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冯凌

(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在精神科护理模式中引入预警管理方式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250例,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以及采用预警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每组125例。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对比两组患者自杀、自残、行为暴力、猝死以及晕倒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为13.60%,实验组为7.20%;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80.80%,实验组为97.60%。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精神科护理模式当中融入预警管理,对于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提升患者家属满意程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可见这是一个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预警管理;精神科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引言:精神病也称心理障碍疾病,一旦患有此病,患者的认知、情感、意识、心理以及动作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对于患者以及家人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精神类疾病发生的几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1]。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管理也就成为医疗卫生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于精神类疾病病情的复杂性,管理上自然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医疗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发了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预警管理。为了切实分析这一管理方式的临床价值,本人选取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250例展开研究,研究成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250例,所有患者经过专业确诊,都确定为精神类疾病。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以及采用预警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每组125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65例,女患者60例,平均年龄(46.13±2.24)岁,平均住院时间(7.65±0.77)周;实验组男患者56例,女患者69例,平均年龄(47.69±2.12)岁,平均住院时间(8.79±0.36)周。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以及入院时间上的差别对于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包括对患者生活、情绪的常规检查以及心理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警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患者识别风险、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强化家属的探视以及陪护工作、成立相关风险预警机制等,同时要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具体操作如下:

1.帮助患者识别风险。护理人员要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进行统计,然后通过媒体,认真分析有关类似事件的报道。在深入分析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做好相关风险评估工作,并为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机制,在降低类似事件发生几率的前提下实现对患者的综合护理[2]。

2.密切关注患者病情。除了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也要对患者的言行举止进行到位的监测。适当对患者施加故意性的外界刺激,从而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的评定。护理人员要做好轮岗工作,保证每半个小时都有人查房,避免意外事件的出现,查房之后要认真填写相关记录表,使得后期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基础。患者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有医护人员在场监督,并对其服药反应进行具体的记录。对于高危患者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

3.无论是新入院的患者,还是进行探班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在进入病房区域的时候,都要做好安检工作,除了检查这些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杜绝管制刀具、打火机等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区之外,还要保证患者家属掌握一些必备的自卫技巧,防止受到来自患者的伤害。

4.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明确自身行为对于患者可能造成影响,从而提升患者家属在治疗中的配合程度,提升患者康复的几率。

5.为患者设定针对性的“三防”预案[3],防止患者出现自杀、走失以及损坏公共物品等现象。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定期的搜查,防止一些危险物品的出现。

6.建立从“护理部-档案室-科室”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监控模式,护理部以及科室的相关负责人要在密切观察患者的基础上,对其病情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对一些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制成册,以供后续工作借鉴。

(三)观察指标

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对比两组患者自杀、自残、行为暴力、猝死以及晕倒等事件事件发生的几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最高级别的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表现形式为(n,%),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几率对比

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为13.60%,实验组为7.20%,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三、讨论

在临床医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精神科已经日渐成为一类基础性科室[4],因此提升精神科的工作质量,进而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应该是目前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于精神类科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患者自杀、自残、出现暴力行为以及猝死等等,这些事件对医疗卫生部门的行业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预警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该种模式对于降低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这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解解.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6(33).

[2]吴泽英,邹庆.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12).

[3]王丽.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2).

[4]翟丽娜,高蕾,李莹.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2).

论文作者:冯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冯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