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官吏史是官吏史的一小部分_丞相论文

西漢簡牘文書所見職官長史識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漢簡牘文書论文,見職官長史識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長史,秦官。西漢時,在丞相、御史、將軍府中均有設,秩千石。相國亦有長史,官秩不明。邊郡有長史,掌兵馬,秩六百石。這是史書所記録的西漢長史。前一段時間整理敦煌郡的長史資料,發現簡牘文書記録的長史可能與史書的記録稍稍有點差异。正是這種差异爲我們認識西漢職官在郡中存在的長史提供了新的信息。在此將不成熟的幾點認識提出來,求教於方家。

      一、簡牘文書所見長史與史書的差异

      長史,一般史書的記載稱其爲秦官。西漢時,在丞相、御史、將軍府中均有設,秩千石;相國亦有長史,官秩不明。“(郡守)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①而在《漢官解詁》中又將其産生的歷史前推了一段時間,作: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②

      在傳統的史書文獻中,我們利用現代的檢索方法可以查到很多與“長史”相關的資料,其中還有很多是某人任長史的信息。史書的這些資料,無須贅述。我們主要介紹西北漢簡中出現的職官“長史”,特別是史書未曾記録者。

      簡牘文書中除郡長史之外,可以見到的長史有將軍長史和相國長史。這是史書中層經出現與記載的。簡文如:

      簡1)出雞三 以食車騎將軍長史尊使敦煌往來再食東

       ⅤT1511④:9

      簡2)

□中尉宣兼行相事中尉丞喬兼行長史事

      

郡大守諸侯相關都尉府卒人后長秋長喬

       ⅠT0210①:65

      簡1)類似懸泉漢簡中著名的“食雞簿”,記録車騎將軍長史在懸泉置吃了兩頓飯(再食),共食用了三隻雞。這裏的三隻雞只是車騎將軍長史食用的部份物品而已,並不是僅僅的三隻雞,還有其他食物。而這一位“車騎將軍長史”之所以能往來敦煌,當與其出使大宛有關。如:

      簡3)使大宛車騎將軍長史尊使斥侯張

      行在所以令爲駕一乘傳

       ⅡT0314②:121

      本簡下殘,屬於傳文書抄件,傳文書的簽發人是“使大宛車騎將軍長史尊”,由其隨從“斥候張某”上書皇帝“行在所”,其中出現的“車騎將軍長史尊”與簡1)相同,可以將二簡聯係起來。懸泉漢簡的另一枚削衣文字,也應與之有關。簡文是:

      簡4)以食使大宛車騎將軍長史

       (削衣)

       ⅠT0112③:30

      簡2)並没有直接出現相國長史,不過從“中尉宣兼行相事、中尉丞喬兼行長史事”,我們可以推斷其中的長史應該是相國長史。本簡是王國之中相府吏員聯署的公文書抄件,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王國之中相府的運作方式。

      相對於簡牘文書與史書相符的長史記録,我們更注意的是簡牘文書與史書記録存在差异的“長史”。如都護長史就是史書不曾出現的,如:

      簡5)齒七歲高五尺八寸乃九月丙子送都護長史還病中涕出飲食不盡度醫診治不

       ⅡT0215②:45

      本簡下殘,上部文字因在前簡没有出現,不過從現有文字分析,本簡屬於傳馬病死爰書部份。③一匹馬因爲送都護長史回來之後生病,或者說因爲都護長史的使用生病,“涕出,飲食不盡”,馬醫治療没有效果。其中的都護無疑就是西域都護,由之可見,西域都護中亦設有“長史”之官。

      簡牘文書中不見史書所記“丞相長史”④,卻見“丞相史”或“丞相少史”。如:

      簡6)出雞一隻 以食丞相史范卿往來再食東

       ⅠT0112③:116

      簡7)甘露元年七月甲午朔甲午廣至置丞彊友移縣泉書曰遣嗇夫禹御笥

      福持傳馬送丞相史任卿所送敝車過廪穬麥小石七石六斗

       A

      嗇夫禹

       B

       ⅠT0114③:25AB

      簡8)敦煌長史行大守事遣卒史尹建上使護

      玉門塞外穿渠漕轉丞相少史鲁千秋劾事

      公車司馬以令爲駕二封軺傳

       (以上第一欄)

      甘露四年八月丙子朔乙酉敦煌長史奉憙行大守事

      丞破胡謂敦煌以次爲駕當舍傳舍如律令

       (以上第二欄)

       ⅡT0216②:657

      簡9)永光五年六月癸卯朔乙亥御史大夫弘移丞相車騎將軍將軍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大守

      諸侯相五月庚申丞相少史李忠

      守御史假一封傳信監嘗麥祠

       ⅡT0216②:867

      以上四簡,前二簡爲地方文書,稱“丞相史”;後二簡是中央文書,均出現“丞相少史”;即從文書的形成機構上來看具有明顯的差异。其中類似後者的稱謂僅此而已,而前者的出現則比較多。如:

      簡10)迺正月中送客丞相史西到遮要置以雨衣一襲一帛布橐一青布橐

       ⅡT0214①:106

      簡11)

一完

       送丞相史未還

       執騎一

       ⅡT0216②:364

      簡12)如丞相史條律

       ⅣT0317③:75A

      簡13)九月甲戌效穀守長光丞立謂遮要縣泉置寫移書到趣移車師戊己校尉以下乘傳傳副會月三日

      如丞相史府書律令/掾昌嗇夫輔

       ⅤT1812②:120

      簡牘文書還可以見到“御史少史”,但不見御史長史或御史史。簡文如:

      簡14)御史中丞臣强守侍御史少史臣忠味死言尚書奉御史大夫吉奏丞相相上酒泉大守武賢敦煌大守

      快書言二事其一事武賢前書穬麥皮芒厚以廪當食者小石三石少不足丞相請郡當食廪穬麥者石加

       ⅠT0309③:221

      簡15)初元年八月戊子

      御史少史任增詔迎護敦煌塞外穿臨渠漕

       ⅡT0114③:463

      二、長史官秩問題

      長史,特別是郡中的長史一般都認爲是六百石,郡長史位在郡丞之下。⑤漢代上計時,也多以上計丞、長史並稱。但是,根據簡牘文書中長史出現的位置和有關長史的其他記載,郡長史的地位可能與史書所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現在:

      簡牘文書中出現的長史,多數是以其與郡太守、郡丞一並連署公文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固定格式的連署位置,可能與官秩的高低有關。如:

      簡16)神爵二年三月丙午朔甲戌敦煌大守快長史布施丞德謂縣郡庫大守行縣歸傳車被具多

      敝坐爲論易□□□□□遣吏迎受輸敝被具郡庫相與校計如律令

       A

      掾堅來守屬敞給事令史廣意佐富昌

       B

       ⅠT0309③:236AB

      簡17)建平二年十一月甲申朔壬子敦煌大守永長史臨丞涉謂過所使龍勒少內嗇夫泛政與守部千人古成遷市繕兵物長安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

       二人

       ⅠT0114①:50

      簡18)建始二年八月丙辰朔壬申敦煌大守延守部候彊行長史事丞義謂縣□

      言胡客數遣在道馬穀使外國今少恐乏調給有書大司農□□□□

       ⅡT0114②:291

      文書中固定出現的郡太守、長史、丞三者順序,郡丞是六百石官,長史若也是六百石,爲啥可以在郡丞之前呢?是不是有可能郡長史比郡丞高一級呢?⑥可以爲之提供旁證資料的是時間比較早的(宣帝之前)“鼓令册”。鼓令册擊鼓的數字顯然與官秩有一定聯繫,且有一簡明記候丞、縣丞、縣尉因爲官秩是三百石擊三鼓。爲之,可以推測郡長史的官秩是八百石。

      簡19)使者持節擊廿五鼓

       ⅡT0314②:222

      簡20)使者不持節擊十五鼓

       ⅡT0314②:326

      簡21)長史到擊八鼓數之

       ⅡT0314②:337

      簡22)守丞到擊六鼓數之

       ⅡT0314②:349

      簡23)候丞縣丞尉秩三百擊三鼓

       ⅡT0113③:101

      上述五簡組成的殘册書暫名“鼓令册”⑦,從擊鼓數字的大小來看,數字大官秩與地位自當高,數字小官秩低;特別是簡23)明記候丞、縣丞、尉因(官)秩三百(石),擊三鼓,那麽郡丞擊六鼓就是六百石,長史擊八鼓就有可能是八百石。其中郡中丞作“守丞”與縣丞的區別是相當明顯的。

      郡長史八百石是有淵源可溯的,似與西漢早期存在的長史八百石有關。“二年律令”對漢初的官員秩次有具體的規定,有郡守、郡尉乃至縣、鄉,官秩從二千石至百六十石不等,但是没有郡中的長史資料。⑧也許此時郡中尚没有長史一職。“二年律令”記長史秩千石、或秩八百石,隸屬於丞相府、將軍府或王國相府。具體簡文爲:

      御史丞,丞相、相國長史,秩各千石。

      丞相長史正、監,衛將軍長史,秩各八百石。

      這一點又反映出簡牘文書與史書的差异。

      《漢書》所記長史六百石可能與漢成帝吏制改革有關。陽朔二年(前23年)成帝將八百石秩改從六百石、五百石改從四百石。史書記:

      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

      此條李奇注作:“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⑨

      “適”令册中也有一條簡文,是將長史列位在守丞之上。⑩簡文是:

      簡24)侍使者丞相御史長史守丞及具有譴適千里

       當所辦不辦適□百里

       ⅡT0216③:133

      本簡是對接待官員不力之時的懲處規定,用在類似懸泉置的接待機構中應該是合理的,其中的官員的排列順序是先有丞相、御史和長史,再有守丞。也不可以補證長史的官秩級別高。

      長史官秩之高,也可以通過長史與其他官吏“行太守事”文字記録的差异反映出來。一郡之長官“太守”缺職或離崗外出,所執掌之事暫由長史兼領,而不是由郡丞兼行。此種情况在懸泉漢簡中出現的比較多,如:

      簡25)甘露二年八月戊午朔乙丑敦煌長史奉憙行大守事謂郡庫□□□

      書告縣泉置官卒徒御卅七人磑二合皆敝盡不可用調給有

       ⅡT0216③:54

      簡26)初元四年十月丙午朔乙丑敦煌長史襃行大守事丞□□

      到告……付受不相應書到逐辟謹案縣置

       ⅤT1310③:166

      簡27)建昭二年九月庚申朔壬戌敦煌長史淵以私印行大守事丞敞敢言告部都尉卒人謂

      南塞三候縣郡倉令曰敦煌酒泉地執寒不雨蚤級民田倍種穬麥皮芒厚以廪當食者小石

       ⅡT0215③:46

      此外,懸泉漢簡中還出現有敦煌郡太守和長史二人一並出缺的情况,此時的事務暫由敦煌縣之長兼行,而其兼行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兼領,而是敦煌縣長先有兼行長史的身份之後纔能兼行郡太守事。簡文如:

      簡28)

朔戊申敦煌長尚以近次行長史事行大守事倉長殷兼行丞事謂過所遣守卒史葛惲上書

      

□從者如律令

       十月乙丑過東/掾欽卒史隆書佐修

       ⅡT0115③:208

      此等情况的出現,可能一方面與郡守只能由長史兼行有關,另一方面還與郡長史的身份地位有關。倉長不僅可以代行丞事,還可以兼行太守事。簡文如:

      簡29)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丁酉肩水倉長延年以近次行大守事庫丞奉憙兼行丞事謂過所遣氐池

      東鄣隧長司馬承明以詔書送施刑士陽關乘所占用馬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

       ⅡT0214③:64

      簡30)

張掖肩水倉長臨以近次兼行大守事丞倩謂所遣……

      

舍傳舍從者如律令/掾嚴昌守屬竞助府佐史楊亘

       ⅡT0215②:86

      以上三簡無論是縣長兼行太守事,還是倉長兼行太守事,均出現有“以近次”一詞,可見漢代職官的兼行是有嚴格制度的,官秩的大小是其能否兼行的一個主要標準。而長史行太守事與縣長、倉長兼行太守事用詞的不同,則體現出長史身份的獨特。長史用的是“行”,而縣長、倉長用的是“以近次兼行”。

      至東漢建武十四年(38年),內郡長史取代郡丞而存在。(11)取代的原因,也許應該與長史官秩高、權威重有關。

      三、內郡之長史

      按照史書的記載,郡中的長史設在邊郡。簡牘文書中記載天水郡有長史,但是天水郡與長安的地理位置應該屬於京畿近郊;即便不算近郊,歸爲邊郡恐也是有問題的。其郡有長史,是不是與史書所言邊郡設“長史”有點出入呢?懸泉漢簡記:

      簡31)

十二月甲戌朔丙戌天水大守曜長史方益阿□長博□

      

言以詔書送牛車敦煌郡玉門倉當舍傳從者如律令

       ⅡT0214③:131

      簡32)始建國二年八月甲午朔丁未天水大尹普長史立右騎千人行丞事謂過

       ⅢT0909④:9

      二簡均爲傳文書,前簡缺少具體紀年時間,而其中的“十二月甲戌朔”在懸泉漢簡中屬於甘露四年(前50年)的可能性比較大,屬於始元六年(前81年)的可能性就非常小。簡牘文字殘泐,後面的“方益”爲長史的人名,“阿□長”疑爲天水郡阿陽長。后簡時間比較明確,是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天水郡仍有長史。

      天水郡有長史,是不是與天水郡最早爲邊郡有關呢?因爲金城郡是“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設立的,金城郡從天水郡分走的二縣可能就是天水郡的邊縣。金城郡設立後,天水郡雖然不再與邊塞接壤,但是,郡中的長史仍然得以保留了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天水郡,實際上是西漢後期的天水郡而已。(12)

      四、趙充國幕府中的長史“董通年”應是“董延年”

      “延”、“通”二字在簡牘的釋文過程中,可能會因爲字迹不清楚而造成混淆。以前在檢討敦煌郡太守時,發現一位名“延”的太守。(13)簡文是:

      簡33)建始二年八月丙辰朔壬申敦煌大守延守部候彊行長史事丞義謂縣□

      言胡客數遣在道馬穀使外國今少恐乏調給有書大司農□□□□

       ⅡT0114②:291

      本简“敦煌太守延”僅此一見,其後的“丞義”在它簡是與“大守通”一並出現的,且名“通”的簡文比較多。如:

      簡34)建昭元年□□辛卯朔癸巳敦煌……

      行

       在所

      令为驾

       (以上为第一栏)

      敦煌大守通丞义……当舍传

(以上为第二栏)

       ⅤT1712②:42A

      簡35)

□月丙戌朔戊子敦煌大守通丞□

      

□□□□轮柔敝尽县□

       ⅤT1611③:310

      簡36)三月乙亥敦煌大守通丞义下部都尉南塞候县承书从事

      下当用者如诏书/掾圣卒史曾书佐登

       ⅤT1813②:7

      以上三簡均出現有“大守通”,前後二簡下接“丞義”,中間簡的“丞□”恐亦是“丞義”。簡34)之辛卯朔在建昭本年不存在,“昭”、“始”二字在部份簡牘上區分不明顯,疑爲建昭元年(前38年)是建始元年(前32年)。簡35)記“□月丙戌朔”,查《朔閏表》時間最爲接近的是建始二年七月,所以,簡35)可以定爲是建始二年。簡34)“敦煌太守通、丞義”與簡36)相同。前述簡33)時間是建始二年八月比簡35)晚一個月,“丞義”人名没有變化,太守名“延”。這裏出現的敦煌太守人名的不同是什麽原因呢?可能就是“延”、“通”二字在釋文過程中混淆造成的。二字混淆這一點,可以聯想到史書記載中出現的一例。即《漢書·趙充國傳》出現有一個叫“董通年”的長史(14),也許就是傳抄之誤。

      天子下其書充國,令與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議。充國及長史董通年以爲“武賢欲輕引萬騎,分爲兩道出張掖,回遠千里。以一馬自佗負三十日食,爲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

      另外,人名“通年”與漢代的習俗有點不合,因爲在目前出土的漢簡中常見的人名是“延年”。“延年”、“益壽”漢時取吉利之義爲名,這是漢代人取名的一個原則。(15)檢索《漢書》名“通年”者僅此一見。在臺北史語所的金石簡帛資料庫中,没有一例名“通年”者,只有名“通”的人年齡是多少,斷句爲“某通,年若干”。羅福頤主编《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亦無名“通年”者。(16)在懸泉漢簡中也没有一例名“通年”人名的記録。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對簡牘文書所見長史檢討,我們可以清楚長史一職在漢代的産生乃至其演變過程,漢初的長史承襲秦制而來,主要存在於丞相府、御史府和將軍府中,官秩千石。王國相府中亦有長史,官秩不明。可是在出土的簡牘文書中,漢初的長史官秩已經不單單是千石,不僅相國長史秩千石可補史書之缺,且衛將軍長史已是八百石。西漢在邊郡所設的長史,按照史書所記官秩是六百石,可是從懸泉漢簡反映的長史資料來看,長史應該是八百石。表現在長史在與郡太守、郡丞三者聯署公文的位置中是高於六百石郡丞的,兼行太守一職的方式(長史可以直接行太守事、而縣長卻需要先兼行長史事之後纔能有資格兼行太守事);漢代接待官員的擊鼓數字是與官秩對應的,長史到時要求的擊鼓數字爲八,守丞僅是六,按照候丞、縣丞、(縣)尉秩三百擊三鼓的規定,長史應該是八百石,守丞是六百石。我們之所以見到史書所記長史官秩爲六百石,是因爲漢成帝陽朔二年的吏制改革,八百石被六百石取代而不存在了。西漢之時的長史出現在邊郡之中,而到東漢建武之後,內郡也出現了長史,它的出現則是因爲郡長史取代郡丞的結果。將簡牘文書所見的長史資料做一番整理之後,發現的這幾個小問題,對於我們認識漢代職官長史一職無疑是很好的補充。

      ①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742頁。

      ②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2頁。

      ③張俊民:《懸泉漢簡傳馬病死爰書及其他》,《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④《漢書·黄霸傳》記黄霸曾任此職。

      ⑤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第102~103頁;申超:《秦漢長史研究》,2010年碩士論文。

      ⑥郡府中的丞與長史官秩問題,嚴耕望曾有簡單研究,將郡丞位在長史之上,又言建武十四年罷郡守丞,由長史領任。參見氏著:《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第102~103頁。

      ⑦牛路軍、張俊民:《懸泉漢簡所見鼓與鼓令》,《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

      ⑧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之《秩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⑨《漢書·成帝紀》第312頁。

      ⑩張俊民:《敦煌懸泉漢簡所見“適”與“適令”》,《蘭州學刊》2009年第11期。

      (11)甘谷漢簡中出現的漢陽郡長史,時間是延憙元年,當屬此例。甘肅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3頁。

      (12)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編輯:《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華地圖學社,1975年,第22~23頁。

      (13)張俊民:《敦煌郡太守人名編年與其他》,《簡帛研究(二〇〇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漢書·趙充國傳》,第2978頁。

      (15)王輝:《漢簡人名“延年”身份考》,《南都學刊》2013年第5期。

      (16)罗福颐主编:《秦漢南北朝官印微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标签:;  ;  

西汉时期的官吏史是官吏史的一小部分_丞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