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78-01
面向21世纪,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偶有心得。现概述于后,以求共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形象展开历史知识,使学生乐于思维。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始末,借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的求知欲望。历史具有过去性,它们是无法追回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图片,把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初二的学生都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文革”时期的种种荒诞怪异现象及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没有亲身经历而难以理解,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我选取了两组录像资料,一组录像是反映“文革”社会动荡的画面:“批四旧”、“忠字舞”、“大串联”、“大字报”和“批斗会”;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所造成的危害“工厂停厂、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致死。通过这两组影像,把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感知了大量的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在教师正确引导点评下,学生对历史事件认真作了思维评判,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是一场浩劫,必须彻底否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历史判断能力。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学问题主要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的小故事、幽默的比喻句、对联、诗词等,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突出野蛮行径的控诉。
二、将培养历史学习方法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教学风格,从而完善历史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历史的概念和原理,也能对历史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归纳和思维推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提升叙述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目标。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被应用到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多元化、多渠道的学习中,即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知识的渠道,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好的历史知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教学方法的提升。通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实现学习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保证历史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三、重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钥匙。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当中也包含有一些哲学原理,尤其是九年级更多。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群众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原理。因为历史人物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历史人物,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参与的社会活动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就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前期和后期表现也不相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都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如秦始皇,我们既要看到他灭六国、成一统的丰功伟绩,也要看到他焚书坑儒、滥用民力的残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如:在讲洋务运动目的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地主阶级是为了“自强”“求富”,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在讲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看起来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其根源却是资本主义列强长期对中国的侵略。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了主观性和片面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给他们多一点机会来展示自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孩子们有一种“表演”的欲望,敢于让心灵真实的跳动。
论文作者:冯程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圆明园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论文; 历史事件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