.不同基因型材料适宜取样花蕾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多数品种适宜取蕾长度为3.0~4.5mm;花瓣与花药长度之比为4/5~7/6,选择圆形小孢子占绝大多数的花蕾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较适合。 2.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诱导的关键因素之一。在10个供试基因型材料中,有7个基因型的胚状体诱导获得成功。小孢子胚诱导率最高的品种“Y009”出胚率达0.88胚·蕾~(-1)。 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孢子胚发生及发育有一定影响。6-BA对诱导小孢子胚有促进作用,适宜浓度为0.2mg·L~(-1);NAA抑制小孢子胚状体发生,但能促进其发育,提高正常胚比例;2,4-D对诱导胚状体发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BA和NAA协调作用能显着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有利于萌发胚和子叶形胚的发生,适宜的浓度比为1:1或2:1。 4.琼脂糖和活性炭对小孢子胚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对难成胚基因型的作用效果尤为显着,适宜添加量为每皿添加0.5g·L~(-1)的琼脂糖和10g·L~(-1)的活性炭混合液100μL。 5.花蕾4℃低温预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该影响在“Y009”上表现不显着,但可以暂时保存材料而不降低培养效果。 6.游离小孢子33℃高温预处理,可以改变小孢子发育方向,使其由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并使小孢子维持较高的活细胞频率,促进细胞分裂和胚状体发生。处理时间以24h为宜。 7.盛花期花蕾样品成胚率高,其次为初花期。末花期花蕾样品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未获得胚状体。 8.培养基最适的蔗糖浓度为13%。 9.小孢子胚成苗能力与胚状体发育时期有关。萌发胚、子叶形胚的成苗率较高,分别为85.71%和56.25%;鱼雷形胚成苗率为28.57%;心形胚和球形胚成苗率仅为9.76%;畸形胚不能成苗。 10.胚状体成苗培养以琼脂含量为1.0%的MS培养基为宜。 11.活性炭对子叶形胚成苗无明显作用,但有利于鱼雷形胚成苗,适宜的活性炭添加量为100mg·L~(-1)。

施柳[8]2014年在《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的品质评价及耐盐性鉴定》文中认为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 pekinensis)作为重要的叶用蔬菜,在秋冬季节的蔬菜市场供应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栽种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大白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育种工作者培育出品质较好的新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游离小孢子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较快地获得双单倍体纯合植株(DH系),加快育种进程。本文对10个大白菜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获得的不同DH株系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观察、营养品质评价以及耐盐性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型是影响大白菜小孢子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基因型的胚诱导率各不相同。在供试的10个大白菜品种中有7个获得胚状体,胚诱导率最高的为‘北京特好吃火锅菜’,达到12.38胚·蕾-1;5个品种获得再生植株,共得到不同株系的再生植株56株。2)再生植株在生物学性状上具有较大差异,即便同一品种的不同株系间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莲座期、抽薹期及开花期的叶形、叶色、皱缩程度、抽薹开花时间早晚以及花色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再生植株与亲本差异较大。就花色而言,五个亲本都为深黄色,而再生植株中具有深黄、黄以及浅黄,其中深黄的有21.4%,黄色的有25%,浅黄的有53.6%。3)对莲座期不同株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以及纤维素进行了测定,各株系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根据乔旭光得出的多元回归方程,对各株系的品质进行了评价与排序,感官品质最好的是Br51-6和Br45-5,较差的有Br45-2、Br47-3、Br53-2、Br53-12等。4)对36株再生植株进行了150mM以及200mM NaCl喷施处理,通过表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从中筛选出一些耐盐性较好的株系。耐盐性最好的有Br51-4、Br53-6以及Br53-23。

顾祥昆[9]2013年在《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育种和基础研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芸薹属作物中。但芥菜小孢子培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较少,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完善芥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促进该体系在芥菜育种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本文选取不同类型的36份芥菜材料,通过显微观察确定大部分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所对应的花蕾长度,即为适合培养的花蕾大小;同时对供试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基因型、热激诱导条件、供体植株生长条件和外源ABA对芥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对两个芥菜小孢子植株群体进行倍性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芥菜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呈叁棱形,有叁条明显的萌发沟,体积比单核中期的小孢子要大,这些特征可作为进行小孢子快速显微镜检的形态学标志,用来确定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2.适于芥菜小孢子诱导培养的花蕾,其长度范围一般是2~3mm,但基因型不同,各材料适宜培养的花蕾长度稍有差异。3.对36份芥菜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16份诱导出胚,诱导率达44.4%,其中V03B0097和A12959出胚率最高,分别为5.87胚·蕾-1和5.54胚·蕾-1,其他14份材料出胚率较低。出胚率随基因型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本研究认为基因型是影响芥菜小孢子培养效果的决定性因素。4.适于芥菜小孢子培养的热激条件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35℃、3d是本试验中较多材料适宜的热激条件,其他的热激温度、热激天数组合尽管适用的基因型范围不如35℃、3d广,但在本试验的部分材料小孢子培养中也表现较好的诱导效果。5.供体植株在较低的温度环境—25.7℃/14.25℃(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生长有利于芥菜小孢子诱导胚胎发生。6.不同芥菜基因型对外源ABA处理的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V03B0097在10uM的ABA处理下提高了小孢子胚胎发生率,V03C0001在ABA处理下却降低了小孢子出胚率,V03A0223、V03C0021和A10801的ABA处理结果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长期的外源ABA处理不利于芥菜小孢子培养。7. V03B0097和A12959两个芥菜小孢子植株群体均是由单倍体(1n)、双单倍体(2n)和嵌合体(1n+2n)组成的混合型群体。本研究中芥菜的自然加倍率较低,其中V03B0097群体的自然加倍率为21.52%,A12959群体的自然加倍率为5.39%。

邓永玲[10]2008年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高效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以10个大白菜杂交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因素及其胚状体发生进行了研究;为了了解大白菜组织培养不定芽产生的解剖学基础,连续观察了大白菜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的组织变化,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大白菜基因型材料之间的成胚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试验所用的10个基因型大白菜材料中,有3个获得了胚状体,其中华阳白产胚量最高,每个花蕾产4.4个胚。2.不同基因型材料适宜取样花蕾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细胞学观察表明,华阳白和陕秋白适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蕾大小分别为花蕾纵径2.5~2.99.0mm和2.0~2.49mm,此长度的花蕾大部分小孢子处于单核中晚期。还发现大白菜同一花蕾的小孢子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即不同步性。3. 4℃低温预处理花蕾1d华阳白、陕秋白和05杂42的小孢子胚诱导率最高,虽然对JC-9的没有表现提高效果,但仍有胚状体发生,因此具有暂时保存材料的作用。4. NLN培养基较1/2 NLN培养基更适于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5.激素对大白菜小孢子胚发生及发育有一定影响。6-BA,2,4-D有促进诱导小孢子胚的作用,最适宜浓度均为0.2 mg/L。NAA、TDZ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作用不大。6.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对6个基因型大白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比较发现,小孢子对秋水仙碱的反应与基因型有关,低浓度秋水仙碱(0.8mg/L)直接处理可以促进大白菜小孢子愈伤组织发生。7.对普通大白菜品种陕秋白和彩色大白菜材料06J28的离体带柄子叶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表明,在带柄子叶离体培养过程中,培养2~3d,子叶柄切口端皮层及维管束薄壁细胞开始启动,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分生细胞团,陕秋白和06J28分别在培养5d、6d时出现明显芽原基,不定芽的产生方式为直接出芽,在陕秋白中还观察到有个别芽再生发生于愈伤组织内部,为内起源。

参考文献:

[1]. 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D]. 周志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座位分析[D]. 李菲.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3].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D]. 叶雪凌. 沈阳农业大学. 2004

[4].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D]. 付文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5]. 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D]. 王春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6].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J]. 付文婷, 张鲁刚, 胥宇建, 张立志, 牛娜.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7]. 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姜凤英. 沈阳农业大学. 2006

[8]. 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的品质评价及耐盐性鉴定[D]. 施柳. 浙江农林大学. 2014

[9]. 芥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D]. 顾祥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10].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研究[D]. 邓永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