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_新经济增长理论论文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_新经济增长理论论文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其对论文,新经济论文,启示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遇到很多增长问题。在发展经济学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同时经济增长理论又关注下一代人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出现了融合。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有人称为新发展理论)正日渐产生重大影响。这将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主要有四条主线:资本积累论、技术决定论、人力资本论和收益递增论。资本积累论,强调资本积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它的假定是资本产出比不变,因而,得出的资本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的结论过于片面。技术决定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引入增长模式,强调了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但它的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的或唯一的源泉的观点过份强调了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的概念过于一般化且难于从量上统计和计量。人力资本论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素质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它只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影响产出增长的要素而不是一个独立因素。8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以1986年罗默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1988年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这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对占据统计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严厉批评和更新的基础上,以这两位经济学家首创的,及其由他们所引发的、包括他人研究的经济增长(发展)理论,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积累论声势渐小,技术进步论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本论逐渐渗透和融合于其他理论,而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新增长理论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主流。它不仅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这就能说明长期收益为什么能增长,也能解释各国增长率为什么有差异,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边际收益。知识既是生产要素之一,也就如同资本一样,要通过投资才能取得。过去投资于知识积累,现在就能取得利润,因此有可能存在有良性循环,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

物质资本是稀缺的,而新思想、点子是丰富的,知识和点子的复制不需要或只需要很低的成本,所以收益可以递增。罗默找到了使要素收益增加的办法,就等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把知识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他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也是递增的,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由此,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即R&D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对后进国家,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二)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给出了人力资本对生产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他自身的生产率的影响,外在效应是由平均的人力资本所引致的。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即不脱离生产岗位,不通过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这类似于阿罗1962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理论。卢卡斯认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而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尤其是为那些教育经费缺乏的穷国设计了一种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即:引进外国的高技术产品,通过直接操作新机器或消费高技术产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从而提高穷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使它转化为人力资本。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借鉴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或比较,取得了一些重大理论突破,对各国经济增长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物质资本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

(一)树立重视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观念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的观点对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及决定性因素,正日益由物质资本的投入转向人类自身开发的人力资本投入。美国及欧洲超越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的经济增长,二次大战中遭受巨大破坏又丧失大量土地的日本、韩国,其战后的经济奇迹地恢复与发展;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都依靠的是丰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速的人力与新知识的积累。许多贫穷国家虽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对增加物质资本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经济增长依然十分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多,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不大。目前各国无一不在教育投资、职工培训、人才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当今,开发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新知识已成为世界各国求生存、图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国家富裕、发展、民族强盛的关键。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力相对于任何一种经济资源都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但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战略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中国物质资本投资年增长率达11%以上,而教育投资则不及同期工业投资的1/3。教育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1%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注:金贤东:投资于人乃根本大策,人力资源开发)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12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仅为5.5年,不足小学毕业水平,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毕业程度人口达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621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4%。中国农村教育投资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则更低。198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小学占37.13%,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中专占0.29%,大专占0.06%,到1993年,上述构成依次变为15.29%,38.21%,37.43%,8.20%,0.70%,0.17%,与1985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但仍不理想(注:陈万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相关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1997(7))。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半数以上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这一状况,会明显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越来越大的制约。因此,要转变观念,全民参与,以人为本进行投资,加速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新经济增长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认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边干边学都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这些观点对加速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加速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必须发展农村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并且把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12亿多人口,有8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已是发展中国农村教育的最大障碍。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以及投资方向必须做重大的战略性调整,即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人口的教育投入,并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得到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发展。

增加教育投资强度,开辟多种教育资金渠道。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使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一是吸引和激励海外华侨捐资办教育;二是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办教育;三是强化企业与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提高各单位教育投入;四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为农村教育筹集大量资金。提高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这是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增加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老师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城乡师资培训学校,对农村中小学老师进行普遍轮训,并实行教师资格聘任制。

农村教育是为农民服务,要给农民带来利益,要能够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对农村的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根本性的变革。这包括:把职业教育引入农村学校课程;开设正规培训课程,如栽培、种养加技术课和实践训练课等。

农村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事业的部门,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中介。农村学校在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推崇文明,更新观念,改变陋习,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在加强正规教育,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展成教、职教、函授和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是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发挥职业学校、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为农村和乡镇企业培养大批初、中等技术人才,通过定向生、委托培养等招生形式,为中等技术人力通向生产第一线创造条件。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电视教育以及函授、业余进修、自学辅导等成分教育办学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发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农民通过边干边学而积累人力资本和新知识,即不脱离生产岗位,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直接运用新技术和消费新技术产品,在实践中掌握先进技术,从而积累人力资本和新知识,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中国农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创造、推广应用新知识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部门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因而,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必须在研究与开发部门多投入资源,以提高知识积累率。要加速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增加对农村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资源投入。从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发展农业和提高土地生产率角度看,我们也必须依靠研究与开发工作,如生物基因工程的开发与推广等。科技攻关为提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做出了贡献。农业以良种选育和区域农业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发工作。“八五”共选育出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473个,普遍可增产10%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栽农作物品种累计推广12.8亿亩,新增粮食300多亿公斤(注:陈锦华:1997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第210页)。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品种中的80%是由攻关成果提供的。

要加强农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关键是要拓宽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渠道。可考虑在现有的三个资金主渠道(即财政科技经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自筹经费,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使科技投入的渠道拓宽,包括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资金;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形成全社会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

(四)建立开放的农村经济,吸收外在新知识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开放经济原理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从而促使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开放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地快于封闭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是对外封闭的。我国的经验也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地快于1978年以前。1952-1978年的26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9%,而1978-1993年的15年期间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25%(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第149页)。在我国国内高度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快于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高度开放的吸收外资较多的部门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也显著地快于和好于较封闭的被保护的部门。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建立开放的农村经济。农村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包括扩大开放的规模和地区,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人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彻底改革在思想观念、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闭塞现象,要参加到国际竞争中去,通过国际竞争淘汰我国的落后生产技术,引进和发展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发展创汇农业和国际贸易。在国内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公平竞争的、高度开放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国内商品和劳务能自由流通,通过农村经济的开放,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并吸收外在新知识,促使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长期发展。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应用。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注:薛冬:科技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光明日报,1998.2.3③)。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因此,中国农村要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思想,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_新经济增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