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口语规范性使用探析论文

公文写作中口语规范性使用探析论文

公文写作中口语规范性使用探析

黄晓芬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通 226010)

摘要: 党政机关公文用途特殊、个性明显,多使用书面语。公文缘其自身的权威性、强制性和严肃性等特性,使其文风具有准确而简洁、严谨而庄重、平实而生动的特点,同时也走向了刻板、枯燥的一面。而口语具有通俗、随意、亲切、生活化的特点,其恰当使用可增强公文的可读性、亲近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对公文写作口语使用要从语境、语义、适量得体等宏观和微观两大角度全面审视,做到灵活协调、通俗易懂、和谐统一。

关键词: 党政公文;口语;规范使用;公文写作策略

0 引言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语言必须准确、简朴、庄重,多使用书面语言。但近年来,公文口语使用频频出现,在适应现实需求的同时,口语使用不规范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此,贾君芳对公文语言的口语化是“公文语言中的误区”和“新走向”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语法的调配等三个方面就党政行政公文口语使用规范化问题系统做了论述。[1]马国竞认为一些行政公文在运用上经常出现错位现象,与公文语体总体风格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口语化倾向、感情化倾向和散文化倾向。[2]赵玉苏以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前人关于口语词汇研究的主要观点,而且系统论述了公文口语词汇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使用原则。[3]冯文英则以《邓小平文选》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中口语使用的丰富性特征和达意效果,认为堪称公文口语使用的典范,并提出公文口语使用要慎用方言土语,巧用缩略性词语,活用修辞性词语,善用四字格短语。[4]

总体而言,目前对党政公文口语问题的研究较少,支持与反对两种观点泾渭分明,造成认识上难以保持客观的态度。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口语应用于党政公文内在效果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使用乱象,尽管目前的相关研究也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但主要集中于词汇使用本身、语法运用等具体方面,缺乏宏观视野的审视及两者的有机融合,因此,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 口语使用于党政公文的意义

“口语词是词汇学理论对词的意义色彩做出的一种分类,这类词语主要运用于非正式的交际场合,具有通俗、随意、亲切、生活化的特点。”[5]口语词属于语言学范畴,与书面语关系密切,书面语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都共同承担着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因此,口语与党政公文并非水火不容,相反,恰到好处的口语使用能够提升公文实效。

1.1 提升公文的可读性

党政公文的功能作用使其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特定的程式性,在其语言上要求严肃、庄重,并且在较长时间里也过度强化了这方面的特征,使得公文刻板,缺乏可读性。口语来源于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简短明快、通俗易懂。因此,在党政公文中适当使用口语,使不同语体相互交流和渗透,会使公文更晓畅明白,主旨表达更加准确,政令更加畅通。

都洋人卖的冰淇淋令我记忆深刻。都洋人很会做生意,在庐山名气很大,他们家有冰窖。当年做冰淇淋全是手工操作,他们在装冰块的大木桶里安装一个带漏孔的铁球,将牛奶和糖放进铁球,用手柄摇动铁球,牛奶与糖融合着从铁球漏孔中出来,与木桶里磨碎的冰碴混合,就是好吃的冰淇淋。为了降低温度,木桶里的冰块加了盐。

1.2 增强公文的亲近感

准确理解口语词汇的含义对于在公文中规范化使用口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这既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引申含义,也包含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

像女人身上的体味,从前那个男友和新结识的老板杨剑都这样对她说过。说她的身上有薄荷的味道,女人就反问他们薄荷的味道是什么味道?杨剑的解释令她满意。杨剑说是一种清爽,远离奇香浓郁的脂粉气。从前那个跟她耳鬓厮磨了将近五年的男朋友说那种味道是寡淡,极其的寡淡,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味道。

1.3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党政公文语言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它既有一般语言的基本特点,适应一般语言的基本规律,同时又鉴于自身的功能定位,必须具有“公务”需要的语言特色,因此,在其中加入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的群众口语词汇更容易使公文接地气。但语言的平实与生动这对貌似矛盾而实质上又统一的关系在公文使用处理中关键要看使用度的把控,且在当前的公文写作中呈现出一种“泛滥”的倾向,失去了公文口语使用的初衷和价值。

2 党政公文写作口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内容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理性概括。公务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公文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公文自殷商时代起也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也都反映在公文语言的运用上,也正是这样不断地吐故纳新,才使得公文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对口语元素的吸纳,更是提升了公文的活力。

大量使用口语必然会使公文丧失其严谨、庄重的特色,影响受众的接受度。口语所指内容较为宽泛,包括方言、惯用语、顺口溜等,但公文口语使用不等于可以随意使用这类语言,其中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控。所谓方言即地方语言,是一民族共同语言在地域上的分支,与共同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通用面较为狭窄。如广州话将“骑车载人”说成“骑车搭人”、 “做完”说成“搞掂”;又如“膝盖”一词, 北京话叫“胳棱瓣儿”、 成都叫“磕膝头儿”。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 如不加解释, 外地人都难以理解。这类尚未普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方言如被滥用,会使公文语言显现轻浮,丧失语言的庄重、规范特色。而大量使用俗语俚语之类的语言则会使公文有油腔滑调之感,有悖于公文权威性特点。

最后,让我觉得感动的是中华门的服务非常周全。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热情敬业的导游、几乎随处可见的环卫阿姨以及固定频率的城墙护理,都让中华门变得越来越好。

2.1 滥用倾向

通过微课视频的录制,将临床医学知识碎片化,可以使得规培医师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零存整取,有利于将来从事某一专项医师时知识的积累。又可化整为零,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时,有疑问还可以随时线上查阅。

例如熟语“差强人意”,其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是一个中性偏褒义的词语。但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未达到效果、并不满意”的意思,定性为贬义词。该词在公文中可用的范围比较大,使用几率也较高,但用错的情况也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就是未准确把握词义。又如俚语“打小算盘”,字面意思是精打细算,但常常引申为在小处算计、斤斤计较的意思,一般用作贬义词,在一些批评或警示类公文中常见,如果在公文写作中要表达精细化工作等意思,直接使用这一词就不合适了。再如,同样要用口语来表达读书的重要性这一意思,在不同类型的公文中就有不同的选择,如公文内容是倡议式或者正面表扬、激励时,则可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若是表达批评和反对意见,则可使用“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2.2 口语化倾向

公文可以使用口语,但不等于要将公文口语化。就当前趋势来看,公文语言的一个重伤正是口语化,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推手就是口语滥用,这种倾向使得公文语言杂乱、粗俗,语义模糊、难懂。自古以来,公文就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语言上的明确性等特征,书面语是其本来“身份”,口语只是为增强表达需要的辅助成分,两者主次分明。公文口语化倾向是一个身份性质的问题,会进一步引起公文特征、受众范围、执行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整顿公文语言口语化倾向,还公文语言本来面貌,是公文语言规范的重要工作之一。

3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中口语规范使用策略

3.1 适应语境,灵活协调

语言之“美”在于能够用平实、自然、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十九大报告庄重而严肃,但其中也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灵活多变地吸收采用了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比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等。这些表达是对产生于群众中的新词汇和生动表达的提炼吸收,具体实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坚守十九大报告高度的政策性和权威性,彰显公文庄重色彩的前提下,又活跃了文体气氛,扩大受众范围,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值得反复玩味,容易取得事半功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境不同,公文口语的使用也不同。语境有语言性环境和非语言性环境之分。文章或说话中的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可谓语言性环境,会话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身份、社会情境等可谓非语言性环境。公文依据其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不同的写作要求,因此,需要准确把握行文类型和用途,以确定是否适合以及如何使用口语。

从文体上看,不同公文对口语化表达的使用略有差异。议案、函等公文因其政治需要,行文要求简练庄重、严肃正式,而请示、报告作为上行文,需要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对于这几个类型的公文,除极个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惯用语,例如“四个意识”“两个一百年”此类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其它口语化语言的使用。命令、通报、公告、批复等更多的是要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通常不使用口语。决议具有一定的号召鼓舞作用,公报为受众便于阅读,通告为便于执行,因此,这些类型的公文通常使用一定数量的口语,使文风简洁、明快,力求“言半”功倍的效果。

3.2 把握语义,通俗易懂

交际、传播学中的“距离论”,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受文对象的“求近心理”。随着民众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民众主动关注国家党政机关公开发布公文的意识不断提升。公文的接受对象主要是广大群众,他们具有强烈的“求近心理”和“求知心理”。“求知心理是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意向活动。”[6]群众的这两种心理要求公文写作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接受对象,努力向他们靠近。口语本来就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且其中不乏生动有力、高度凝练的词汇,因此,容易使群众感受到重视拉近与公文间的距离,满足两种心理需求。

(2)通过DEA模型对静态数据测算表明:2016年与2009年相比,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由规模效率拉动,纯技术效率并没有太大提高,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下降,反映出纯技术效率不高是抑制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3 适量得体,和谐统一

口语使用要以准确表达公文意思为原则,不得违反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庄重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口语词汇使用的适度原则。

3.3.1 控制口语使用总量,防止滥用

海床面边界条件:海床面为自由透水边界,忽略水的黏性和摩擦力时,可不考虑海床面的竖向有效应力及剪应力[17]。海床面的超静孔隙水压力p等于波压力pb,即:

口语对于公文的表意准确性、易读性等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可忽视的是公文有政治性、政策性的特征,因此口语只能在合适的公文场合和写作需要时出现,且不能大量使用。例如,此前曾在网络出现的“淘宝体通缉令”,就是口语在正式公文中泛滥使用的典型。在现今的网络社会中,虽然这类文体显得更为亲民和活泼,但从“通缉令”这一文体本身的严肃性、法律性和庄重性角度来看,通篇大量使用娱乐性“淘宝体”口语并不适合。2012年5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的《2011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像通缉令之类的政府公文不宜用“淘宝体”,这也是官方对规范公文写作中口语使用的典型正面回应。因此,适当使用能够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度”,则会破坏公文的严肃性,给受文者带来公文的随意感,不利于公文内容的贯彻执行和发文机关权威的维护。[7]

3.3.2 根据行文类型和口语类型,有选择地使用

例如成语和惯用语等,在表达意思时可以比较庄重、正式,因此,在各类可用口语公文中的适用范围也较广,阅读者对这类口语的出现也会感觉较为自然,不会有违和感。谚语、歇后语等在表达意思时更为轻松,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公文中不宜使用。顺口溜和一些地方方言、俚语等则更加活泼,使用范围也会更窄,但在一些反映民生、民情的描述性公文中出现,则不会有突兀感,反倒显得更加贴切。

4 结语

党政机关公文用途特殊,个性化特征明显,对其文风要有良好的把控。公文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准确而简洁、平实而生动、严谨而庄重等自身特点,同时可恰当地使用口语,增加公文的易读性,转变公文“刻板、枯燥”的文风,使其更加亲民、接地气。对在公文中使用口语,我们需要有肯定态度,但也应当谨慎,需要准确掌握公文和口语两者的具体情况,做到准确使用,防止滥用,这是每一个公文写作者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也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庄重而不失轻松,严肃而又亲民的党政机关公文将是我们公文写作的努力方向,也将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贾君芳.公文语言运用的口语化策略[J].公文写作,2009(19):34-37.

[2] 马国竞.例谈公文语言的错位倾向[J].应用写作,2002(6):55-56.

[3] 赵玉苏.略论公文语言中口语词的使用原则[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2):79-82.

[4] 冯文英.《邓小平文选》中的口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41-48.

[5] 郑立新,杨贞群.公文写作中口语词的运用原则[J].秘书之友,2014(4):28-30.

[6] 叶黔达,柯世华.现代公文写作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7.

[7] 刘佳玮.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63.

中图分类号: H1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75(2019)06-0069-03

收稿日期: 2019-09-17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党政机关公文中口语词汇应用研究”(编号:2017SJB125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黄晓芬(1983—),女,江苏泰兴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长 河

标签:;  ;  ;  ;  ;  

公文写作中口语规范性使用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