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无形资产:金融与战略整合的视角--对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的分析_财务战略论文

论表外无形资产:基于财务与战略相融合的视角——兼析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形资产论文,视角论文,资本论文,财务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新经济环境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结构。这是因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源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是包括一切无形的、以知识或信息为内涵的、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各种内部资源①,诸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技术诀窍、信息网络以及企业文化等。现实经济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事例:一些报表资产规模很小的公司(如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却能创造出数额不菲的收入和利润;一些资产净值不大的公司(如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高技术公司),却有着很高的市场价值;一些连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公司,也能在市场上卖出好的价钱。还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品牌企业的品牌价值达XX亿元,已远超其报表资产的公允价值;某国有企业因为没有合理评估无形资产价值,致使其在并购重组中发生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这些事例和报道足以说明企业在传统资源之外,可能还隐藏着大量的非传统资源或新兴资源,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属于无形资源范畴。这些无形资源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超额利润和差异化价值,这正如财务学教授巴鲁·列弗(2003)所说:“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很快就可以变成商品,但一般而言这些资产至多只能获得平均的投资回报率。与此不同的是,将无形资产与其他类型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却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竞争优势,甚至有时可以获得暂时性的垄断地位。”巴鲁·列弗这里所指的无形资产既包括与发明创造相关的知识产权资产,也包括“企业的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

       然而,受现行会计准则的限制,企业无形资产中,除知识产权资产外②,其他无形资产都还被排除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外,体现为表外无形资产,这既有悖于企业会计目标,也导致了财务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如财务管理目标与内容不协调、财务战略虚置或财务行为短期化、资产产权模糊与资本收益分配低效率等等。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的视角,研究表外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旨在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表外无形资产的关注,树立无形资产财务战略观,并从战略的视角规划和管理企业无形资产。

       二、现行财务管理的一个局限:忽视表外无形资产

       传统财务理论中,关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与内容的定义主要是基于本质起点论来确定的。长期以来,理论界关于财务本质的相对主流观点是资金运动论,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通常也就被定位于企业资金运动,其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回收与分配等。按照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需将视角置于企业的资金流方面,即重点关注企业的金融资产(现金、应收账款、投资等)和作为资金之物质承担者的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的运动状况和结果,而无需过多地关注除此之外的价值驱动因素。应当说,在知识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程度都相对较低的工业经济时代,这一逻辑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动态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财务实践和理论领域都日益显现。

       从实践方面看,财务管理工作主要聚焦于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忽视了企业资源的管理。由此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润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研发与创新方面显得十分吝啬,以致短期利润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削弱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成长性,企业价值因此受损;一些企业为追求资金实力而盲目筹资,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内部相关资源,使得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陷入财务困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套取利润,将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的重心,忽视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创造和强化,使得这些企业的体质弱不禁风,缺乏适应动态环境、持续生存和长期成长的内在能力。

       由于未充分考虑表外无形资产,财务理论研究领域也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企业理论方面,学者们一方面越来越认同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长期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疏于无形资产拥有者和创造者(企业经营者与员工)③相关产权问题的探讨。换言之,我们十分明确无形资产是决定企业利润来源的关键因素,却又始终将无形资产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置于代理人和雇佣劳动者的地位,而不赋予他们以资产投资人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权利。在财务理论方面,一方面学术界普遍强调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并纷纷以企业价值为被解释变量,展开了基于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探究财务管理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问题时,却似乎又都回到了传统的资金运动论上。主要表现在将研究内容囿于企业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及分配方面,特别是聚焦于与财务分配相关的一系列治理问题,而忽略了一些关键驱动因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机制,这使得财务管理目标与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反复研究代理问题,却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代理问题,相反,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我们一方面强调财务管理人员谨防目光短视,要从战略的视角关注长期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却又不能从财务管理系统中明确哪些是战略性因素,如何保持现金流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这也就难免导致卡普兰等(2005)所说的“管理者的注意力和努力过度地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的影响上,并未充分关注造就未来财务成功的无形资产投资与管理。”如此等等的问题表明,如何从财务的视角关注和研究无形资产,是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事实上,在当今的财务学领域,已有不少文献分别探讨了诸如治理机制、公司制度、公司文化、企际关系、政治关联等无形资源要素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也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三、基础概念辨析: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从财务方面研究、规划和管理企业无形资源,需要借助会计系统对无形资源进行价值化处理,包括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毋庸置疑,将资源价值化处理的前提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资源会计化为资产,并根据会计平衡规律来定义对应的资本(或权益)。因此,如何结合会计及相关理论,科学界定与合理区分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是本论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资源即资财之源。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狭义的资源则仅指自然资源。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资财”的资源要素已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知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企业已经成为企业价值的根本源泉。在管理学领域,有关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追逐,不仅研究文献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大学已经成立了有关知识或智力资源的专门研究机构,例如,加拿大McMaster大学成立了智力资本研究所,英国MCB大学创办了《智力资本》杂志。在企业层面,“人力总监”、“技术总监”、“知识总监”等职位也应运而生,并且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逐渐走出了传统资源观的束缚,提出了许多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资源概念,促进了新经济资源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经济学家史忠良(1993)在其《资源经济学》中,将资源分类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王子平(2001)将资源划分为责任资源、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三种类型。这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无不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

       无形资源,顾名思义就是能够为企业创造“资财”(利润和价值)的无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技术诀窍、信息网络和企业文化等。为便于分析和表述,我们将这些无形资源划分为三大类: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其中,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企业拥有的对某项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是企业编码化的无形资源,也是可确指的无形资源,它们可以脱离企业实体,独立地在要素市场进行转让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人力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信息、能力等,它是隐藏在人脑中的、非编码化的活性资源。组织资源则是以特定组织为载体的各种无形资源,包括政策资源、关系资源、技术诀窍、信息网络和企业文化等,它们属于不可确指的无形资源,与企业组织融合为一体,不能脱离企业组织而独立发挥作用,更不能独立地用于要素市场转让和资本市场投资。如果企业终止运营,那么企业的组织资源也就不复存在,其价值也将随之消失。

       无形资产是无形资源的转化形式。如果说无形资源概念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范畴,那么无形资产则是一个会计学和财务学的概念。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按照上述准则定义,只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源能够会计化为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则由于不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而不能在会计系统中加以确认。我们认为,现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存在以下局限:其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为管理层所创造的各种组织资源的价值不能在会计报告中加以反映,而这些无形资源恰恰是企业最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其二,这种低估管理层业绩的会计处理系统,不仅可能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也不利于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进而不利于他们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事实上,早在2000年7月美国参议院举行的一次关于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的听证会上,听证专家们就认为“现在是将20世纪30年代的财务呈报系统应用于21世纪”。他们进而分析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信息披露不足问题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的不断增长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无形资产的处理不当导致的。在我国,孙国军(2009)等人也认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应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企业结构资产。

       要理解无形资本,首先得从资本的概念说起。关于资本的概念,古典经济学家早已给出来了经典解释: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是一种永恒的价值,他可能成倍增长而不会消亡…如果这种价值脱离了将它创造出来的产品,那么不管产品的创造者是谁,它都始终是创造者拥有的一种抽象的、无实体的事物,因为对于创造者而言,这种价值能够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法国经济学家塞耶认为:“从本质上说,资本从来都没有物质的实体和形态,因为它不是产生资本的那种物质,而是那种物质产生的价值,而价值是无形的,没有任何实体特征。”上述论断表明,资本是一种无形的,且能够创造价值增值的价值。只是对于拥有资本的人来说,它需要以适当的形式固定和表现出来。那么,作为表现资本价值的适当形式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经济学观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也是资本的基本存在形态,因而,货币能够作为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货币只是资本发展过程中多种表现形式之一。赫尔南多·德·索托(2012)认为,除货币外,“资本有着许多实实在在的表述”。例如,在企业中,表现企业资本的除货币外,还有存货、设备、厂房、证券以及各种无形资产。但是,所有这些资产形式也仅仅只是资本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本身不是资本,这就如马克思所说,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转化为资本。

       资产是资本的对应物,是资本的相对固定的存在方式与表现形式,资本则是资产的价值化抽象。换言之,企业任何资产的价值形态都是属于资本范畴。这种关系在定量层面可以表述为:资产总额=资本总额。相对于无形资产来说,无形资本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企业无形资产有若干具体的形态,而无形资本则都是同质的,是以价值形式对无形资产进行的抽象和综合反映。(2)增值性。企业持有和利用无形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旦将无形资产资本化,其功能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增值。(3)权益属性。在财务理论中,资本所有权通常被解释为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包括股权和债权两个方面。以此类推,无形资本所有权即为企业所有者对无形资产的要求权。这里,企业所有者既包括货币资本所有者,也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要求权既包括对无形资产价值运动的监控权,也包括对无形资产价值增值的索取权(高洁等,2013)。

       综上所述,无形资源、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本三个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会计化的无形资源,也是无形资本的对象物和价值承担者,它反映着企业无形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构成状况;无形资本则是无形资产的价值综合与抽象,它反映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特性和权益属性。无形资源一旦进行会计化处理,那么,它一方面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本。前者属于企业的法人资产,由企业经营者控制和利用,后者则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范畴,反映着所有者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要求权,包括占有权、收益权等。

       四、财务管理的新视野:从战略的视角关注表外无形资产

       表外无形资产,即由于不符合目前的会计确认标准,尚未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产和组织资产两大类。这些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势必要关注这些无形资产。财务管理要关注表外无形资产,不仅是因为这些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产,还因为这些无形资产的形成需要财务管理提供支持。具体说,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其价值监控和评价功能来促进无形资产的形成,例如通过资产识别、价值预测、价值评估、价值分析等手段,渗透于其他职能管理和业务管理,并辅之以相关的业绩评价与考核,能够促使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树立无形资产观念,提高无形资产的价值,最终促进企业长期价值的保持。那么,财务层面应当如何关注和管理企业表外无形资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资产和资本的两个方面分别予以考虑。

       首先,从资产方面看,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保所有无形资产都能够以财务资产的名义进入财务管理系统,二是要能为无形资产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价值定量依据和业绩评价标准。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在财务理论与制度层面重新定义和分类无形资产,特别是需要突破“可辨认”的限制,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源尽可能地纳入企业无形资产系统。鉴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尚不能将企业人力资产和组织资产确认为财务会计资产,我们主张先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和备查账表的方式来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状况,以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财务管理对无形资产信息的需要。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价值决策和价值评估系统,其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以价值作为无形资产开发决策的评判标准。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均应当按照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为评判依据,特别是对于一些成本费用明确、产出界限相对清晰的无形资产开发活动,如员工招牌与继续教育培训、专利权开发、商业广告投资等,应当做好财务价值分析,并按照NPV大于0的原则进行决策。第二,建立人力资产与组织资产的价值评估系统。其中,人力资产价值评估目前已有许多理论模型,有待于我们合理选择和进一步完善;组织资产属于自创无形资产,它具有构成复杂、难以确指等特征,估值难度相对较大,对此可采用CIA(Calculated Intangible Value)法和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运用CIA法评估无形资产整体价值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将无形资产总体价值在各类或各项无形资产之间进行分配,具体运用我们将在另文论述。

       其次,从资本方面看,主要是做好无形资本的产权规划与管理。在将表外无形资源进行资产化处理后,无形资本及其产权问题也就成了战略政策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如何阐释无形资本产权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无形资本的产权主体,以及如何赋予各产权主体的产权权益等等。对于表外无形资产来说,人力资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是明晰的,那就是“天然属于个人”,具有“非激励难以调度”的特性。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在合理估价人力资产的基础上,确认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权益份额,赋予他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权利,实现产权激励。组织资产是以企业组织为平台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无形资产。这类无形资产虽然是由企业管理团队和员工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但由于具有不可确指和组织依附的特性,使其难以为任何个人所独自占有和使用。因此,对于组织资产的产权规划与管理,重点不在于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是在于收益权的安排。总之,对于表外无形资产来说,无论是人力资产还是组织资产,产权规划的重点均是收益权的配置问题。从实践层面看,明确界定无形资本收益权,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协调,更主要的是能够通过构建企业产权收益的动力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努力提升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

       财务管理不仅要关注无形资产,而且应当从战略的视角去规划和管理无形资产,这就需要将无形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战略体系,最终创建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事实上,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自Harrison and John(1985)在《组织战略管理》中提出“财务战略”以来,财务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财务战略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财务战略的涵义给予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如:Harrison,1985;Sandberg,1987;吉全贵,1997;魏明海,2001),而且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战略进行了分类(如:吉全贵,1997;陆正飞,1999;罗福凯,2000)。只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战略的研究,始终聚焦于传统财务领域,而没有将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种就资金而论资金的职能战略无疑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需要。

       要将无形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战略,首先需要对财务战略有一个新的认识。企业财务战略是财务与战略的融合。因此,对企业财务战略的理解需要在明确财务与战略各自的内涵、特征及目标的基础上,找到它们的契合点或联结点,进而实现有机融合。关于财务管理,众所周知,它是一种价值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关于企业战略,则有多种解释,例如,战略可以被定义为是由目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政策、计划组成的模式(Andrews,1971),战略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企业进行定位,根据不同的定位对差异化行为进行权衡(make trade-offs),并在执行中不断整合(forge fit)企业活动的系统化过程(Porter,1996)。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H.Mintzberg)则认为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并进而认为企业战略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来阐述: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从竞争的角度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谋或手段(Ploy);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看,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或形态(Pattern);从产业层次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在我们看来,上述这些解释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或冲突,只是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综合以上解释,我们认为对企业战略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企业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规划两个方面,是两者有机结合所生成的一种管理模式。第二,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需要同时考虑多重因素,特别是预期环境、企业历史和行业地位,以期战略目标能够具有环境适应性,并体现纵向成长性和横向差异性。第三,政策规划是指对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战略资源所进行的长期性计划安排(高洁等,2013)。由于战略目标应当体现成长性、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战略政策规划也就可以理解为围绕成长性、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而展开的对战略性资源的系统性筹划,包括如何获取与合理配置战略性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或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等。

       财务与战略的融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与战略目标相协调或相统一,二是与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规划相融合。企业战略目标即战略管理活动结果的期望。由于企业是价值创造实体,因而其战略目标自然应当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企业战略目标,不仅符合理论逻辑,也能够综合反映企业成长性、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要求。因为企业价值从理论上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它由未来现金流水平、现金流风险和现金流的持续时间所决定。其中,未来现金流水平受企业的成长性和差异性制约,即成长性好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会呈持续增长趋势,而有差异性的企业,通常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进而也就能获得超额现金流。环境适应性则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现金流的风险和持久性,一般来说,环境适应性强的企业,其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强,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风险,也能增强企业持续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可见,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统一的基础,那就是“价值”,具有统一的模式,那就是“价值最大化”。要做好财务与战略政策规划的融合,实际上就是要将战略性资源转化为财务上的战略性资产,然后运用财务的理论与方法去规划和管理这些战略性资产,在力求保持纵向成长性、横向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综上,我们可以将现代企业财务战略表述为:为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分析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成长性和差异性,对企业资金和战略性资产进行长期性和全局性的谋划。

       事实上,一旦将战略性资产纳入财务战略规划,那么财务战略同时也就具有无形资产财务战略的性质了。因为战略性资产作为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其主要特征是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Barney,2001;Dierickx and Cool,1989)、非交易性、积累过程缓慢(Williamson et al.,1994)。显然,在企业资产中,与这些特征高度吻合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产、组织资产以及非交易目的持有的知识产权资产,甚至可以说,企业战略资产就是能够支撑企业成长性、差异性和环境应变性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从对战略性资产的谋划看,就是无形资产财务战略。

       五、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一个简单框架

       从战略的视角关注和规划表外无形资产,需要从点到面,最终形成一套基于无形资产的财务战略体系。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作为企业战略系统的子系统,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总体目标。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的总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目标的可操作性考虑,我们可以将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化为可计量、可分解和可检验的经济增加值目标④,并将经济增加值目标短期化,形成年度经济增加值目标,据此编制年度预算指标,包括资产配置指标和经营成果指标。第二,由多个子系统及系统要素构成。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是由目标子系统和规划子系统构成。两个子系统相互依存,其中,目标子系统为总系统的运行提供导向和指标约束,规划子系统则为实现总系统运行目标提供资源与能力支持。第三,多层次性。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是由总系统、子系统和系统要素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呈现出由长期到短期、由综合到具体的层次性。其中,目标子系统的层次性为:长期价值目标—年度价值目标—预算控制指标;规划子系统的层次性为:长期无形资产规划—年度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计划—过程控制指标。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结构如图1。

       该战略体系主要涉及的财务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略的起点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将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化为经济增加值目标后,其相关构成要素基本都是属于传统财务的范畴。第二,从财务的角度讲,规划就是要对无形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而无形资源资产化,既有理念上的意义,也有技术层面的内涵。从理念上讲,由于资源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将无形资源资产化并纳入财务战略系统,使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要素,更能引起财务管理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从技术层面讲,一旦将无形资源资产化,就要求我们创建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指标构建、信息披露等方面。这些理论、方法或技术有的是常规性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研究。第三,无形资源的资产化使得产权问题不容回避。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产权制度才能为产权界定和收益分配提供制度规范。无论是产权界定还是收益分配,无疑都是财务方面的问题。

      

       图1 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结构

       六、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越来越依赖于无形资产。从财务的角度关注和研究无形资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内在要求。树立无形资产价值创造观念,并从战略的高度去探索相关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是当今财务领域的重要课题。诚然,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迫切的是许多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其中既有财务方面的问题,也有会计方面的问题,既有制度与机制层面的问题,也有方法与技术层面的问题。

       企业需要有价值的管理会计

       对于管理会计的价值,一直以来关注相关实践的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总会计师汪迎春有着切身感受。在他看来,管理会计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管理会计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对标最优成本目标、改善生产经营流程来控制成本,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

       其二,管理会计推动价值链的管理。“管理会计系统利用其经营管理模型和会计信息模型,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动因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有助于企业重点管理、优化重要的动因,帮助企业构造更加稳固和长期的价值链。”汪迎春说,同时,管理会计也会对企业在一个产业或者行业中所处的价值地位进行分析,提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方向,帮助企业扩展和延伸价值链,扩大价值范围。

       其三,管理会计可以优化组织结构。管理会计系统要求企业实现财务精细化和管理精细化,这首先就是要求组织结构面向价值创造。“企业要整合内部结构,做到精简高效,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目标清晰,从而能够发挥内部组织结构的协同效应。管理会计系统应从精细化角度设计指标,跟踪、调整直至优化组织结构,为企业创造价值。”汪迎春表示。

       其四,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差异分析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绩效考核的效果。

       (高红海)

       摘自《中国会计报》(京),2014.6.27.⑤

       注释:

       ①资源一般属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概念,本文在没有从财务角度区分资源与资产两个概念的不同涵义之前,暂且遵循习惯或使用资源概念,或使用资产概念。

       ②事实上,就知识产权资产在会计系统中的反映来说,都可能是很不充分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大学的一项联合调查,在我国25家国内代表性企业中,知识产权资产占无形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6.98%,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平均仅为0.65%。再如,北电网络净负债约10亿美元,陷入财务周转危机而宣告破产,但是它破产后,4000多项专利拍卖了约45亿美元。(参见黄贤涛、刘洋: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知识产权资产化难题如何破解?《经济日报》2012年12月21日)

       ③企业无形资源除外购或转让获得的可辨认无形资源外,大多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的,它们既是现实的资源,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过去人力资源投入的结果,这就正如刘仲文教授所说,“组织机构、客户资源最初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努力来逐渐产生发展的。”这种投入与货币资本投入在性质是一样的,都是经济资源的投入。

       ④企业价值有市场价值、净现值和经济增加值等多种概念,但相对来说,经济增加值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1)扣除了权益资本成本,能够真实地说明企业创造价值的功能与目标,也能够真实地反映投资者的预期经济利益净流入;(2)以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既充分肯定了传统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同时又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能够更客观真实完整地评估公司价值;(3)对研发费用、重组费用、培训费用、市场开发费用等进行调整,有利于抑制管理层的短期行为;(4)有利于对价值创造实绩进行比较与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  ;  

表外无形资产:金融与战略整合的视角--对无形资源、无形资产与无形资本的分析_财务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