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信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南_生活方式论文

科学的精神信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指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文明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指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全面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选择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高下优劣之分,而科学的精神信仰是导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指南。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所能提供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资源的活动方式,它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人们对生活资源的配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活资源的“配置方式”。

当前我国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已经是可以感觉的事实。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制约人们生活方式的首要因素。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社会生产方式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源的“瓶颈”。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得自己生活资料的能力以及分配生活资料的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生活资源的多寡和获得方式,因而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正因为这样,所以自然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商品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经济时代,由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生产规模的狭小,人们生活的依赖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反,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生产和创造,生活中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变动性不断加强。当前,从生产力角度看,我国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个比例越来越提高,这些是支撑现代开放的、自主的和变动的生活方式的生产力基础。与此同时,在一些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原始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还大量存在,这些是依赖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生活方式得以保存的物质原因。从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制度看,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方式多样化,从而在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层面上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出现了所谓“大款一族”、“大腕一族”与“工薪阶层”之间的差异,“老板”和“打工者”之间的差异,“下海经商者”与“吃皇粮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社会交往的全面化和国际化。制约人们生活方式的因素还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是人们获得自己生活资料的源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只有生产劳动,没有劳动对象,人们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源。自然环境的优劣和样式的多寡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正是自然环境的迥然不同,使得山里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沿海地区人的生活方式,沿海地区人的生活方式又不同于草原牧人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是制约人们生活方式的人文背景。西方文化传统下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生活方式。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不同于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人文传统的差异、交通的不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固定化、单一化是必然的。现在,由于现代化和自动化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之间的交往已全面化、全球化,地球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村庄,山里人能够很方便快捷地吃到海鲜,海边人尝尝山珍也已经是很平常。西方的麦当劳已经成为东方人普遍接受的快餐之一,东方人的武术也成为西方人强身健体的一种选择。由于我国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传统正日益迅速地传入国门,这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进程。

生活方式多样化为人们的生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的喜好,无所谓好坏,社会和他人不应有所干涉。这种观点如果仅仅是强调现代生活方式个性化的特征是对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主化、丰富化和变动化自然就意味着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任何研究,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影响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根据生活方式对个体乃至周围人群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可以说生活方式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比如,吸烟就有害于健康,黄赌毒不仅有害于当事人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害于社会风气,有害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正常的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安宁的精神家园,但是邪教必然诱发不正常的心理幻想,把信仰者引向生活的歧路,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根据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们又可以将生活方式分为文明和不文明两种不同的类型。在当前条件下,开放的、自主的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封闭的、落后的和依附型的生活方式则不利于社会经济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

问题的复杂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未必是文明的,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未必是健康的。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就有可能与社会文明发展背道而驰。社会越来越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高度文明化的生活方式有时却有害于身心健康。比如说,汽车消费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近现代文明的产物,同时又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的条件制约下,过度的消费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耗费等有害于人类健康的后果。互联网是高度文明发展的产物,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但是,网虫的“心理变态”、黄色网站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网络黑客对社会秩序的扰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价值等级。既健康又文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所提倡和鼓励的。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的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度,又由于西方社会在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物质污染和精神垃圾,因此,我们在注意到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通过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急迫的。

精神信仰在人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会起到无形的导向作用。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觉能动的,而动物的活动则是本能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自觉的能动的。人类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效果,形成关于不同生活方式非理性的价值体验;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还能够自觉地将各种生活方式客体化,研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高下优劣,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无论是非理性的价值体验,还是理性的价值判断都汇集为人们的精神信仰,成为人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指南。精神信仰不同,人们的生活面貌可以完全迥异。列宁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2]

精神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开成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既有对象意识(客体意识),又有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还有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意识和判断。有人认为精神信仰因人而异无法用科学的尺度加以衡量,这是错误的。精神信仰中关于对象或客体的意识有个是否与对象或客体相符合的问题,精神信仰中关于自我或主体的意识有个是否与自我或主体相符合的问题,符合的就是科学的,不符合的就是非科学的。比如本来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相信地心说就是不科学的,相信日心说才是相对科学的。比较特殊的是,精神信仰中关于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部分似乎是以主体为尺度,以需要为导向,是多元化的。实际上,人作为主体,在自己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使价值服从真理,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只有科学的价值追求才能得以最终真正的实现。因此,精神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

从人类整体上来看,科学的精神信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它会指明人们怎样合理地配置可以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才能在保证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类个体来看。科学的精神信仰既来源于自身的实践经验,更来源于接受科学理论的教育。树立社会成员现代的科学的精神信仰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2002年5月28日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事实上,树立科学的精神信仰决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家们的事,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阐述科学信仰的有关内容。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标签:;  ;  

科学精神信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南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