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现实与2015年前现实外交--从中国外交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战略对策看_台湾问题论文

中国外交现实与2015年前现实外交--从中国外交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战略对策看_台湾问题论文

2015年前中国的外交现实与现实外交——从影响中国外交安全因素及战略对策的角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现实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发展,努力成为世界性强国的世纪,而未来10年是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机遇期。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的同时,外交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中国的发展,外交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除了制定科学的长远外交战略外,还需对一些当今影响和制约中国外交安全的具体问题以及潜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找对策性方针。只有这样中国外交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2015年前影响中国外交安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地球村的逐渐形成,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联系不断增多,中国更多地融入国际社会。但是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的不断提高,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外交安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自身遗留下的一些历史问题也深深困扰着我们。外交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而如何处理好这些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无疑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步伐的快慢,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1.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安全的主线

目前,美国政界和战略专家以及思想库对中国迅速发展给世界和美国带来的影响,判断结论不尽相同,对如何制定未来对华战略问题尚有争论。最为温和的理性现实主义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既然阻止中国崛起是不能为的,为何不同中国合作,使自己也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受益呢?”除此之外,均对中国发展怀有戒心甚至敌意。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的“中国崛起后必定要和美国发生冲突”,还是新保守主义认为的待完成目前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治理后,“中国(如果仍然未实现民主化的话)极有可能成为美国的主要目标”,抑或是自由主义认为的“如果伴随着崛起,中国实现了民主化,中美关系就不会有太多麻烦,”但是,“在美国人眼中,一个‘强大而独裁的中国’是最危险的。”(注:刘建飞.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趋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32)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各派对中国发展或“崛起”(注:“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尽管我国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但美国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美国对“崛起”词义理解不同,也有对大国崛起历史认识上的片面,故本文只使用“和平发展”。)会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对手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认为对美国会有消极影响,挑战和动摇美国霸主地位的基本判断也是一致的,分歧不过是程度的大小和是否会真正威胁到美国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迟滞中国“崛起”的速度以及尽可能长期地维护美国超强地位,成了美国制定对华战略的主流思想。

鉴于美国当今以及未来至少40~50年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注定中美关系将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条主线。因为,首先美国超级综合国力对全球政治格局有极大的影响力;第二,美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动力对全球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力;第三,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全球军事延伸对全球安全与稳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第四,美国多元化大众文化对全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美国利益遍布全球,中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处处都可能触及美国利益。美国为更加长久地保住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势必要防止并阻滞对其具有威胁性的“战略对手”的“崛起”。这就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时时可能遭到美国的阻击,迟滞中国的发展。因此,中美关系这条主线必然牵动着中国外交的中枢神经,必须认真对待。

2.台湾问题是中国外交安全的软肋

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外交事务中花精力最多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牵扯着众多问题,两岸关系也已成为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两岸统一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任务,早在20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然而,台湾当局不断变换手法,在谋求台湾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陈水扁上台后,极力推行台独政策,不断破坏两岸关系,已经成为“引发台海局势紧张、影响地区稳定的根源”。(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2004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29)台湾问题中掺杂着众多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影响巨大,在外交实践中,一些国家常常以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砝码,动辄以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压或讨价还价。其中以中美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中美之间“最核心和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而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问题最为严重,有学者甚至认为“对台湾问题的不恰当处理很可能会给两国关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注:[美]沈大伟.美中关系的新稳定:原因与结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0):44)尽管美国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政策转变为目前承认一个中国,不支持“台独”,但是,暗地里依然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密切接触,不支持改变两岸目前的状态,甚至提升与台湾的关系。这些都助长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发展,已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反国家分裂法》的颁布,尽管摆脱了在台湾问题上一直被动应对的局面,为维护祖国统一构筑了法律上的保证,但是,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其在我国外交实践中就是一个问题,一些国家已将这张牌打了多年,且越打越熟,已经成为手中“王牌”,这就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软肋。

3.南海问题是中国外交安全的长期深痛

南海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我国南下的门户和重要海上通道。70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引发出“南海问题”。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的态度,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然而,尽管中国的建议和主张通过大量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很多国家达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共识,但事实上近些年来,一些国家仍然继续在此抢占地盘,开采资源。如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一些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沙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这些都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些国家不会轻易停止对我南海主权的侵犯,特别是不会停止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采,南海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南海问题不解决,中国不仅海上交通运输线受到控制,宝贵的油气资源也将大量流失。问题的关键是,一些国家近水楼台而我国鞭长莫及,加上一些外来势力不时介入,并不断在南海问题上宣扬中国威胁论调,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中国作为陆地大国,走向世界的海洋大门如果无法掌控——制海权不在手中,“就很难有稳定和安全的海外市场和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外利益回流,及回流利润滋养的社会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注:张文木.制海权与大国兴衰.中国军事科学,2004(5);中国国关在线.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730)因此,南海问题不解决必将成为中国外交上的深痛。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作后盾。

4.日本问题是中国外交安全的现实麻烦

作为中国的近邻和经济大国,日本政治、经济的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极大。二战以后中日关系复杂多变,虽然两国在经贸上发展迅速,但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症结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中国民间对日本的积怨较深并较难化解。因为尽管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入侵并占领多年,战后中国政府在日本入侵问题上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大度(特别是在战争赔款问题上),然而,中国人的善良和诚意似乎永远换不来日本的真正内心忏悔,日本似乎永远也学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对二战期间的表现有正确的认识,总是在那场战争问题上避实就虚。特别是尽管小泉首相一再表示日方充分认识到日中关系的重要性,希望不断发展日中友好关系,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日本、对亚洲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两国完全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为亚洲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另搞一套。小泉及其内阁成员不顾中国和在二战中受到日本入侵和伤害的其他亚洲国家感情,一再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充分显示出其外交上的“两面派”手法。日本尚看不到“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巨大负面影响,看不到它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死结”。而“日本不愿解开这个死结,不仅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也使双边的合作缺乏互信基础,更缺乏民众的坚定支持。”(注:周兆呈.中日关系的死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1999-08-31.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jp/pages/sino-jp310800a.html)同时,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大国地位已使其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不断膨胀,因此近年来不断谋求“正常国家”化,而其所谓“正常国家”化的核心实质就是要军事国际化,因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政治大国也是无法保障的(注:论日本“正常国家”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0))。为实现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目的,日本借联合国改革之际将目标锁定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为之展开了强大的外交攻势。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则处于两难之境,即明确支持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明确反对无疑将导致中日关系的大幅度倒退。

从未来看,日本无论最终是否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将对中日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如果日本顺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疑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面前又平添了一道门槛;如果短时期内日本无法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甚至摩擦仍不会消除。加之中日之间还存在着钓鱼岛领土争端、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和教科书等问题,两国也就很难构筑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日本国内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看成是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主要敌人,这点在日本防卫厅出版的《防卫白皮书》中有着明显的反映。由于中日两国之间外交上的摩擦和麻烦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解决,两国民间的互信度不断下降,特别是日本国内敌视中国势力的扩大化,日政府又不断加强与台湾关系,企图以台制华,都将预示日本问题必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外交上的现实麻烦。

5.人权问题是中国外交无法回避的难题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异,在如何理解和维护人权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和斗争。”(注: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词典(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712)关于中国人权状况问题,几乎是历次国际有关人权会议(甚至非人权主题会议)上,西方国家向我发难而我政府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再主张,“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固然重要,但经济、文化与社会权利更为重要,特别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只有这些权利得到保障,才能为实现个人的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创造物质条件,真正做到保护和促进人权;人权问题虽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人权原则从属于国家主权原则。人权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二者均是客观存在。每一个国家既应尊重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又应结合其本国的具体国情,采取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有效措施依法保障和促进人权。”(注:同上)同时,中国十分重视人权问题,不仅参与起草了多项国际人权文书和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人权条约,还积极开展人权对话。尽管如此,一些国家依然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并以人权问题作为攻击中国的武器,如美国常常将人权问题作为向中国施压来换取政治利益的砝码,大搞人权政治化,实行人权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向中国施加压力,干涉中国内政,甚至将人权问题作为提供经济、发展援助的政治前提。一些西方国家也常常追随美国,推波助澜,因此,只要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不改变其人权政策,依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斗争就不会结束。而未来10年,这种状况很可能不会有大的改观,人权问题也就必然成为中国外交领域经常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难题,需要大量的工作化解一次又一次遇到的“危机”。

6.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中国外交安全的新挑战

目前,通常认为的非传统安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构成的军事或非军事的威胁;二是指“人类”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即人类在与外部联系和接触的过程中引发的对社会及人类的威胁,如恐怖主义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匮乏问题、公共健康问题、种族问题等。对于中国而言,2015年前同样将面临着严重的非传统威胁,其中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三种势力(分离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和恐怖主义)。这三种势力将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注:李滨.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排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44~45)其中,“东突”恐怖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没有改变,并与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对我国西部安全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中国人跨出国门,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从事商务贸易活动,但也由此带来了中国人的海外安全问题。经济摩擦、商贸纠纷、宗族歧视等引发的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事件也不断增多,甚至一些国际恐怖分子已经将袭击的对象锁定了中国人,仅2004年就发生了多起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注:2004年5月初,在巴基斯坦西南部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建设工地,12名中国监理工程师遭到遥控汽车炸弹袭击,3名中国工程师在爆炸中遇害,9人受伤。阿富汗当地时间2004年6月10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4时半),一伙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闯入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承包的昆都士公路项目沥青拌和站工地,开枪扫射,造成11人死亡,4人重伤。2004年9月底,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高玛赞水坝,3名在这处水坝工地工作的中国工程师汽车遭到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枪击,一名中国工程师受轻伤。2004年10月9日, 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高玛赞水坝建设工地附近,遭马哈苏德为首的武装分子绑架,结果一人获救一人死亡。)这为中国政府维护国人海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人类安全方面,中国将主要面临由于国际经济或政治动荡导致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混乱问题、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资源匮乏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等,甚至包括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和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这些问题中的很多仅仅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远远不够,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解决。因此中国外交在维护中国非传统安全方面所要做的工作将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既需要不断加深与国际社会合作与协调,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案,这无疑将对中国外交形成全新的挑战。

维护未来10年中国外交安全的战略对策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像中国这样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外交作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一道先行屏障,在制定战略对策时必须通盘考虑、取舍得当、现实合理,既要拥有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又要蕴涵深邃的谋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未来一年的外交时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当今外交理念和所要做的工作。(注:温家宝.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187173.htm)尽管该报告中提出的仅是“未来一年”(即2005年)我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但其中也折射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外交原则和方向。只要国际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这些方针政策仍将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根据这一方针政策,同时,考虑到未来10年的发展因素和中国外交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维护我外交安全的对策上笔者认为似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应是我维护我外交安全的基本指导原则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外交的实质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说到底是人民利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外交“以人为本”理念已成为维护中国公民利益,体现“执政为民”宗旨的服务精神,这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新体现,也符合新安全观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可以最广泛地赢得民心,为外交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而把握“趋利避害”则可在外交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2.“掌控主线,立足周边”,应是维护我周边稳定的基本策略

既然中美关系在未来10年中都将是中国外交中最为重要的主线,它不仅仅涉及到双边关系,还会影响到我外交领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南海问题、人权问题,还是非传统安全领域,都有美国因素和影响,那么,在外交实践中就必须牢牢地掌控好这条主线。在掌控主线时,应该采取“接触加调控”的战略。“接触”即保持经常性的外交联系,特别是高层的往来,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避免在一些问题上因误会导致战略误判;“调控”即根据不同时期两国关系的状况,适时调整两国关系的亲疏程度,将其控制在有利于我国现实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合理范围内,尤其是要避免两国出现直接对抗的局面。不然,美国将视中国为威胁,进而将中国视为现实战略对手,最终造成我战略回旋空间的减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调整”并不意味战略上的一再退让,而是有进有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要刚柔相济。因为,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美国战略天平上的价值,中国虽然尚未强大到能够动摇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但也绝没有孱弱到让美国不屑一顾、任其宰割的地步。只要互守游戏规则,就基本能够相安无事。同时,未来10年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不能盲目乐观,处理好周边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立足周边”,真正贯彻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注:同上)就显得至关重要。

3.“不搞结盟,多交朋友”应成为化解外交安全危机的国际基础

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史告诉我们,广交朋友是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扩大影响、寻求支持、化解危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国际基础。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不搞对抗、不结盟的前提下,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特别是稳固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将是未来长期应该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4.“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应是提高我国际社会地位的外交姿态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意味着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可以摆脱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为中国与世界所有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86、187、246)经过第二、三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众多国际、地区组织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而其中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的“求同存异”理念。只要继续坚持这种外交姿态,积极加强与建交国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在参与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积极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加注意承担与中国地位相应的责任,相信在未来10年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有大幅提升。

5.“藏匿锋芒,巧利矛盾”应是我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强国力的选择手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国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水平以及未来10年可预见的发展速度,距离真正世界性大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从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应该藏匿锋芒,即真正在外交实践中做到“韬光养晦”和“绝不当头”,避免在一些次要和边缘问题上与一些国家直接碰撞。同时,还应巧妙地利用一些国际矛盾,从中赢得利益。

未来10年中国不得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去应对和化解。外交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和手段,必将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因此,未雨绸缪,对可能面对的威胁到国家安全利益的问题进行周密的目标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积极应对的前期策略必要准备。

中国应该把握好未来10年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准确定位,进而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科学现实的外交谋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把握住外交的主线并加以调控,进而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周边问题,既要解决好现实问题也要准备应对潜在问题的预案,尤其是对我国外交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必须谨慎处理。

弱国无外交。尽管“我们不能以账房先生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国家利益,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注: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高全喜主编.大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发展,中国GDP的不断增高,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正是由于我们的GDP还不够高,国防力量还不够强大,我们才要“韬光养晦”,我们才会“搁置争议”。由此可见,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国防是最终维护外交安全的基石,也是外交实践中掌握“话语权”的前提。未来10年中的外交现实仍将不断地提醒我们,在我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跟世界强国平起平坐之前,藏匿锋芒,多交朋友,加强合作是我构建稳定国际环境现实外交的必由之路,是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的重要屏障,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战略选择。

标签:;  ;  ;  ;  ;  ;  ;  ;  ;  

中国外交现实与2015年前现实外交--从中国外交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战略对策看_台湾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